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八个月了,期间,我对她老人家的思念从未停止过,脑海里时常浮现她慈祥的面容。
母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典型的农村妇女,用她自己话说: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尽管她没有文化,可她懂人事世故,识大体、顾大局。兄妹4人中排行老三,嫁给父亲后,村里人都叫她三妈,后来辈分越来越长了,逐渐改口叫三奶奶、三老太,勤劳朴实善良是特有的品格。
在我记事时,经常听母亲回忆她苦难的童年少年生活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艰难岁月,如何和父亲一起艰辛度日把一家七八口人命保住,这些片言碎语尽管听了不止一遍,可每一次听完总触动我的神经,给我无穷的力量与战胜困难的勇气。
母亲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村里人都说母亲待人真诚和善,从不和人争执、从不说三道四。父亲性子特急、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冲母亲发火、摔东西、甚至会动力手打人。母亲一辈子总是忍让、顺从,为了我们从不激化矛盾,而是尽量给我们创造一个安宁和谐的家庭氛围。母亲的这些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使我养成了她那样的品格。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里人办婚丧喜事,没有厨子就是请村里人相互帮忙。那时,母亲在我们村“厨艺”还行,做事干净利落,谁家有什么红白事都争着请她,她从不推辞,都非常乐意帮忙,那时我小,母亲经常带着我,也让我沾了不少光,解了不少馋瘾。
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母亲这代人出生贫寒、家境贫穷、生活艰难,这也养成了她吃苦的精神、勤劳的本色、俭朴的传统。我小时候,记得母亲她们最苦的活就冬天挑河去,那个年代,经常兴修水利工程。当时,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全都靠人挑肩扛来开挖河道,工地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劳动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每个晚上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劳动一天的母亲,晚饭后,仍在煤油灯下为我们衲鞋垫、缝补衣服或烘烤衣服和鞋袜,为几个孩子准备过年的“行头”。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很匮乏,家里的鸡蛋或稍微有点好吃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省下来留给孩子们分享,因为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我刚刚上高一那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大哥又当爸爸了。家里的重担就落在母亲瘦弱的肩上,她既要照顾病后的父亲,又要为这个家忙前忙后,她默默地辛劳付出……
在我和二哥离开家乡工作的第三年,我们的生活逐渐向好,可父亲却又离开了我们,只留下孤单的母亲。幸好大哥和三个姐姐都在老家,他们都很孝顺,母亲可以安享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了。母亲一辈子很自觉,从不折腾人,即使是她的子女,也是如此,她不论住在谁家,自己能做的事都亲自做。她从未向子女伸手要过一分钱,即便我回家给她,她背地里又悄悄地塞进我的包,等我回家了,她才电话里告诉我。这是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如今,母亲虽已过世多日,可我时常想起她的好,时常梦见她老人家的模样,总感觉母亲仍在老家。思母心切,虽文笔不畅,乃执笔而书,以慰藉母亲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