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治龙的头像

周治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0
分享

清明忆战友

又是一年清明节,静静的雨丝敲打在窗台上。一到这个节气,心中自然升起无限惆怅,遂想起了老战友——白云岭。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可是直到今天我还不愿意提起他,因为一想起来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痛。他是亲密的战友,也是我在基层部队工作时的一位老领导,后来我还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的师长。

他走的那一天,正好是老部队撤销的日子。他是随着这支部队的消逝而消逝,因为他太爱这支部队了,直至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进去。他一入伍就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一直到他去世,整整在这里工作奋斗了三十五个年头。

我听说他生病住院,是在他去世前的一个月时间。当时我还在位于大同的一个旅级单位工作,由于他是从这个单位走出去的领导干部,所以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又考虑到我在他身边工作过,就派我陪同一名领导到北京302医院看望他。我们买来了鲜花和礼品,静静地走进他的病房。当我看到病床上的他时,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与半年前的他判若两人。几个月前,他还是那样精神焕发、风风火火。他到华北地区考察战斗遗址,路过大同,我看到他身体十分消瘦,就提醒他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能工作太玩命。半年后再见到他时,他却变成一个病入膏肓的肝癌晚期患者。由于肝细胞已经坏死,胆汁淤积,以至于他整个人像个烂透的香蕉一样,又黑又黄又瘦。他见到我们来看望他,十分高兴,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说:“谢谢你们来看我,我一定会战胜疾病的,你们听我的好消息吧……”没想到一个月后,他竟离开了我们。

人病成这个样子了,他还每日坚持在病床上修改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华北×军征战纪实》。听他爱人讲,为了写好这部长达50万字的文学作品,他跑遍了整个华北、西北地区,踏寻部队征战过的足迹,半年时间人瘦了二十多公斤。为了写好这篇纪实文学,他通宵达旦,夜不能寐,和老伴在六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六十多万字的初稿,光草稿纸就有二尺多厚。他白天写、晚上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就是躺下睡觉,突然有了灵感,他也要爬起来继续写。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消耗了多少心血汗水。最后,这部长篇巨著却成了他的遗作,这是他用生命在书写老部队的历史啊!

当初他写这部长篇纪实时,曾经对我说,能否与他一起来完成。当时上级正好派我到西安政治学院研修学习,所以就将此事推迟了。现在想起来,如果那时我们能够一起合作来完成这项任务,或许他也不会将身体透支成这样,最后失去宝贵的生命。至今,我悔恨不已,不能原谅自己。

他是一个不讲任何条件不提任何要求的人。1997年,他从部队副政委的岗位退下来后,被安排到集团军帮助工作。集团军首长与他谈话时,他说:“领导让我干什么都行,就是别让我闲下来。”当领导有意让他承担起筹建军史馆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地当起了军史办的主任。从场馆设计到施工,从编写大纲到筹划布展,从收集文物到拜访老首长等,他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抓、一项工作连着一项工作地做,一年时间跑遍全国各大场馆,仅行程就达27万公里。听他的司机小时讲,一辆老式桑塔纳轿车坏了修,修了又坏。饿了,他就在路边的小摊上将就一顿;渴了,他就喝口随身携带的白开水;困了,他就在车里打个盹儿。为节省开支,他出差从来不住像样的宾馆,专拣最便宜的招待所住;他从不住单间,往往是两个人合住,能休息就行。一个入伍三十多年的正团职干部,就是这样拼命地工作着,他为部队创造的财富是用金钱无法估量的。经他筹建完成的集团军军史馆,成为华北地区一流水平的军史馆,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育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他是一个勤奋努力、永不疲倦的人。他入伍后当过机要参谋、宣传干事,任过旅级单位的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他首创的“读军报评军报”案例,成为《解放军报》的常设栏目,报社还专门在这个旅召开了读报评报现场会;他总结的经验做法,被大军区和总部机关推广;他撰写的论文,被中国军事文库收藏。他爱好诗歌,出版过诗集《耕耘集》;他对待部属公平、公正、公道,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真正的共产党员”“白马列”。到军史办工作后,他把集团军的光荣传统和英模人物编写成通俗读本下发部队,使基层官兵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他还注重开发利用军史馆的功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它成为省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了一大批地方青年和大中专学生。五十多岁的他,不知疲倦,不但学会了电脑和驾驶,还坚持学英语、考律师。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英语单词,还顺利地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书。他经常告诫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电脑、英语、驾驶这些都是现代人必备的技能和本领,一天不学习就要落伍。他的勤奋好学精神让我们年轻人都为之汗颜。

他是一个一心干事业的人。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根本没有“输”字。他有许多设想和计划,还有许多任务要完成。他计划在退休前,要完成“五个一工程”,即一部军史普及本、一套英模烈士谱、一部纪实文学、一本军史画册、一部军史纪录片。正当他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时,他却走了,走得那样匆忙,走得连句话都没有留下。谁都无法相信,死神会带走五十多岁的他。他头脑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工作和未竟的事业,但是他却真的走了,带着终生的遗憾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哀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