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治龙的头像

周治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4
分享

故乡的百泉湖

前几日好友发来视频,告诉我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美誉的——百泉湖干涸了,景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抢救湖中的鱼儿,用人工的办法来挽救这些水中的生命。

入夏以来,河南大地,不仅豫北地区,整个省域地界仿佛被炽热的砖窑所笼罩。热浪滚滚,空气沉闷,犹如置身熔炉之中,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风都弥漫在高温的气息之中。炎炎烈日,犹如火龙肆虐,将大地烘烤得几乎冒烟。那原本藏匿在土壤深处的微薄水分,也在无情的热浪侵袭下,一点点地被蒸发殆尽。一连数月未见甘霖,农民争相灌溉保苗保种。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导致许多河渠沟壑干涸。生于斯,长于斯的百泉湖也难逃此劫,随之枯竭,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干涸了。

百泉湖曾是故乡辉县人记忆中的文化符号。一提到百泉湖,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回忆起当年这里的美丽热闹景象。它位于南太行苏门山南麓,是中原地区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殷商时百泉湖即行开凿,到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绕岸砌石修成长方形的泉湖,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和石桥连在一起。钓鱼亭、湖心亭、下马亭、涌金亭、喷玉亭等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独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间,玲珑秀丽,交相辉映。百泉湖集南北建筑艺术为一身,融自然山水为一体,成为北方园林的精品。

记忆中的百泉湖,泉水自湖底石隙喷涌而出,累累不绝似串串珍珠,阳光照射,颗颗金光闪耀,如金似玉,有“涌金泉”“珍珠泉”之称。每次到百泉湖游玩,最喜欢看从泉眼中串串“珍珠”滚滚冒出,一粒粒清晰可见,悠闲的小鱼游来游去,偶尔有几只野鸭从水中钻出,游一会儿,又一个猛子扎进水底,不知游到哪里去了。湖边风姿绰约的垂杨柳,轻轻地抚摩着岸边的青石栏杆,就像一对窃窃私语的恋人。湖中错落有致的亭阁与蜿蜒水面上的小径和石桥紧密相连,游人行走在桥上,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人中动,形成了一幅丹青水墨画卷。我人生中最早的一张照片就是在百泉湖拍摄的。那是1976年的五一劳动节,父亲从洛阳回来,带着我到百泉湖游玩。在湖心亭的石桥上,我站在父亲身前,父亲蹲在桥面上,留下了我们父子俩最珍贵的一张合影,那一年我四岁。

沿着湖北面的苏门山拾级而上,掩映在翠柏密植中的古老建筑诉说着久远的传说。晋朝名士孙登在苏门山上穿着羽衣草鞋,对天长啸,引百鸟与之共舞,留下啸台引后人暇想。清军入关,明朝名士彭了凡拒食清朝的粮,拒饮清朝的水,而终至饿死在苏门山上,留下了饿夫墓惹人深思。饿夫墓的左侧,有孔夫子庙和邵夫子庙,每年高考临近,都会有不少的善男信女前来求拜,企求自己能考个好的学府。位于山顶的功德碑,是清康熙帝御笔亲立,上面的碑文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山下的碑林,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墨宝和文化遗迹。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挥毫疾书的“苏门山涌金亭”六个苍劲大字,至今在涌金亭上仍熠熠生辉;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人民百泉”碑,高高地矗立着,饱经沧桑镌刻着百泉的履历。这些都向世人宣告,这里曾经的辉煌。

每年的五一前后,百泉镇有传统的“百泉药交会”,由于是农历四月举办,所以民间俗称“四月会”。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百泉药会距今已有649年历史,是全国三大药材交易会之一,主要以药材交易为主,还有祭祀、戏曲、游艺等地方民俗活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月会”卖东西的,玩杂耍的,到处都有,十里八乡的群众蜂拥而至,采购药材,买些稀罕玩艺,看看吴桥马戏、濮阳杂技,骑骑马,登登山,那种热闹场面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小时候一到“四月会”,我们就会乞求父亲带我们来这里玩,最刺激的要算是看杂技“飞车走壁”。玩家在湖边开阔的场地上搭起高高的帐篷,上面竖起各色彩旗,一个巨型大木桶里,表演者驾驶着摩托车,在轰鸣的马达声中迅速加大马力,从木桶底部旋转着上升到木桶顶端,再由顶端旋转着到达底部,疯狂刺激,让周围的观众直为表演者捏一把汗。看完一场表演,我们还期待着下一场的表演,久久不愿离开。

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百泉湖曾经干涸过一段时间,每年的“四月会”,各种杂技表演和马术表演就会在湖中心举办。到了1989年的夏天,我正在百泉中学读书,由于雨水充沛,有一天突然百泉湖开始沽沽地向外冒水,一夜之间一池清泉呈现在世人面前,闻讯者纷纷前来观赏美景。2000年以后,因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和整个豫北地区降水减少,百泉湖水水位逐年下降,不能保证四季有水。为了赓续千年的水脉,2003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实施“百泉湖改造工程”“百泉湖复兴工程”,对百泉湖区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引南水北调水源灌溉百泉,干涸的百泉湖又开始复涌,“珍珠泉”“百门泉”“涌金泉”“喷玉泉”等泉眼不断复现。上游有水,下游的百泉河水流湍急,河两岸成了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百姓生活一片幸福祥和。但好景不长,随着今年中原大旱,地下水断流,导致百泉湖枯竭干涸,成为了辉县百姓心中永远的痛。

随着干旱、洪涝、冰冻、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侵袭,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深得人心。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做好保护大自然的工作,加大治理力度,共育生态文明。否则,我们何时才能再见百泉喷涌,鱼翔浅底的景象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