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激活一首诗
镇江是当之无愧的诗词之市,在成千上万的诗词中,对王安石《泊船瓜洲》印象深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该诗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亦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柔情,何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
一字“绿”成炼字典范。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绿”字初稿为“到”,曾改“过”“入”“满”,经十多字斟酌,最后定为“绿”。“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又收到形容词效果,同时采取使动用法,即春风使江南岸变绿,读此让人容易联想和出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丽景象,其动感与画面感可与“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相比。这种精神,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及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字异曲同工,值得我们学习。
一字“绿”巧妙表达政治抱负。王安石公元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因反对势力攻击,被迫辞职。此诗写于公元1075年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第一句、第二句写实。第三句,“春风”一词,既写实,更有政治寓意,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相位,表明决心推行新法,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寒流,开创变法新局。这种心情,用“绿”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它“看似寻常却奇崛”。另外“又”字,又与他第二次拜相契合。这些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文学技巧。
一字“绿”是全诗灵魂。如果第三句是因“绿”而喜,那么第四句是因“绿”而忧,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第一次被罢相,深刻感受了政治斗争的尖锐,这次重新入相,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另外他因长期居住、生活和工作在熟悉的江宁钟山之地,已被其山水迷恋,在离开此地之前还写了《题南涧楼诗》:“北山云漠漠,南涧水悠悠。去此非吾愿,临分更上楼。”所以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产生退居林下之心,最终表达了隐退愿望,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字“绿”激活一首诗。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