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维军的头像

张维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1
分享

悠然见鳌山

 张维军


初遇鳌山,远远望去,蔚然深秀。它比周围的群山高大,雄伟地挺进半空的云雾里,不见山有多高,云有多深。飞云纷纷绕绕,将偌大一座鳌山迷蒙了半截,勃然涌现出无限的仙灵之气,甚是诱人神往。

鳌山在岑巩县的东北角,与铜仁交界的地方。山下有一条河叫龙鳌河,河畔有一座村庄叫驾鳌,驾鳌在古时称龙鳌里。看着这些与“鳌”字相连的名字,便令人生出些许迷离,这地方为何会与一个“鳌”字有着如此繁复的姻缘呢?查阅资料,方知“鳌”的神秘和内涵幽深。

关于“鳌”,百度百科说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话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为鳌鱼。《山海经·海外西经》称鳌为龙鱼:“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淮南子·览里》云:“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封神演义》也有描述:“只见乌云仙把头摇了一摇,化作一个金须鳌鱼,剪尾摇头,上了钓竿。童子上前,按住了乌云仙的头,将身骑上鳌鱼背上,径往西方八德池中受享极乐之福去了。”《辞海》解释为:“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鳌”大体有几种说法,一是龙头鲤鱼尾的鱼龙;一种是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可见鳌与龙一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动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它们不仅流传于神话故事和典籍记载中,还广泛存在于建筑、雕刻、绘画、戏剧、诗词歌赋等艺术形象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崇拜,并将其视为吉祥物和精神图腾。

在鳌山脚下龙鳌河畔的苗寨人家,从古自今也流传着与“鳌”有关的神话传说。然恰与之相反,“鳌”在他们的心中不是什么吉祥之物,它是隐藏于龙鳌河中的邪神,经常兴风作浪,残害两岸黎民百姓。根据民间描述,“鳌”大概也是类于龙首鱼身似的怪物。传说龙鳌河中有大量鳌鱼,其中三条鳌鱼成精了,每年八月十五这天,苗族群众必须要献出童男童女去河边祭拜鳌精,如果这天得不到童男童女祭品,鳌精就会迁怒于两岸百姓,让他们遭殃受害,不得安宁。

后来,一个叫华光的太子得知此事后,便派出手下两员大将,一位叫周云,一位叫尚毅,扮作童男童女将鳌精降伏。鳌精为保性命,答应将每年祭品改为羊,并愿意保佑两岸百姓世代平安。从此,龙鳌河两岸百姓就有了杀羊祭祀的习俗,并将华光太子及周、尚二将军奉于神龛,作为自己的祖宗神位来敬拜。至今,在龙鳌河附近的一些苗寨,家中神龛仍写成“祖奉华光太子周尚二将军之位”。

关于降服鳌精的传说,当地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与一名唐代高僧有关。

大唐天宝年间,黔中一位僧人法名通慧,外出学佛,修炼得道,遂云游归来。自沅江登舟过龙鳌河,见峡谷幽深,悬崖千仞,瀑布群飞,景色奇异,正是佛家仙境,于是弃舟登岸。通慧抬头见一雄山,直插云霄,祥云绕绕,恍惚人间天上,他便佛缘顿生,忘了归程,从此结庐此境,日夜修炼法度。

龙鳌河两岸,虽景色奇美,胜似江南,不日,通慧却见苗民整日生活在惊惶中,日子过得极其悲苦。打听缘由,才知道龙鳌河中有鳌精造孽,生吃童男童女,百姓不堪其苦。通慧禅师遂于山巅施法,将河中作恶人间的三只鳌精收至山顶,又施展法咒将其化为石鳌,镇于庙中,令其永不得翻身,还两岸百姓生活安宁。从此,通慧将此山定名鳌山,此河称为龙鳌河,河畔村寨叫作驾鳌。

通慧见鳌山独孤,又施展法术,不时乌云滚滚,狂风四作,只听山崩地裂,五方如腾龙形状的大山便乖乖地聚集在鳌山四周,依偎在鳌山顶下。人们登上鳌山,游目四极,一览众山小,便见五座山头如龙首聚集在鳌山周围,与鳌山形成五龙戏宝奇观,而鳌山山巅的三座巨石,便如鳌鱼腾跃海面,飞向浩空,成一方自然奇观。

