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治龙的头像

周治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4
分享

颗粒归仓

又到了秋收的季节,星期天照例给生活在豫北农村的父母亲打电话问候,电话那头传来母亲清朗的声音:“我们挺好的,这几天我和你爸去拾玉米了。”

“拾那个干吗呀?又不是没有吃的。你们还是不要太劳累,身体健康为要。”我一听母亲的话,语气和嗓门不由得提高了几个分呗。我心里想,母亲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各种疾病缠身,最近还经常犯腰疼,为拾捡一点玉米,老毛病犯了怎么办呢?

母亲并不听劝,在电话那头她继续说道:“秋收大忙季节,别人家都忙碌着,我们闲着也是闲着,去活动活动身体,也是锻炼。再说,玉米丢到地里怪可惜的……”这就是我的父母,一生勤俭爱劳动的父母。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地里的庄稼活和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在母亲孱弱的肩上。母亲是个争强好胜的人。虽然她是个女人,但干起农活一点儿也不比男人差。她常常说:“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只要付出了辛勤劳动,得到的总会是收获。”每到麦收或秋收季节,地里的庄稼被运出来后,母亲总要带着我和弟弟把遗留在地里的麦穗或稻穗拾捡干净,惟恐落下一粒粮食。她还时常告诫我们,种一季庄稼不容易,成熟的庄稼丢到地里更是浪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并不富裕,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填饱肚皮,各家各户自然很在乎那些散落在地里的庄稼。我们这些小孩子放学后,不光捡自家地里的庄稼,还要挎着篮子到别处去捡。路边、地头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拾捡庄稼的孩子,有的捡一篮子,有的捡一大袋子,胳膊上挎着的,肩上扛着的,当时成了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些嘴馋的孩子,还偷偷地把捡到的麦穗、稻穗换成几分钱的冰棍或桃子、杏子吃,回到家后自然少不了挨家长的一顿打。现在的孩子那见过这个劳动场景,认为你在给他讲天方夜谭故事。不过,这些都属于那个贫穷年代的实际情况。

现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已不再把土地和庄稼当作唯一的生活来源,专心伺候土地的人越来越少。在外地打工的人,也总是等到农忙时节,匆匆忙忙请假回来收割庄稼。麦子都是用联合收割机收,玉米就不行了,大多靠人工收割,很容易将玉米穗遗落到地里,如果不小心,等秸秆粉碎后,地里很快会长出来一簇簇的鲜嫩绿芽。对于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着实感到心疼和浪费。母亲便是这样,每每看到此景,她嘴里总会念叨:“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这两年,母亲干脆不顾家人的劝阻,每当地里的庄稼收割完,她就独自一人带上一把镰刀和一个空袋子,钻进收割过的玉米地里,到处寻找遗失掉的玉米棒子。在她的精心寻找下,一天下来,居然能拾捡几十斤玉米,一个农忙季下来,收获还真不小。母亲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就叫颗粒归仓。”

没想到今年秋天,母亲又拉上刚退休返乡的父亲一同去实施她的“颗粒归仓”计划。邻居们见了都开玩笑说:“你们家真是过不下去了,还去拾捡这个?”母亲大嗓门地回答:“现在谁家还过不下去呢?这玉米丢到地里头实在是太可惜啦!”站在一旁的父亲也赶紧帮忙说道:“现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民的生活如此关心,咱们不能生活好了就忘本,更不能糟蹋粮食,一定要爱惜才对。”邻居们连连点头称赞:是。听到父亲的叙述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还欣慰地告诉我,在她和父亲的带动下,一些闲着的中老年人也加入了拾捡玉米的行列,他们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颗粒归仓,记得小学时学过这样一篇课文。现在,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再也见不到田间地头三五成群挎着篮子拾捡庄稼的孩子了,再也看不到充满乡村气息的颗粒归仓画面了。想到年迈的父母在田间的辛勤劳作,我似乎又看到了另外一幅颗粒归仓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