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历大年三十,下午三点多。
爷爷的房间里,茶几靠着墙边。茶几上,奶奶的遗像靠墙竖立;遗像的正下方,一个满斟的酒杯上,横担着一双竹筷;茶几正中间,有四道菜。
“爷爷,我们一起到大伯家吃年夜饭吧!”
“你们一起吃吧,我要在家里陪奶奶过年。你爸、你大伯,都来叫过了。这几个菜,都是你二叔做的。”
本以为,爷爷会给我一个面子。他这么一说,我也只能作罢。
江南的很多乡村,大年三十“一家人过年”的习俗很讲究。年夜饭,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吃。成家的子女,分家后,也都很“懂规矩”地在自己的小家里吃。
这些年来,在外地落户的人,陆续回乡过年。这个习俗,稍有改变。
两年前,我们家的奶奶过世。在上海落户的我的二叔一家、在无锡落户的我们一家,都回来陪爷爷过年:住在爷爷家,吃在大伯家。
午时后,老爸与我的堂哥忙着贴春联。爷爷家、大伯家,联排住在一起。他们撕下了爷爷家、大伯家的所有旧春联,擦净门板上的灰尘,贴上崭新的春联。
“上联:竹报平安月月圆”。
“下联:花开富贵年年好”。
“横批:花好月圆”。
大伯家的小孙女糖宝,自豪地诵读着自己书写的这幅门联。大伯竖起了两个大拇指,“小孙子的毛笔字,写得真好!这幅对联,一定要贴在我们家大门上哦!”
糖宝今年七岁,漂亮文静,说话幽默。她妈妈说,“她玩累了,就喜欢练字。”“她特别喜欢坐在塘埂上钓鱼,一般人钓不过她。”糖宝练习书法已经三年,横撇竖捺十分讲究,尤擅柳体。
下午三点半左右,大伯大妈做好了一桌菜。
餐桌的正中央,放了一盆老母鸡。大妈说,“这个鸡,是自家养的生蛋鸡,吃稻长大的。”鸡汤还在翻滚,撒一抔葱花,满屋清香。红烧羊肉、土豆牛腩煲、醋溜肥肠、香菇炒腊肠、芦蒿炒干丝、番茄土豆片、酱香回锅肉、竹笋烧肉、清蒸鳜鱼……数一数,22道。都是家常菜,不肥不腻,色香味俱全。
“哇塞,大伯大妈,你们应该开个饭店!”我竖起了仅有的两个大拇指。
此时,外面能听到的都是鞭炮声。我们家也一样,放鞭炮,吃年夜饭。
我们三家人都围坐下来后,大伯倡议,“共同举杯,新年快乐!”
共同的一杯酒喝下后,大伯转身离开了座位。我想,大家可能都以为他是去厨房做其它菜吧。我们都继续吃菜、喝酒、聊天。
“爷爷和奶奶,正在拉家常。他说‘煮了一锅杂交稻米饭,够吃三天年的’。”“乖乖,糖宝嗳,他说你的毛笔字,写得好漂亮!”大伯的嗓门,纠正了我们的错误估计。
“爷爷,什么是杂交稻米饭啊?”糖宝疑惑地问道。
“哦,乖孙子嗳,杂交稻是你太爷爷的最大骄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你太爷爷带领我们整个大队培育杂交稻种子,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整个大队都发家致富,很多农户都住上了大瓦房!”大伯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解释着。
这件事,我不止一次地听爸爸讲述过。1980年,爷爷作为大队农技员被选派到海南,参加袁隆平杂交水稻种子培育培训班。1981年,在爷爷的带领下,全村第一批自愿参加杂交水稻种子培育的农户“尝到甜头”。随后的几年里,周边的很多农户主动申请参加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爸爸说,他们三兄弟都是当时的推广专家。据爸爸介绍,专门用来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公稻”“母稻”,主要在夏天的日中午时开花。“公稻”“母稻”,隔茬种植。江南夏天的日中午时,很少有风,怎样保证它们同时开花,还能授粉,就得靠我爸他们现场指导。
那些年,我们老家的很多农户都迅速都富裕起来了,爷爷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立了头功。当年,爷爷也因此被评为省级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可见,爷爷对杂交水稻有着深厚的感情。
大人们敬酒、聊天,小朋友们吃菜、说笑。一阵热闹后,大妈问,“你们想吃什么饭啊?”糖宝小朋友第一个举手,“我想吃,太爷爷煮的杂交稻米饭!”
我的堂哥、糖宝的爸爸,领着小朋友去爷爷那里盛杂交稻米饭。
“爷爷特别夸赞糖宝的书法兴趣。爷爷真了不起,他绝对是一个教育家!他让我不要逼着孩子学,要引导孩子主动学。” 糖宝的爸爸回来,就对大家说。
“对呀,你们二叔三叔考大学之前,每年放假,爷爷从来都不会叫他们看书做作业”,大伯说着。“都是让我们去农田干活。尤其是,夏天中午‘干双抢’,都是大太阳晒死人的时候”,二叔急切插话。
“是呀,我们的老爸很懂教育。过去,我们这批农村孩子,要‘跳农门’最便捷的道路就是考大学。夏天中午‘干双抢’,你吃不消的话,就得努力改变现状呀!所以,我们考上大学,都是自己逼自己的。对吧,二哥?” 或许是因为酒精作用,我爸说这番话时,脸通红通红的,很可爱。
在我们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爷爷的这个大队有两百户左右人家。整个大队,二叔是第一个本科生,我爸是第三个本科生。可见,爷爷的家庭教育,肯定很科学。
我们的年夜饭,都吃好了。大伯领着我们一起,去给爷爷拜年。
“我与奶奶结婚七十年,年夜饭一起吃了七十年。你们看看,我今天都喝了三杯酒,奶奶只会呆呆地笑着望我,她很赖皮,那杯酒动都没动。”爷爷说话的时候,像个孩子。
这顿年夜饭,奶奶在茶几上,始终微笑着。
这顿年夜饭,爷爷在茶几旁,此刻憨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