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到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顿感又要过年了。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团圆,欢乐,久别重逢,以及新的开始……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过年,扳着手指头一天天数,眼巴巴盼着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美味佳肴、才能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才能痛痛快快地玩耍。
进入腊月,虽是天气最寒冷的季节,却正是农家拉开春节序幕的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暂停手中的农活,便开始“忙年”了,那是村民们一年当中是最热闹、最忙碌、最开心的光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赶集置备年货,村上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迎新年的浓厚氛围。
不管平时生活怎么节俭,年俗一样不少,二十四祭灶神, 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条件稍好的人家请邻居们帮忙将养了近一年猪的杀了,除自家留些外,多余的给周家三斤、王家五斤,好久没有吃荤的村民,闻到猪肉的味道,笑得合不拢嘴,二十七蒸馒头和年糕。货郎担、剃头的、炸爆米花的仿佛约好似的,也赶着走村窜户。孩子们最喜欢炸爆米花的,师傅一进村,就一窝蜂跟了跑,当要炸的食品放进机器加热一段时间,等师傅说:好了。一群孩子赶快捂住耳朵,随后“砰”的一声巨响,一整袋爆米花便从机器肚子里冲向蛇皮袋底边,一股浓浓的热浪弥散开来,每个人深呼吸贪婪地吮吸着爆米花的香味,同时,边捡地上的爆米花吃边装口袋,既解了馋,又有收获。母亲最辛苦,除了精心为孩子们忙缝制新衣、做鞋子外,还要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窗帘,为新年做准备。年前一两天,大人们还要带上孩子去镇上唯一的浴室洗个澡,除去一年的晦气,去晚了浴室里人山人海,都要等好久,来回大半天。
除夕当天,也是村里烟火气最浓的一天,从村东头到西头处处闻到诱人的美味,馋得孩子们口水都掉下来了。家家户户的大人们最忙碌。中午,父亲主持祭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保祐后代平安幸福,就在家中摆上八仙桌上供品,然后家中长幼按次序上香跪拜,下午,开始张贴年画、春联、福字,我们打下手,贴福字最讲究,一般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母亲一刻也没闲着,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是一年当中最温馨、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晚饭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开始守岁,吃完围守着岁火,聊着天,期待零点时刻,燃放鞭炮,有时还没到时辰村上就有人家提前放了,大伙便接二连三的跟着陆续放,把一年的霉运都蹦走,把好运留下来,祈祷来年有个五谷丰登的好收成,祈福家人平安健康。等我们睡下,妈妈开始为我们准备压岁钱、大糕和糖果,用红纸包好放在我们每个人的枕头下面,孩子们早晨醒来就会伸手去摸枕头下面,看到东西特别开心!
年初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早晨起来全身都是新的,吃过汤圆,跟着大人们出去挨家挨户拜年了,先去伯伯叔叔家,然后邻居家,相互寒暄,说些吉利的话语,走不了几家,孩子们的口袋里塞满了糖果、花生、葵花之类好吃的东西,那场面感觉好亲切、好温馨、好幸福。拜完年,孩子们三五成群找地上未放完的小鞭——俗称“哑炮”,找到一个哑炮如获至宝,没过多久,口袋便装得满满的,然后再开心地一个个放。这天也是大人们一年最悠闲、最舒心的一天,不用干农活。舞龙舞狮麒麟表演给节日增添浓浓祥和气氛,那是村民们唯一的一道精神大餐,娴熟的舞技让人眼花缭乱,诙谐幽默的语言逗人捧腹大笑。年初二,晚辈们要赴舅舅、姑姑、姨娘等亲戚家拜年;嫁出去的姑娘携着夫君儿女、带上礼物回娘家拜年;亲戚朋友们相互走动,在一起吃喝叙旧、畅想来年……
不知不觉,年初五接财神的日子到了,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商家开市纳吉,赶上个“开门红”。过了初五这天,“年”也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人们陆续开始新的生活、各忙各的事了。过了元宵节,真正的“年”就结束了,大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孩子们又回到了学校。
如今,苦日子早已过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极大丰富,我们享受着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似乎每天都在“过年”。“年”每年总是如期而来,又悄然远去,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