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中顺的头像

郑中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12
分享

妙笔生花

每年除夕,父亲都会让我和弟弟在各自的书桌上准备一张红纸,折裁得方方正正。新年一大早放过鞭炮,吃过元宵,我们便恭恭敬敬在红纸上写下“新年动笔,妙笔生花”或“新年动笔,落笔生辉”八个字,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说起父亲,其实不过读到完小,没上过一天初中,所以算不上什么文化人。七十多岁的父亲,退休前最高的职务也就是一个村镇企业的仓库管理员,不过收付存账目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退下来后看母亲种的田多,一人实在忙不过来,又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2010年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后,本来话就不多的父亲变得更是沉默,又不爱打牌串门聊天,我便为父亲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闲暇时翻翻打发时光。偶尔地会翻到我和弟弟些的一些文章或新闻稿什么的,他便收起来见面时交给我们。

但祖父是个文墨之人,识文断字、诗书传家,只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在我出生前一年他就在饥寒和疾病中离开了人世。我的三个伯父字都写得俊朗,官虽不大,都还干到镇、村一级的领导。父亲因是祖父母生的九个孩子中最小的,哥哥姐姐们都宠他,小时候功课不是很上进还比较顽皮,在10岁左右时爬草垛掉下来不慎崴了脚,那时候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就背了去找乡村郎中推拿了几下,“弹”了一副药膏敷在脚脖子上,不曾想没能完全复位,骨头长得错了位,走路时有点跛,就是这样他还报名参了军,离家去了很远的地方。祖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因长时期饥饿吃不饱,一个以前“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的读书人还要和其他壮劳力一起一样干活挣工分而得了重病,拍了电报让父亲急回,办完了祖父的丧事,父亲也就没有再回部队。

这一连串的变故注定了父亲只能成为一个离不开家,离不开这方咸土地的人。七十年代我们兄妹都出生后,父亲也尝试着挣脱面朝黄土背朝天,春播夏种秋收、冬天还要上河工,肩挑担运浑身像要蜕层皮遥遥无期的苦日子。腿有点残疾的父亲被照顾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因怕给人家打针,弃医成了生产队的粮食加工员,整天与五谷杂粮和灰尘打交道,但就是这样已经比过去和其他人“幸福”很多了。

其实父亲在心底里对文化和知识还是十分向往和尊崇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再走他的老路,重复他的岁月和苦难。所以小时候父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为了我们都能有学上,都能好好安心读书,他和母亲起早贪黑想着法子挣钱。以维持家里不菲的开销。他们日积月累的劳碌困顿,得到的一个启发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有本领,受人尊敬的读书人。

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人生理想,一辈人有一辈人的生活情景,一辈人有一辈人对现实的理解、承受、担当和感悟。当我们从农村里走了出来,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成了家,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既能说实现了也能说更高了。

所以这也是父亲新年第一天要我们写下“新年动笔,妙笔生花”的真实目的所在。也许父亲并不知道“妙笔生花”的真正涵义。其实“妙笔生花”是和唐代大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的,典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据传李白少时做梦,见所用之笔,笔头上生上朵朵灿烂的花儿,少年李白大喜,使用笔在纸上飞快书写,落实之处,皆为花焉。经此梦后,其文采富丽俊逸,终于名扬天下。

“妙笔生花”也好,“落笔生辉”也罢,都是比喻文人才思飘逸,写作的诗文辞藻华丽,下笔成章、字字珠玑、满目云霞,或形容人才气纵横,才情横溢,文思泉涌,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

不管父亲的期望是否有点高蹈和突兀,可企而不可及,天下诗文与李白比肩、那怕能望其项背的又能有几人?但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大出息,成为众人中的佼佼者,最好成为“人中龙凤”,恐怕是为人父母都有的强烈心声,所以每年打第一天开始他都要重复着这样的期许和希冀。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当然现在“文章”从根本上已改变了曹丕所作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定义,文章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法达到前人定位的“治理国家、启迪民智”的神圣境界。但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码文字,热衷于文章、诗文的创作,热衷于思想火花的绽射和迸发;而为文之人骨子里所追求和崇尚的仍然是“笔墨当随时代,要为民众鼓与呼”,努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时代变革的足迹,去讴歌和赞美祖国的富强与生活的静好,去揭露和挞仗社会上消极阴暗的事物与现象,去引导和召唤人们昂起头沿着信仰与道义的方向一路前行。愿我们都拿起生花妙笔写下一篇篇不负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