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朱振周老先生仙逝十周年
孙连旗
十年前的农历五月初四,沽上书法名家朱振周老先生溘世,享年93岁。老先生以93个自然年轮而善终,世之罕见,原无须示哀以超常,然其书法生涯,却不骈于年寿,如日中天。于这个层面,谒友们不约而共叹:天错夺魂。
中国的书法艺术,乃内涵深邃的美学艺术。美这个概念,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哲学给予的定义,本质上,是人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凡均衡,对称,和谐皆为美,丑则反之。美义六字,看似平淡,真正能做到的,鲜有几人。朱振周老先生的作品,空前的臻于这个定义。
老先生书法艺术的高境界,须具备专业属性知识的名家鉴定;于欣赏,则可人人共享。作为欣赏,即便门外汉如笔者,亦觉甘之如饴,每每观之,威,则龙骧虎步;俊,则玉树临风。
年轻时曾有过冲动,意欲拜在老先生门下,学上几笔。若践行,凭与其长婿的熟近,当不是问题。考虑到自己的毫无天分,恐污老先生惠教,故弃念耳。想来老先生生前非但自己处事低调,且敛于家人,闪点如炽,却多为人所不知,有失公允。这启我作为老先生的晚辈和“粉丝”,介入收集。多日来,诸因素所限,虽倾注,于老先生的伟迹,也只觅得沧海一粟,拙笔彰显,以示告慰。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怯于文拙,我不敢言及为老先生作传,然其艺术生涯,总得有个开端,故几笔简历,却是免不得的。老先生字久康,号顽石,别号朱痴。1917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于天津津南南洋村。国人的起名,受宗姓字序所限,不能完全随意。而字、号却不计册于何时,或尊赐以寄托,或己撰以扬志,绝是有所潜隐的。顽、痴字释,见仁见智,然刚毅专一义,则贯穿诸解,可以说是性格表白。这种潜义,想是左右了老先生的一生,抑或是成功的基石。老先生六岁随其父习字。伊始,即冷水驱倦,墨流涤尘。七岁入塾,先后师从王久於、张品卿、于胥梦等名家,十五岁上结业。诸君!其时的八年私塾,于唯导国学,已是高学历了。其间,古汉语是必修的。软笔书法、算盘亦同步显重。八年下来,极具天份的老先生,已为时学翘楚。不仅通晓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毛笔字”的殊能,尤为四里八村所称道。然阻于社会的时风以“买卖人”为尊,顺父母意,遂止学习商。字墨的优佳,令商贾刮目,则更促其搦管不辍。如是,终达字痕峭劲,笔迹雄强之境地。老先生16岁正式步入商界,于商道,恃文功厚重以运筹,游刃有余。故19岁上即被委以“外柜”、“协理”要职,趋商同仁中绝无仅有。行走流通于东北、天津、上海、无锡、开封、徐州、商丘等地,品能皆碑。其间,日日临池犹同日日饮食,断不可漏一,所积愈厚。墨迹随同行迹,遍于诸地,令人歆注。更于哈尔滨交友初晓东,乃齐白石高足,惺惺相惜,互磋书道,自是穷目赋新。总之,老先生的书法经历,缘于名家教导,继于不懈。对历代名碑法帖心摹手临,潜心解析,慧眼相择。迤逦至上世纪40年代末,前期蓄势,红绿已备,篆隶草楷,皆进入了艺术层面,毫下一片璀璨。
二,涉足教育。
50年代初,百废待兴。老先生清楚,欲解国民于愚钝,第一重要的是教育。毅然退出商界,回家乡办学。走街串巷动员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读书识字。设学校编制,分班立组,号召有文化的乡人担任教员,自编教材,挑灯夜战,搞得红红火火,声情并茂。于普及初等知识,扫除文盲,功不可没。被天津县政府任命为第一区农民夜校总校长,进入县政府工作,享供给制。南郊建区后,直调到区教育局夜教科,是南郊“二刘一于”时代正式注册的区干部,一直到文革,转调区农机供应站任要职。事实地说,这十余年来,全身心投入工作,于池砚上,稍有疏淡。
三,厚积薄发。
南郊业教工作期间,老先生结识了下放到葛沽煤场劳动,具右派贵冠的李鹤年先生。二人时时于书道崇论闳议,硬语盘空,交情日厚。尤为称道的是,老先生顶住各种压力,将李从煤场调到业校教书,以解李之困境。其间互策互励,将书法拾起,稍作适应,便进入状态,复其功底,回其璀璨。无论是端庄条幅,还是封面便笺,均一挥而就,用不着调整心态,盖积淀深厚使然,自是求字者云集。老先生待人度情不度利,软笔须硬腕,具相当身价的一高龄老者,不论亲疏,只要你喜欢,均一一付之,绝不收费。使尺字千金者汗颜,难能可贵。
四,广交文友
多年来,老先生除与文资相衡者如书法家李鹤年,教育名家薄绍曾,画家张子明,道长王伯新等互倾互慕,更有大量津地年轻晚辈齐聚麾下,忠传厚教,形成了一个书坛群体。弟子中较有造诣者多多,如张文汉、范元通。赵青、刘庆山、李树海、田慧玉、宁淑嫱、魏今华等。亦时时赴其子居地青岛市以书法会友,结识了该地高小岩、苏伯群、宫滨汀、姜福星、王梦凡等书法名家。业余爱好者的谒见,不计其数。另外,在天津二宫参加书画社会活动中,受谒于诸多名流,资料佚失,姓名无从排列,殊以为憾。和文友相聚中,老先生与薄老的一段轶事,本文要说上几句。与薄老的唔谈,竟是靠互赠五、七言格律诗达意,盖因薄老瘫痪在床且两耳失聪。老哥俩这种别开生面的交流,一为感情挚真,二为同对古文字,古文化运用自如。即前章所述,老先生通晓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不止于书法界的鳌头独占。
