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甄西同的头像

甄西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10/11
分享

大老李

大老李刚走进家门,遭到老伴一番“轰炸”“你说你整天干什么?一天到晚比国家总理忙,咱在村里一不做官,二不当衙役,孩子他姥爷病这么多天躺在医院,你今天看,明天看?就是不去,村里少了你转不开圈?

“要不是孩子在外面,我腿脚不利索,你想去还不稀罕呢?”老伴越说越生气。

家里不是有他舅和妗子吗?能显摆咱?

“啥叫一个女婿半个儿?再说谁家没老人?”

大老李自知理亏,陪笑着说:“好,好,明天一早就去。”

老伴不再说什么,嗔怪地看了大老李一眼说:“饭做好了,赶快吃。”

大老李真想上前抱一下老伴,又一想,这么大岁数的人,万一有人看见咋办?

大老李今年六十有余,村里出名的能人”,背后,老伴付出多少汗水,大老李心里再明白不过。

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年,大老李一辆平车把老伴拉回了家。

过门后的老伴秉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理,不辞辛苦操持这个家,直到公婆去世,一双儿女参加工作。

本该过上清闲日子,可大老李天生不知道啥叫清闲。他常说:“这辈子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旦闲着心里像猫抓。”

没办法,生气归生气,老伴背后还是默默支持他。

老伴心里明白,丈夫大老李做的每件事在她看来都是好事。

年轻时大老李在生产队当过队长,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当过治保主任和调解员,不论东家事,西家事,跑前跑后,村里一些棘手的事到他手里迎刃而解。村干部喜欢他,村民喜欢他,送他外号能人”。

村里张大、张二兄弟俩,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弟俩拉扯大。母亲六十岁得了场大病,落下半身不遂,偏瘫在床。原讲好兄弟每家侍候老人半月。张二媳妇以老人没照顾自己孩子为由拒绝赡养。张大媳妇不愿意说:“一个馒头掰开吃,两儿子,为啥一个负担?这不公平。”兄弟俩推来推去,老母亲生活一时没着落。村干部多次去张家兄弟做工作,无济于事。后来把张家兄弟舅叫来,被舅痛骂一顿,但好景不长。

大老李知道,想劝和劝和,被老伴拦住。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的大老李闲来无事来到张二家,见张二两口子辅导孩子做作业

寒暄后,大老李瞅准机会说:这么费心教育孩子,孩子将来过的好与坏与你们两口子相干?

“大哥,这是说的啥话?现在大人不都是过小孩日子吗?”张二显然有些生气。

“先有老,还是先有小?”大老李问。

“当然先有老,没有老来的小?”张二说。

“自古以来都是先有老后有小。”

“对,你听说《埋儿奉母》这个典故吗?古代晋朝有人家为伺奉母亲把儿子埋掉。”大老李问。

“有,这个典故挺感人。”张二说。

“是的,现在虽然没这事了,但赡养老人是晚辈的一种义务和责任,父母一辈子为我们操碎心,作为我们该咋办?我们一言一行,孩子都在看,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到那时我们后悔来不及。”大老李说。

夜深了,张二两口子知道大老李说的每句话在敲打自己,两口子低下头。张二说:“是我不对,怨我。

张二媳妇也诚恳地说:“大哥,明天就把她老人家接过来。”

写作业的儿子说:“我也想奶奶了。”

张二夫妇把母亲接过来,侍候老人舒舒服服。

张大两口子过意不去,于是出现两儿争母的事,一时传为佳话。

当然,这功归于大老李。

从村退休的老支部书记说:“大老李真行,几年没解决的赡养问题给解决了,真是个‘能’人。”

村里一个叫柱一个叫民,两家是邻居,不知从啥时,两家为宅基地争吵过次,村里和镇上派人对两家宅基地进行丈量,但两家各说各的理。一次两家话不投机大打出手,被人及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老李坐不住了,与他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偏偏操心上了瘾,非去他们两家做工作。

外地工作的儿子不愿意,一天三遍打电话给大老李,老伴也苦口婆心地劝:“你这是啥?说好了人家知情你,说不好人家嫌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大老李把老伴和儿子的话当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一天乡政府宣传车来村进行普法宣传,大老李故意把柱和民叫到宣传车跟前。

民不去,对大老李说:“反正我有理,村、乡工作人员丈量过,是他无赖,硬占我宅基地。

大老李把柱找来。

柱说:“我就是无赖,你能咋地?反正我不让。”

“到底咋回事?”

柱这才一五一十把几十年前民的老爷爷如何欺负他们一家人的事说了出来。

大老李一听大笑说:“兄弟,那是啥时候的事,还记着?”

“咋不记。”柱不服气地说。

“大叔(大老李叫柱的父亲)是不是老糊涂,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还提起,再说现在是啥年代,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做为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整天耷拉个脸,多难看,这几年乡里、村里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活动,别人家大门上挂满了这星,那星,看看你们两家门上光秃秃的,将来孩子找对象这都是污点。”接着大老李又把‘三尺巷’的故事讲给柱两口子听。

宣传车走了,大老李把柱和民喊到家,吩咐老伴做几个菜,边喝边聊,夜深了,柱和民握手言和了。

几年后,人们提起这事,柱总是惭愧地说:“要不是大哥(称大老李为哥)我与民家恐怕老死不相往。”

民说:“是,多亏大哥,要不我这榆木疙瘩脑袋啥时能开窍?”

就这样,东家、西家解不开的疙瘩都来找大老李。

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的文化素质得以提,村民的幸福指数逐年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荡然无存。

大老李学会手机下载、扫描、添加微信,建微信群等等

六十三岁的大老李保包村十八户村民,当上了联户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