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雷的头像

春雷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2/29
分享

回 味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静心听着韩宝仪的歌,不知不觉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脑海中瞬间流淌出片片文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离县城很偏远的苏北农村小镇,比起姐姐哥哥们我较幸运,在家里最小,既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也没干过苦脏累的农活。在模糊的记忆中,时常听长辈们唠叨他们那段艰苦的岁月。

我清楚记得,村里人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平时能吃上一顿肉算是奢侈,苋菜秆和鱼冻是可口的美食。苋菜叶子老了之后,就把秆子剁成寸许,放在幽暗的卤汁里泡起来,过些日子拿出来特别好吃。冬天,吃不完的煮鱼残羹,舍不得倒掉,放到第二天失去水分变成没有完全干涸的“泥泞”——鱼冻,依旧保持着鱼的鲜味,吃起来美滋滋的。有一颗“大白兔”或一块“高粱饴”糖算是孩子们最好的零食。我们的穿着颜色单调、品种屈指可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只有过年,孩子们从头到脚才是新的。

农村住房条件简陋,严冬特别难熬,门窗简单又关不严,窗户玻璃坏了就拿个报纸等挡住,风透进屋里冷飕飕的。生活条件艰苦,床上将就垫些稻草,几个人一个冷被窝,既没有羽绒服保暖又没有空调御寒,淘米洗衣用水要去河边破冰,洗好的衣服刚晾起来就冻得像个“咸鱼干”。生冻疮是农村大多数人的“专利”,我也不例外,高中毕业之前,手脚尽管有些防护措施,每年都会生冻疮,两只手背冻红通通的像个馒头,两个脚后跟的冻疮和袜子粘连在一起,洗脚时只能连同袜子一起泡在脚盆里,严重时只能把袜子剪了。能用的“土方”都试过,却效果甚微,至今,我的手脚还留着冻疮的疤痕。

那时,水乡既没有像样的路更没有像样的桥,走的路坑坑洼洼,深一脚浅一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桥极其简易,就地取材,仅用几根木棍组成。我们上学都是靠两条腿步行,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有时碰到木棍桥中间少了一根,还没来得及修间距大了点,我们行走在桥上看到汛期湍急的水流,总是胆战心惊,只能结伴爬过去。最怕的就是恶劣天气,虽有笨重的雨伞,但在狂风暴雨下我们根本无法驾驭,常常被淋个“落汤鸡”,放学到家一身雨、一身泥是常有的事,衣服烘干后第二天继续穿。

小人书是孩子们的最爱,好不容易积攒到几分钱后,舍不得买葵花、木芽糖等零食吃,放学后就一溜烟跑到学校附近老爷爷的书摊上,租几本小人书,见到未看过的,就像着了魔一样,总是爱不释手、津津乐道。回家连饭都不想吃、觉都不想睡,打着手电筒爬在被窝里一口气看完是常有的事。那个年代,小伙伴们最得意的事——“晒”自己的小人书;最兴奋的事——和同伴交换小人书;最暖心的画面——三五个小伙伴头靠头紧挨在一起看一本小人书。小人书是那代人永恒的记忆、最好的营养,它比现在孩子们吃“牛排”“麦当劳”“肯德鸡”还开心。

打谷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场所,村民们在这里夏忙秋收,将田里成熟的庄稼集中在一起打,收获满满的希望。露天电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听说有电影,大伙便早早地吃过晚饭,扛着凳子来到打谷场,占居最佳位置,在《上甘岭》《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中度过每一个良宵。夏天纳凉也是大伙最快乐的时光,一群人围在一起,手摇蒲扇,全然不顾外面蚊虫的叮咬,津津有味地听着长辈们讲有趣的故事。

我们在渴望真诚美好的生活中,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让农民放开了手脚。勤劳致富的农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年年变样。先富起来的村民,逐步添置了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人们在劳作之余,尽情享受精神大餐。午饭时间,打开收音机,端着饭碗静静等待评书,从村东头到村西头全是播放评书的同一个声音。晚饭后,大家带着凳子早早赶到邻居家,涌在一起,当8英寸电视机里响起《上海滩》音乐时,大家总是兴奋不已。随着收录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经典评书、音乐和影视作品走进我们的生活、滋润我们的心田、净化我们的灵魂、激励我们的斗志。

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在改革的洪流中,人们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挥洒汗水!大伙尽情分享改革的红利、享受劳动的成果。与此同时,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场景处处可见,柏油马路、水泥路取代了土路,水泥桥取代了木桥,私家车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如今,小康生活让人们再也不为出行发愁、再也不为求学犯难、更不为生活所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