孝贤故里鱼台县,是鱼米之乡,米好水好酿好酒,曾经的孔府宴酒香飘神州大地,“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的广告宣传语妇孺皆知,这些都归功于鱼台的稻改精神。
鱼台县濒临微山湖,地势低洼,有十年九涝一说,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行稻改后,老一辈人大兴水利建设,整修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地成块,田成方,引进水稻良种,开始旱改稻试验,实现了涝田也能收获庄稼的愿望,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我作了一个种稻四十年的老农民深深体会到大米好吃稻难栽,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种植水稻的艰辛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犹如昨日。
水稻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很多环节,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水稻在五一节前后播种时要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催芽、整地、做畦、落谷、压谷、盖粪等环节。
选种要用风选与水选相结合,做到去秕留饱,晴天晒种是为了打破休眠,浸种要水足,催芽要保温,整地要平整,做畦要方正,落谷要均匀,压谷要轻巧,盖粪要严实,经过这些程序后就等待新苗的萌发,经过一月多的精心管理,一畦畦的秧田绿油油铺在大地上,等待移栽。
麦收过后,人们顾不上歇息,要抽水灌田,准备插秧,俗话说,插秧要尽早,不插夏至稻。所以人们争分夺秋,不论是风吹雨打,都不下火线,头戴斗笠,身披塑料布,仍然在农田操作。
妇女们在秧板田拔秧,两只手在水中翻腾,一会儿一把秧苗就拔了出来,为了运输方便还得要清掉根上的泥土,再用稻草捆起来,有时还会受到水蛇和蚂蝗的侵扰,秧田里有人经常发出惊叫声,腿上吸上蚂蝗不能用手拽,而是用手使劲拍打,才能把蚂蝗打掉,而且血流不止,还会引来其它的蚂蝗叮咬。
人们早晨、中午拔秧,下午栽秧,返苗快,要把拔好的秧苗用塑料布在水中集中拉到地头,再运到整好的大田里,有时候赶上下大雨,拉稻苗的平板车在泥泞的田间地头需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才能运到地里,车轮上的泥那是越滚越大,慢慢在爬行,但困难也吓不到种稻的老百姓,有时就用手提肩挑,运好秧苗,还要摆秧,做到一米一把,这样插秧时拿起来方便快捷,那真是“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栽秧是个累腰的苦活,一直弯腰后退,到了晚上那是腰酸背痛,待到天刚蒙蒙亮,又要急赴战场,继续战斗。当疲惫的人们看到刚返青的稻苗茁壮成长时,苦与累顿时化为云烟。
水稻返青后,人们马不停蹄进入管理阶段,施肥、拔草、打药防虫治病,不顾天气炎热,在稻田中努力耕耘,那真是汗水浇出稻米香,勤劳喜获丰收粮。
待到金秋十月里,老少下田皆弯腰,秋收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弯腰用镰收割,一手抓稻,一手挥镰,那一把把沉甸甸的稻谷正是对人们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
人们不顾劳累,趁着晴日,挥汗如雨,挺腰休息片刻,继续向前。割稻后晾晒三四天就要捆稻,捆稻也是累活,蹲着向前,成铺的稻子在人们身后成捆成捆的排列,还要在稍晾后再用人力背到生产路,这都是力气活,但丰收的喜悦能掩盖一天的苦与累。
到了晚上,人们吃过晚饭,拉上灯还要脱粒,那金黄色的稻粒在脱粒机的前面越堆越大,越堆越高。
最近几年,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的增多,栽插水稻的成本越来越高,县农技人员又引进了旱直播种植方式,既节省了育秧环节,又免去了插秧环节,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还能节水灌慨。
麦收过后,像种麦子一样种旱稻,播种机在田间播完种,然后再灌水泡田,一周后便淡绿铺地,再通过化学除草,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旱稻的产量和品质与水稻基本相同,还节省了劳动强度,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每到秋收季节,走进稻田,只见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机手们正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地里来回穿梭。一垄垄水稻被卷入收割机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或秸杆捆扎一气呵成,大粒饱满的稻谷尽收囊中。老百姓看着眼前这丰收的场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深深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稻改精神的弘扬和光大。
从历史悠久的传统种植方式到现在旱直播机械化生产,鱼台稻改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鱼台大米历经岁月的洗礼传承至今,它不仅仅是一粒粒粮食,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稻改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