通慧降服鳌精之后,龙鳌河畔的群众获得了安宁。通慧将从中原掌握的农耕技术传授给苗民,还教育苗民读书识字,开启古思州民间教育之先河。通慧尤擅医术,苗民老少有病,他都会下山为他们诊治,不取分文,而且药到病除。久而久之,“神医”通慧便名传开来。

一日,通慧在鳌山接到来自长安的诏命,说是皇帝身患疟疾,满朝御医无人能治,命在旦夕,命他火速赶赴京城医治。通慧带上几副在鳌山上配制的草药来到京城,经过一番把脉问诊后,让皇帝服下汤药,不出几个时辰,玄宗皇帝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几天便大获痊愈。

通慧治愈玄宗皇帝的“不治之病”,一时轰动长安,“神医”美名扬天下。史家纷纷亦记载其事。清康熙《思州府志·人物》云:“唐,通慧,天宝时僧,在黄道司鳌山麓建般若提,因上患疟,有道士奏宁夷郡鳌山有僧能治。奉诏,不终朝诣阙,上果愈,赐金帛不受,赐乘马还山。亦不终期而至,后不知所终。”这段史料文字,看着令人惊心动魄。唐朝那么大的天下,人才济济,竟无人能治大唐天子的疟疾,而隐逸于蛮荒之地的鳌山寺僧人竟然出手惊人,妙手回春,治愈了玄宗的病。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通慧不要皇帝的高官厚禄,只乘一匹赏马毅然回到了鳌山。可见通慧早已不是俗胎凡人,而是一位看淡功名利禄的得道高僧。在他心中,鳌山已是他的缠绵圣地,与他的魂灵水乳交融,不可离分。

玄宗皇帝感激通慧德能,下诏建造思州鳌山寺,并围绕鳌山主寺建造四十八座脚庵,遍及湘黔两地,鳌山寺一应用度,均由脚庵供奉。鳌山寺名播天下,香火日炽,成为江南佛教名寺。

通慧给鳌山寺留下了一个天下奇闻,令多少后世者慕名登山朝拜。乾隆年间进士檀萃游历楚黔时,见鳌山挺秀,在此逡巡数日,不舍离去。后在著述《楚庭稗珠录》时,大书其事,收录了通慧治愈大唐天子疟疾的历史佳话。

随着思州水陆交通的日益发达,鳌山一带成为楚黔滇交通锁咽之地,每逢战事,兵家必争。

康熙年间,吴三桂手下大将马宝为保护陈圆圆及吴氏一脉在龙鳌里马家寨一带的藏身安全,派兵占据鳌山,并以鳌山寺为据点,筹集前线粮草,观天下风云变幻。一代佳人陈圆圆也曾攀上鳌山寺进香拜谒,看望恩人马宝将军。

民国时期,鳌山寺被群匪占领,掠财害命,民不安生。国民党调集湘黔两省上千兵力,包围鳌山,用迫击炮轰开寺庙石墙建筑,用手榴弹打击寺中土匪。匪患平息,然千年古寺,却再也没能传响盛唐的钟磬声。人们登上鳌山,只见千年古寺已是一片疮痍,废墟之上只留唏嘘。人们发现,鳌山古寺四围的石墙、石门还顽强地挺立着,历经千年风雨雷电,历经隆隆枪炮的洗刷,它们顽强地挺立不倒,仿佛向浩瀚的苍穹倔强地诉说着往昔的圣经故事。

大唐已经离去太远,远到甚至看不到它依稀的背影,但它的魂还留存在沧桑的废墟中。你看那几幅石门门联,东门:动念时民安物埠;起心处海晏河清。西门:是真佛只说家常;非名山不晋仙住。南门:佛典清空佛法皈依征庶汇;鳌峰挺秀鳌头独占荷群生。正殿大门:化一劫尘缘倏焉稔步菩提路;指三生石迹久矣安居般若门。正殿东门:万国九洲何少济人宝筏;四生十类许多谒我名山。正殿西门:法力并西天梵净昭然观自在;朝宗依南海普陀相待大慈悲。这些门联梵语正是当年鳌山之魂,它们紧紧地攥住一方方黝黑而苍劲的石门,千年不朽,无限地生出佛法禅意,指引人生。

置身鳌山巅顶,于黝黑的废墟之上,看祥云朵朵,四围无极。悠远的历史仿佛重回眼前激荡,缭缭梵音驭空而起,飘向浩宇。此时,人们内心空旷清明,悠然洒脱,生起渺渺顿悟,涌出无限遐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