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伟清的头像

张伟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3
分享

永远的明灯

2011年6月19日太阳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大地变得灰暗惨淡,奔腾的江水在阴冷的狂风中挣扎咆哮。这一天,突然响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冰凉的雨水与我们的泪水一起流淌。这一天,最敬爱慈祥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天,成了我永远心痛的日子。

十多年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冬天还是春天,我的脑海常常出现父亲音容笑貌。多少个漆黑夜晚,我仰望星空,一遍遍回忆和父亲共同度过的岁月,往事如梦如烟,在沉淀后的记忆砂石里,父亲依旧还是那么清晰,永远无法忘怀。

父亲一生历经磨难。父亲出生于1938年6月初3,从小家境贫寒,出生3岁,父亲就离世了,幼童时代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扬中市二墩港奶奶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经常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不仅如此,雪上加霜的是,我奶奶家是地主成份,那个年代,经常被批挨斗,被打挨罚。有一次与我奶奶一起从上午罚跪到下午,由于身心弱小,饥饿难忍,晕倒在批斗台上……多少年一直住在晴天漏风、雨天漏雨茅草房,过着非人生活。

奶奶不忍父亲年幼一起批斗、生活无着,他8岁至11岁被寄养在他姑奶奶家,父亲一直称她为“亲奶奶”,“亲奶奶”无儿无女,还送他上了3年小学,他与“亲奶奶”相依相伴,靠卖“竹笋”度日,并结下了很深的情意。

“亲奶奶”去世后回到自家,幼小年纪就干起力气活,起早摸黑,风雨无阻,从二墩港推脚轮车送客送货到县城。每到冬天,还和奶奶一起经常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大雪到几里远的大河敲打冰块买给县城医院,一担冰块2分钱,手脚上的冻疮有时破了疼得整夜无法入睡。

1952年父亲14岁到常州拜师学篾匠手艺,帮人修理船上的“茅蓬”,风雨飘摇、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晚上睡在船头,薄薄的被子,一半垫一半盖,冷暖无着、蚊虫叮咬、浪里飘摇……回乡后,靠做菜篮子等竹器出售为生,“屋漏偏遭连夜雨”,又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有一次由于偷偷经营被管理人员发现,被抄家、罚款、批斗……

为求生存,有一段时间,父亲只好跟其他朋友一起外出做生意,一次不巧遭遇了一批强盗匪徒,钱财抢劫一空,差点丢命,突然沉重灾难的打击和希望的破灭,摧残了他柔弱矮小的身躯,他无力回乡,大病一场,骨瘦如柴。奶奶以为他失踪了,到处求神拜佛,求天保佑。父亲原名叫“张天宝”,奶奶从此将他改名“张天保”,希望上天永远保佑他平安。

文革“大鸣大放”时期,生产大队个别人故意克扣父亲130斤口粮,他提了一点意见,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管教一年和处罚工分。年纪轻轻无故受到政治迫害,他不甘被欺受辱,坚决奋力抗争,官司从扬中打到镇江,好在上天有眼,最终镇江市中级法院审理判决,才伸张正义,平凡昭雪。他至死都保存着那张镇江法院为他洗清冤情的判决书,活着的时候,多次拿给我们看,多次跟我们讲起这件事。

长辈们都跟我说:“父亲是苦水里泡大的,他一直在狭缝中求生存,是石缝中长成的大树!”。我长大后,每当看到父亲满头的白法和沧桑岁月留下的满脸皱纹,抚摸他那满是老茧的双手,就仿佛看到他走过的艰辛之路,内心就充满了酸甜苦辣。

父亲一生顽强奋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不依赖别人,自立自强。他学手艺、学技术,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意志坚定,执着追求。从小学篾匠,手艺很好,江南有一户渔民渔篓坏了,多少人不会修,父亲一看就马上修好了,从此他做的竹器在江南一代十分畅销。

