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柱元的头像

赵柱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08
分享

年味

从小到大,每近年关,最忙碌的是妈妈,最幸福的是我们。

如果说我也有欢乐的时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可奈年光似水声,迢迢去不停。”一晃,年关又至,我的梦里,又浮现出儿时过年的场景,耳畔,又传来母亲铿锵有力的话语:没有过不去的年。

新春佳节,如期而至。此刻,大地山河,乡村城镇,一派隆重喜庆的节日气氛,弥漫着万马欢腾的欢乐景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思乡的游子,远涉重洋,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外出打工、经商创业、别井离乡在外的人们,带着一路风尘,忘却曾经的劳累,昼夜兼程,回家团聚团圆,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兴奋的情感不言而喻。过年的情愫满满,就这样洋溢在我们的心中,心仿佛荡漾在春水里。

年前,我们总会去街上转转,买些衣服、年货,大包小包的拎回家去。当然,我们也去挑一些好看的贵点的衣服犒劳一下辛苦一年的自己和家人,我们把勤俭节约沁入到了我们的骨子里,不论工作还是生活。

最喜街上的热闹,当然也爱街上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你看!那年味,便呼之欲出了。不知道是从一串串红红的冰糖葫芦开始,还是一张张大红的对联开始,是从街道两侧整齐摆放的各类干果糖果开始,还是一辆辆三轮车里一袋袋金灿灿的香梨开始……我们似乎习惯了先关注吃的,来满足内心里长不大的小孩的“贪吃”念头,一边渴望长大,一边祈祷时光可以倒流,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吧。

看着家人一趟一趟的搬回来好多的丰盛的彩色的各式各样的袋子,花生、瓜子、糖、米、面、油、肉……我便知道今年是个“丰收”年了。常听老人们讲,过年看一年,自然要满载而归。

或许是前段时间疫情少出门的原因,现在的街道,似乎有了活力,人头涌动,热闹非凡。不经意间,发现街角一拐弯处,老式的爆米花机忙碌地工作着,旁边一可爱的小男孩一只胖乎乎的小手紧紧地握着一把爆米花,那是老式爆米花机“砰、砰、砰”爆出来的玉米粒再经过师傅灵巧的双手给“烘培”出来的,那是属于我们小时候的过年的记忆。

大年三十,终于到了!大清早,天还没亮,一家一家就噼里啪啦放鞭炮了,此起彼伏。辞旧迎新,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欢乐祥和、合家团圆、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那时节,鞭炮齐鸣,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庆祝过年的习俗活动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

小时候过年最忙的就数娘了。蒸饵块、打糍粑、杀鸡、煮肉、炸丸子;洗衣、刷碗、扫房子……几乎全都是娘一个人忙,我就像一个跟屁虫似的快乐地跟着娘转,什么活都想插一把手,娘却总是嫌我碍事。惹烦了,免不了挨一通训斥,我却早已吐一下舌头,一溜烟地闪了。不一会儿,又跑到娘身旁要丸子吃。心里默默地算着再有几天就过年了,莫名地兴奋。

“吃团圆饭啰——”,随着母亲一句亲亲热热的招呼,一家人衣服格挣挣的,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旁,看父母把肉一碗、鸡一碗、鱼一碗摆上桌,一个个顿时亢奋不已。望着一大桌子丰盛的年夜饭,爷爷、奶奶笑泪盈眶。

春节的必备“菜”过年腊肉是必不可少的,刚炖出来的腊肉,切成大块,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软糯糯,一口下去油渍四溅,好吃得连舌头都差点咽了下去。一年中唯有这么一天,平民百姓也有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感。鸡是必须有的,鸡发音吉,意味着吉祥如意、万事顺利。鱼也是必须有的,鱼发音余,象征财源广进、年年有余。腊鸡腊鱼虽有,但主要用来待客,随时准备着,不会来了客人没有菜。年夜饭必须吃活鸡活鱼,现杀现煮,喻意来年的日子活泛有余地。事实上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差不多,没什么可比的,所以比的是勤快。

记忆中,除夕之夜,奶奶和母亲会把一套新衣服放到我的枕边,初一早上我才有权利穿上它,跑到小伙伴门前炫耀一番,那是一种很特别的兴奋。除夕,我是摸着新衣服进入梦乡的。

大年初二岀嫁闺女回娘家的喜庆日子,不论老婆婆小媳妇都要携全家背起一背萝猪头肉、烟酒糖茶回娘家拜年。说起回娘家,大多数女人必然眼放光彩。不管在婆家待了多少年,日子过得是幸福还是凄苦,毕竟娘家才是生养她们的地方。何况,那里有和她们血管里流着同样血液的娘家人。

兰坪农村的过年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吃过了年夜饭,拜过了年,走完了亲戚,接着就要闹元宵了,不到这个时候,这个春节的乐呵就算没完。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不太好,村里家家都自己做汤圆,这样既省钱,又做得多,好吃倒是谈不上,味道比现在的汤圆可差远了,不过,这也是一年才能吃一回,所以吃起来还是很香甜。记得那时我家隔壁李奶奶家日子过得不好,舍不得碾糯米粉滚汤圆,只好用荞麦粉做,所以,她家的汤圆和我们家的不是一个颜色。早上,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腾腾热气暖着每个人的心,热热的吃上一碗汤圆,一年便在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中起航。

如今的年味,贴春联的习俗依旧,还有很多人家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非常喜庆。央视春晚的大餐继续被关注但不再是唯一,手机社交成为主流,我八旬的老父亲也玩手机,低头一族随处可见。拜年不再是面对面的几个人,手机短信拜年也已经被冷落,取而代之的是微信视频拜年。人们从以吃为主的团聚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休闲时间走出家门,去参加并享受春节档期的各种文化活动。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昔日曾经极度缺乏的衣服和食物已经不再稀罕,衣服旧了或者过时了,人们可以随时更新,绝对不需要等到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有了电冰箱储存食物,有了过年不打烊的超市,可以很容易备好过年用的东西,早已不再是过去倒计时每天计算着自家做那些吃食的节奏,磨豆腐、打饵块糍粑、绞肉馅等早已经社会化生产。

春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如今,春节习俗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的传家宝,它流进民族的血脉里,融化成浓浓的乡愁,召唤着我们回家团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