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治龙的头像

周治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30
分享

寻访晋察冀

春节刚过,我们军史馆考察组一行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进行调研。虽然是早春时节,但天公不作美,一进入阜平地界,天空就飘起了雨夹雪。越野车沿着弯曲的山路爬行,穿过阜平县城,越过干涸的胭脂河,车子到达了菩萨岭下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这些熟悉的名字经常在军史上出现,但真正踏上这片热土还是首次。因为这里是北京军区的发源地,所以调研活动也就成了我们的寻根之旅。

当馆领导和解说人员冒着雨雪热情地把我们迎进纪念广场,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巨型卧石,这是毛泽东对晋察冀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最高的褒奖。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民,以阜平为中心,创建了我党我军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敌后抗战树起了一面旗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我们走进展览大厅,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久远的文物,一句句深情的讲解,仿佛把我们带入了70多年前晋察冀军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向我华北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纷纷南逃,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相继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急!为挽救民族危难,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迅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对内称政委)的指挥下,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一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指出,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的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不久,中共中央决定,让聂荣臻留下来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临危受命,率领115师留下来的独立团、骑兵营等约3000人的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五台山地区开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艰难的环境和凶恶的敌人,聂荣臻意志坚定,迎难而上,积极筹划开展各项工作。他后来回忆说:“当我受命留在敌后五台山的时候,尽管战局瞬息万变,留下的兵力极少,有千头万绪的事情等我们去做,但是,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立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

对于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有着明确的思想和自觉的行动。在开往抗日前线的火车上,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问聂荣臻:“以你对河北、山西一带的了解,我们在哪些地方开展游击战争更适宜呢?”聂荣臻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顺直省委工作的经验,胸有成竹地回答:“晋冀察绥四省交界地区山岭起伏,很适合开展游击战争。要胜利地进行游击战争,必须有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依托。晋察冀地区处于华北抗日前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我们在这里成功地创建一块抗日根据地,就会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着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敌人的战略要点。并能有效地拖住敌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成为敌人的心腹之患,在将来会成为反攻敌人的最前线阵地。”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当解说员讲到这里时,我们考察组一行欢呼着应答:“晋察冀军区就是我们北京军区的前身,聂荣臻是我们军区的第一任司令员,我们的根找到了……”

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为了加强对各地武装的领导和统一指挥,相继成立了4个军分区。其中,杨成武率领独立团,在北部地区成立了第1军分区,他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赵尔陆率工作团和少数部队,以五台为中心,成立了第2军分区,他任司令员兼政委。王平率工作团和刘云彪率骑兵营,以阜平为中心,成立了第3军分区,陈漫远任司令员,王平任政委。周建屏、刘道生率领工作团和小部队,在南部地区成立了第4军分区,他们分别任司令员和政委。这些,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初的规模。

随着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调集2万余主力部队,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铁路沿线,分8路对晋察冀边区实施大规模围攻,企图将这个新生的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聂荣臻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以小股部队袭扰疲惫敌人,以主力部队寻机歼敌。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粉碎了日军的进攻,取得了首次反围攻作战的胜利。后来,又取得了反25路围攻等重大胜利,部队在战斗中像“滚雪球”一样,一天天壮大起来。

聂荣臻深谋远虑,极其重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他多次与地下党员五台县长宋劭文商讨和筹划建立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问题。聂荣臻对宋劭文说:“要抗日,要发动群众,要稳定社会秩序,没有一个统一的抗日政府依靠是不行的。同时,部队要扩充、要吃饭、要穿衣,急需要解决财政问题。这些,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进行领导和组织,是很难办到的,我们要抓紧时间建立。”在他们的努力下,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县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各抗日军队、抗日阶层和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共149人。代表们从深山僻壤,从冀中平原,从游击区和敌占区,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大会开了6天,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区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运工作等各项决议案,用民主选举的方法,选出了聂荣臻、宋劭文、胡仁奎、刘奠基等9人为委员的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宣告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如同树起一面大旗,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敌。随后,聂荣臻等边区党政领导制定颁布了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全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包括颁布边区施政纲领,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制度,成立农民、工人、妇女救国会等抗日团体;公布发展生产的各项条例,实行减租减息,完善税收制度;建立边区银行,发行边币;出版《抗敌报》《晋察冀画报》;组建抗敌剧社等文艺团体;开办军政干校和地方文化学校;兴办军械、弹药、被服厂等,边区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到拥有2个政治主任公署,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2个县政府,12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成为华北敌后坚不可摧的抗战堡垒。我们考察组一行被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岁月中创造的光辉业绩深深感动,深受教育……

聂荣臻领导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实践,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评价。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发出电报,将晋察冀边区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称晋察冀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11月,聂荣臻给中央写了一篇关于晋察冀根据地建设的军事报告,毛泽东认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要求修改补充后成书出版。毛泽东亲自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为此书作序,热情肯定并推广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经验。毛泽东在序言中指出: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朱德、王稼祥也为此书作了序。很快这本小册子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发行,成为介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专著。仔细端详着已经泛黄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电报和破旧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小册子,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发展,晋察冀根据地由最初的北岳、冀中区已经发展到包括冀中、冀晋、冀察、冀热辽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50万的大片根据地。在整个8年抗战中,晋察冀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同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歼灭伪军35万余人,军区部队由最初的3000人发展到32万人。这是个伟大的胜利。

晋察冀边区被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不是偶然的。从聂荣臻留在五台山开始,中共中央从政治和战略上高屋建瓴给予指导,并源源不断地派出大批干部。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分散在全国的抗日将士们都在密切地关注着敌后这支队伍,看他们在华北日军的腹心地区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能够坚持下去,那就证明八路军其他部队也能够这样做,就可以使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构想成为现实。实践证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不仅在抗击日军军事进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和发展,而且在边区政治、经济、司法、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共中央有关方针政策,丰富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思想内涵,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晋察冀边区创立的崭新的民主制度和完善的建构,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

当我们一行参观完走出展览大厅,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70多年前的晋察冀军民,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蚕食”“扫荡”,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创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是靠党的正确领导,另一个是靠晋察冀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才能够战胜日本法西斯,使昔日的阜平小山村,成为了全国抗战关注的焦点,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铭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