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柱元的头像

赵柱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4
分享

故乡的木楞房

一个农村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在城市安家立业。当我们住进了高楼大厦后,其实也没忘记故乡那低矮的木楞房。

我的故乡在云南滇西北澜沧江畔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民族风韵浓厚、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以发电为主的两座澜沧江水电梯级第五级水电站,长毛谷、沧江小红米等水稻良种核心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我们村是白族村落,我也从小在木楞房里长大,童年只能在20多平米的房间里留下欢声笑语。

很多外地的朋友没见过木楞房,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很好奇。于是,去年的国庆长假,我约上了河南的战友,到家乡看看澜沧江、看看水电站,看看农村秋天收割水稻的丰收景象,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体验住木楞房的感觉。

坐在回家的微型面包车上,给战友介绍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美食,沿途新生桥国家森林公园、盐马古道等景点。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澜沧江边,车已停稳,驾驶员小弟喊道:“哥,到家了”。我们拧着大包小包的食物走在回家的路上,邻居家的小木屋映入眼帘,我对战友说,这就是“木楞房”。

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用直径 20cm 左右的笔直干透的松树圆木,用斧头、刀具砍削成一样粗细的七面圆柱型木料,各木料的两端砍削凹凸的榫,直对榫的一端刨剜一细槽,在平地上一根木料接一根交叉相扣,一层一层叠加而成。房顶以木板覆盖,板上压石。正堂的一侧中央置火塘架三脚,火塘边的床铺,木楞房的建造就大功告成。

战友问:“为什么农村要建木楞房?”

“云南农村七、八十年代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多。居住在兰坪的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依山傍水、便于就地取材,省钱、省工、省时”,还起到防湿防潮的效果。木楞房是可以方便地搬迁移动的“活动房屋”。建成后,每一根木头都有了自己在整个房屋之中的位置,为未来可能的迁移做准备,房主要给关键部位的木头标注数字和符号火塘,是滇西少数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之地,也是娱乐场地。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看到久违的石磨与木楞房,总有一丝忧郁上心头。仔细看了一下木楞房的结构,屋外四面的墙壁,是由一根一根两丈多长的木料横排叠加垒起的,内侧是密封的木板。屋外夜凉如水,屋里却感觉到静谧的温暖,而且也许是屋子中火塘余温的缘故,一点不潮湿。靠山吃山,靠林用林,摩梭人本就是森林的孩子,木楞房就是森林赐予他们的礼物。

由于邻居的木楞房空着,我借用后稍作整理,打点好就入住。我一边跟战友聊天,一边在火塘上架起了三角,开始烧水,开始准备晚饭。

约一小时的功夫,一桌美味可口的农家饭完成了。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四周吃的不亦乐乎,有说有笑。火塘,就是在木楞房里吃饭、取暖、聊天、睡觉的地方。饭后,火塘上的水也开了,给战友沏了一壶云南普洱茶,边喝边叙三十年不见的战友情。

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农村的木楞房大多已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但还是有很多老人生活在木楞房里,飘散着特有的原生态的气息与韵味,他们说:“在火塘烧边烤着火、做着饭,才会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战友第一次在云南看见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吃上用柴火烧出来的锣锅红米饭,边吃边听我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是云南古老的特色民居,有兴趣的外地朋友不妨亲自到云南怒江体验一下多民族地区住木楞房的感觉,现在很多地方的木楞房的建盖方式、格局、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成了一种工艺品和观赏物,更成了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两天的生活体验,战友对兰坪澜沧江峡谷的风土人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特别是对木楞房,他情有独钟。故乡的木楞房,成了我和我战友相聚的记忆,也是外界对云南少数民族故居的了解和体验。如今,由于国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再提倡建设木楞房。很多父老乡亲已建起了砖木结构、钢混楼房,古老的木楞房随着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成了珍贵的文化记忆。

      声明:本人原创,《故乡的木楞房》,首发于《中国铝业报》2020年总第913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