1957年父亲被人先后带到苏州光明丝织厂、苏州丝绸研究所、无锡丝织一厂学徒和工作,他识字不多,但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丝绸纺织一整套技术,为他以后从事纺织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1962年他从无锡丝织一厂下放,此期他带着我母亲回到了我祖父所在的现扬中市新坝镇,为维持生计,他用学到的纺织技术,用手工和脚踏“土布机”,为父老乡亲织布度生。在新坝镇上,还烧过“老虎造”,在西街的浴室烧过开水打工。我奶奶活着时曾经说过,我父亲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1968年,一位曾经在无锡丝织一厂工作的老师傅了解父亲掌握的纺织技术和为人,推荐父亲到河南省新乡丝织厂工作。1970年转到固始县创办丝织厂,他发挥学到的技术优势,团结带领一批技术人员,把固始县丝织厂搞得生机勃勃,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76年,他从河南省固始县丝织厂主动回乡,在新坝服装厂工作。1983年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所学技术,创办了镇办企业新坝丝织厂,担任厂长,他白手起家,从外地把一个一个螺丝、一箱一箱原料、一台一台设备、一块一块砖头运到扬中。那时扬中没有过江大桥,父亲起五更摸半夜,披星带月,顶风冒雪,走南闯北,耗尽了心血。他外出购买设备、原料,在江南码头经常赶不上夜班过江渡船,只能守住汽车睡觉等待天亮。在新坝丝织厂曾经工作过的百余名职工至今对父亲仍然难以忘怀,不断传扬他创业和经营的故事。1993年,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作,共同创办了镇江市科技中试厂,兼任副厂长。

1994年新坝丝织厂被关停,他痛苦惋惜,我们正好劝他养老休息,可他不甘欺辱,不愿增加子女负担,意志坚定,奋发努力,一切从零开始,砌房造屋,购买设备,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江南大港创办了大港玻纤电器设备厂,那时从大港农村工厂到新坝足足有20公里,由于不通汽车,父亲都是靠骑自行车往来,吃尽了千辛万苦。2000年,由于心脏病发作停办企业。

生病期间,父亲也是顽强不屈,那时医生提出在他的心脏上要搭3根“桥”,但他挺住,就是不肯做手术。2004年第一次中风后,还在家忙里忙外;2009年第二次中风后,医生坚持要他举拐杖,但他坚持尽量不靠拐杖走路…….

父亲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他的病是长期积劳成疾的结果!他意志坚韧,不屈不饶,不怕困难,执着追求,勤奋敬业,发奋图强,顽强奋斗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明灯!他永远照耀和激励我们奋发向上,自强生活,勤奋耕耘!

父亲一生慈善节俭。 父亲为人正派,真诚待人。能帮别人出一分力的地方,他出十分。他生前的不少朋友,是他儿童时代结识的,长期以来,一直亲如兄弟。

父亲一生没有得到过父爱,但他对子女倾注了全部父爱,特别是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读书,只要我们提到读书,他什么事都不要我们做,花再多钱都支持。他有时亲自听我们朗读课文,有时亲自布置作业给我们做。有几次工作实在太累了,在家听我背书未完就睡着了。1975年他和母亲在河南工作,不放心我们学习,把我们姊妹3人全部带到河南上学。1976年他和母亲从河南回乡工作,就是为更好地培养我们。他说:“我的根在扬中,扬中的教育超前,现在孩子大了,以后我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还是带他们回去上学。”随着我们不断升学,他感到辅导不了,就主动结识文化高的老师,交了一批老师朋友指导我们学习。父亲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我们学习进步了。在他悉心培养下,我们姊妹3个都上了大学,在家乡到现在还被传为美谈,多年来家乡一直把他作为培养子女进步的典范。我们进了大学,父亲也不忘勉励我们好好学习,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他激励下,我在大学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系团总支副书记、班长,光荣入党,对此他比谁都高兴,还把我们子女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三好生”奖章、“奖学金”证书拿给村上人看。我们有了子女后,他对孙辈学习也倍加关心,我弟弟儿子考上南京的大学,他带病拄着拐杖送他去学校报到;去年他病重临别时,听说我女儿张津刚刚收到东南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说也要送她去学校报到……

我长期在镇江政府机关工作,但他从不为家事找我打招呼。我每次回家看他,他总说:“要努力工作,不要牵挂他。”每次发病,他都不主动告诉我,能拖则拖。每次都是我主动带他到镇江看病。我和家属多次接他在镇江生活,可他总说:“你们都是国家干部,不能影响你们工作”,不肯多呆一天。

父亲从小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一生朴实节俭的习惯,几十年来,自己没有买过一件象样的衣服。我们买给他的衣服、带给他的香烟,他都藏了又藏,舍不得用。以前骑的一辆自行车破了补,坏了修。1980年父亲和母亲用省吃俭用的钱,在新坝村上率先盖起了楼房。

父亲一生辛苦、一生努力、一生顽强、一生慈祥,是一个忠厚老实,品德高尚,与人为善的好人;是一个思想进步、朴素能干、深受子女爱戴的父亲;一个勤奋劳作、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优秀农民企业家!

父亲74岁就离开了我们,他还年轻啊!现在我非常后悔,他活着的时候,我对他关心照顾太少了……最近,我常常在梦中见到他,仿佛是不愿相信我们阴阳隔绝,特别是每每想起“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古言,我就心痛难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