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近40年,脑海中仍时常浮现少年往事,这些往事最清晰、最让人回味、最刻骨铭心。
撑 船
家乡地处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村庄大多临河而建。出行除了步行,船就是首选,渡口依靠它,出远门离不开它,婚丧嫁娶更是少不了它。木船是每户必备家当,会撑船就像现在会驾驶一样,是村里男女老少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撑船时,人站在船尾靠船帮位置,在浅水中用一根长篙插入水底,用力向后撑,船便向前移动,然后把篙子拿出水面,再一次顶到水底,用力向后撑,如此循环,船不断前行。撑船说起来简单,却是一项实打实的技术活,初学时,由于手脚不麻利,手篙不协调,不仅篙子会掉进水里,一不小心人也会被篙子带进水里,篙子上的水也容易流进衣袖,淋湿衣服。遇到顶风行船,船很难驾驭,没有实践经验,根本不听你使唤,在水里打转,急得人汗直冒、手忙脚乱,在船上来回团团转。撑船是件苦差事,特别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厚手套会和篙子冻在一起,手冻得发麻,风吹得人透心凉,浑身直打哆嗦。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少年的我也渐渐学会了撑船,多了一项技能。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了,水泥船逐渐取代了木船。现在,船用机器驱动,不再需要人撑船了。
发 小
邻居家的小五是我的发小,比我小一岁,他家里生活条件比我家稍微好一点,我们两个身材体型相仿,在家排行最小。那时,家长们忙于挣工分来养家糊口,我们基本无人过问,处于“自然放养”状态——望天收,上学放学没有家长接送,我和发小都是结伴同行、相互照应,三四公里的行程,我们一起分享美食、追逐打闹、畅想未来,走过一年四季,回望春夏秋冬。相互比学赶帮,在用心学习之余,学做手工活,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编蒲包、打席子等,既挣自己学费,又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后来,我考入县中,小五因经常生病耽误了学业,勉强初中毕业,在家务农为生。
恩 师
郭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他是文革时期的大学生,皮肤微黑,中等身材,戴副眼镜,待人真诚。因我们学校原英语老师违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被革职,他临危受命被调入,主要担任我们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尽管他的发音并不标准,但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经常加班加点备课,不计报酬为同学补课。我更是受益人,英语是我的弱项,他知道我一心想学,便想方设法帮我刷题、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他和我临村,去学校是同一条路,他经常约我一起步行,充分利用路上短短的20分钟时间,专门为我开设“第二课堂”,夯实我的英语基本功。半年后,我在英语单词、句子和语法方面得到了一步步提高,成绩突飞猛进,为我顺利考入县中扫清了拦路虎。
暑 假
暑假是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不顾炎热,成群结党,粘蝉、捡蝉壳,钓鱼、逮鱼、叉鱼,尤其是叉鱼需要耐心和技巧,每当看到河里有一团“黑鱼乌子”,就会两眼放光,紧握鱼叉,蹑手蹑脚,紧紧尾随,一旦守护“黑鱼乌子”的大黑鱼上来换气,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摒住呼吸、瞄准目标、投掷鱼叉,一顿美餐到手了,稍有偏差,便落了空,解不了馋瘾。午后,家门口的河最热闹,趁大人们午休之际,孩子们相互约好下河游泳消暑,经常比谁姿势多、游得距离远、水下憋气时间长。几个淘气的,想着法子玩,一个个跃跃欲试从桥上、船上往水里跳,被家长知道没少一顿挨骂,甚至挨揍,即使如此,过几天又“旧病复发”,一个暑假下来,一个个虽晒得像“黑炭”一样,心里却是乐滋滋的。
找 乐
我们庄台虽只有十几户人家,孩子却不少,每户少则2~3个,多则6~7个,可谓人丁兴旺。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现成的玩具买不起,孩子们就地取材,想着法子找乐,把火柴(亦称“洋火”)盒上的火花拆下来,相互拍着玩,谁赢了就归谁,有时手头上“缺货”了,就在家里到处找不满的火柴盒,把火柴棒合并在一个盒子里,或者拿别的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瞧,戴着柳树枝条编织的帽子,腰间别把飘着红布条的木头手枪,后面跟着一群小朋友跑,多威风神气!最有趣的就是滚铁环游戏,一群孩子个个手拿一根顶头是“U”字形的铁丝,推着一个直径30~50厘米不等的铁环滚着向前跑,谁跑得快而且铁环停留时间长,谁就是赢家。
盼 年
少年时代,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大多数人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人口多劳力少的,更是难上加难,常常借米下锅。物资匮乏凭票购物,衣服品种、款式和颜色单调,缝缝补补、穿了又穿一年又一年。吃得也简简单单,早晚都是稀粥就咸菜或萝卜干,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偶尔到小店买点什锦菜、大头菜,算是改善了。吃到油条、烧饼次数很少,到街上面馆吃碗面或馄饨次数就更少。家里来个亲戚,打个炒米蛋茶就是很好的招待了。扳着手指头一天天数,眼巴巴盼着过年,只有过年才能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肉,才能吃到奢侈品——大白兔奶糖。
少年是懵懂的年华、激情的岁月、最美的时光,少年往事更是难忘的过去,艰苦岁月磨练了我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勤俭耐劳的品质、更造就了我们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