五,社会认可度。
老先生头上光环如珠群,自己却不以为意。这些光环,展示了社会认可度。一个人的能为,只有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方为成就。老先生生前临池不辍,艺事日进。1990年在天津群艺馆举办个人书展,反应甚炽。同年作品入选“青岛之夏”全国书画佳作博览会。1991年展出作品集成,《朱振周书法作品选》由天津古籍书店出版发行。1996年在中日书画精英邀请赛中获三等奖。1997年书作在“中华民族”艺术杯书法大赛中获金奖。同年又获在美国纽约举办的“首届世界书画艺术大赛”佳作奖。书法作品曾多次被《中国书画报》、《天津日报》、《今晚报》、《青岛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刊报选载。有的作品为北京荣宝斋、吉林文化局、青岛博物馆等处收藏。应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邀请,列入名人资料库。作品勒石“云霞添彩”、“民族魂”分别被收藏于河南的《翰园碑林》及,《张自忠碑林》。书作在界外广泛流传至美、英、法、日、韩等国,为名家收藏。艺术传略载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老先生曾任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天津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中原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上海民族书画院院士创作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书画师学术委员,新加坡共和国新福州艺术院高级艺术顾问,并为津南区多届政协委员。
老先生的国际国内诸多头衔,来自大量专家学者的评估,为其书法艺术境界的标志。隐去官定,就近而言,耳熟能详的另一书法大家李鹤年对老先生书法艺术的一精辟论述,足可奉老先生为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现引录如下:“先生书法艺术从欧柳入手,上溯秦汉魏晋,历代名碑法帖,无不心摹手追,潜心研习,其楷书,雄劲遒健,神韵醇厚,取法《张黑女》与《张梦龙》,结构严谨,一笔不苟,深得隋唐风度,尤善擘窠榜书,苍劲有力。篆隶线条刚柔相济,寓清秀于古朴。行草纵横挥洒,笔酣墨饱,力透纸背。”旅美知名人士郝侃增先生评其说:“以魏碑写行草,慧心独具,自成一家。”上述种种,可见老先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充分认可。
面对层层叠叠的光环,老先生坦然处之,褒贬不乱,宠辱不惊。刘国华先生撰文中有记载:计委主任郭泽民和朱老开玩笑说,“此处不准大小便你也写,未免有失大家风范呀!”朱老左手捋髯右手一挥,大笑说:“人家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也写过这字幅,何况俺本来就是百姓家的写字手,没风没范,写完回家吃饭。”此等胸怀,令人折服。
六,惊人的凝聚力。
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已臻于金相玉质。其为人,若反复以谦和、洒脱、豁达冠之,亦显俗套。笔者以一亲历事实写照,乃为鲜活。上世纪70年代,我电约下汀村机械厂厂长张树林先生晤面,张先生谢免,说是须准备一番,赴朱大爷生日聚会。问朱大爷何人?说是朱振周先生。我颇惊诧。日后谈及此事,张释,五十年代初,时值壮年的父亲被朱大爷劝进,入夜校扫盲班。当时朱大爷任夜校校长,却是土衣土服,与学员,年近者兄弟姊妹相称,年老者叔伯娘婶道来,极和人的。不仅统筹传授知识,谁家有过不去的“坎儿”,必鼎力相助。稍延时日,即和所有村民打成一片,体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大家心中的“偶像”。村民中,诸事皆以朱大爷的观点论定。父亲经两年刻苦学习后,能在历届队委会里担任会计。故时时将感激之意,相嘱于我等兄弟:他事皆可弃,唯不能忘了朱大爷。这种情况,非我一家,几可遍布南郊区。每每逢年过节,我等不同情况之受惠者,必去看望,何况是寿日。我闻之咂舌,原只想老先生无权无势,却为市、区级名人相敬,当德艺双馨所致,殊不知更于广大下层民众笃厚,其魅力,耳闻目睹者中,无人望其项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于艺事,于能为,于人品,老先生的一生,可以用完美二字定性了!
有人云,文,何以载道?历史烟尘,文雄豪迈,随着时光的流失,已成过往。常留在人间的是那一篇篇,一卷卷的文作。只有在遗石碑碣上,竹简故纸里,典籍史册中,方能充分领略前人的思想、胸怀、风范。于此,朱振周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在下的字述,于老先生的文采学识,只一梗概,难免流于管中之见,免以为祭。另具薄酒以奠,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