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栖的头像

林栖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7
分享

蔡潮与云门洞

张维军 

 

   周末闲暇,几个驴友相约出城,逐水游山。

沿一条清亮透底的溪流前行,只见山大谷深,天空一线,格外的蓝。

溪叫鸭溪。溪中时现横架的木桥,老人、妇女、牛羊慢悠悠地走在桥上。溪谷两畔,古树丛荫,屋舍俨然,渔人撒网,水车悠悠,大群的飞鸟从头顶飞过,白的、红的、紫的山花烂漫,恰似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

在一个叫和平的木质山寨前,我们停止了车行。左前方是两条岔道,一条路通进大山,一条路继续向溪谷延伸。寨人说,前方两三里处便是鸭溪的源头,传说中的云门洞就在那里了。

此时,山谷把溪床挤兑得越来越窄,道路坎坷不平,已不能行车。我们跟着寨人沿着溪谷徒步进山。

当我们走进一条盘山的古道时,浓荫便把头顶的烈日和天空遮没了。一股山中清凉袭来,迅速渗透全身,汗水消隐,我们疲惫的身心苏醒过来,充满了无限的轻松与活力。

神秘的溪流随着古道,曲曲折折,从林间的幽谷中倾泻出山。我们只闻溪水哗啦作响,却不能见着它的身影。

两壁万丈悬崖突兀挺立左右,前方被林木和峭壁挡住了视线,峡谷间的森林里响起更大的震耳欲聋的水声。昂首看去,一层一层的飞瀑,如翻滚的银龙,如飞梭的白练,从眼前的悬崖峭壁和森林山石间倾泻而出,那种壮丽,那种幽邃,那种奇特,使我们身心颤栗。

谁曾想到,百余里温婉娴静的鸭溪,在她出世的那一刻,却是如此的惊世骇俗。

最高者,一股巨流从高大幽深的黑洞口奔涌而出,途中被悬崖上的树石撕裂,分成若干银瀑,发出雷鸣般的吼声。瀑群冲下七、八米高的悬崖,落在涧底长满青苔的石头上。好一幅乱石崩云的奇观!

瀑布在一番溅花泻玉之后,积水成潭,方喘上一口气,又跌下二三十米的悬崖,落于巨大的碧潭,此为二潭。潭水碧绿阴森,潭底深不可测,靠山一侧,黑洞洞的,似乎全是空穴,风水相击,发出孔哐之声。当地群众说,古时,此潭有神龙出没,叫作龙潭。

水出龙潭之后,似乎消失不见,转眼在几米下方崖下的几块巨石中冲泻出来,似悬挂在山石间的巨幅壁画。第三层瀑布在此落于碧潭后,与众多瀑流汇合,变得清碧温婉,缠绕在溪石间,一路踏歌而去。

说好去看云门洞的,却被洞外的景象迷恋住了。刚刚沉醉进去,一场暴雨袭来,雷鸣电闪之中,天色暗如黑夜,深山巨谷顿时变得无比恐怖。

还好,洞外不远处建有一个水电站,已经废弃了。还好,有站房在,我们赶紧退回避雨。世界变得小了,我们的心却变得宽起来,几个人围在一起,齐声唱歌,驱赶心头的恐惧。

雨停的时候,太阳落山了。山谷里腾起一层层白雾,攀着两边高耸的白崖冉冉上升,恍如梦幻仙境。

    从云门洞口回来,我寝食难安,反复在心里追问,云门奇景千里难寻,历史上一定有所留痕吧。

果然,在《思州府志.山川》里发现了有关云门洞的记载:“泉洞,土名黑洞,府北五十里,上有飞瀑,下有澄潭,明参政蔡潮镌‘云门’二字于石上。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

此段史志值得玩味。一是说明云门洞有多个名字,它的原始名叫泉洞,当地人叫作黑洞,自蔡潮到此镌刻“云门”二字之后,泉洞才又叫作云门洞。也许是名人效应,此后,云门洞为大多数人所知并为官方所记。二是云门洞景色优美,令人留连。明朝贵州参政蔡潮不仅到此一游,还在洞石上亲手镌刻下自己的大名以作永久的纪念。三是云门洞在战乱年代,还是思州府官绅首选的藏身保命之地。这说明,云门洞早已为世人所知,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蔡潮(14671549),浙江临海人,字巨源,号霞山。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六年(1511),任湖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正德十年(1515),任贵州右参议。期间平息苗民之乱。得知镇远距离省城较远,路途重岗复岭,行旅艰难,于是下令每隔十里便筑一亭,供行人往来歇息,此等惠民实事,被民间广泛传诵。

嘉靖元年(1522),蔡潮移任福建右参政。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有功,泉州、漳州为他立碑记功。嘉靖六年,蔡潮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其间开筑大道,劝民道旁广植榆柳。任满返里,治大恶滩,铺路修桥,梳泉掘井,福泽乡梓。

蔡潮一生为官,为民做了大量实事、好事,政绩显著,民众称道。蔡潮还是明代著名的文人学者,著作等身,著有《霞山集》十卷及其它著作九卷。其子官至刑部尚书,蔡潮被追赠为正奉大夫、刑部尚书。

无独有偶,蔡潮到此一百四十多年后,一个叫顾祖禹的著名地理学家也走入云门洞,实地踏勘了云门奇景,并将之载入史册。史载,从清顺治十六年(1659)起,顾祖禹参考二十一史、一百多种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献,并尽一切可能“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律”,实地考核异同,历时三十余年,编著成一百三十卷、二百八十余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

关于云门洞,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这样记载的:“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飞泻,下成溪河。以艇从旁入,洞广容百人。”

这段文字更是令人惊异,说明泉洞内外风景奇特,早在三百年前,云门洞一带已是旅游名胜地,游客们在洞中乘舟览胜,好不热闹。

云门洞地处深山幽谷之地,直到今天依然偏僻难寻,连我们这些当地人都少有知晓,几百年前的蔡潮、顾祖禹这些官员学者,又是如何得知云门洞的,他们又是为何有如此大的兴趣找到这里来游玩的呢?

带着强烈的好奇,我又邀约到了几个文友,再次向云门洞进发了。

进出云门洞,只有凿在千仞崖壁间的一条渠道。此道仅容一人通身,稍有不慎,人便会滚落谷底粉身碎骨。从半崖上俯看谷涧,只见溪瀑交织,丽影群飞,张扬在丛荫密生的悬崖上,发出轰鸣之声,震荡山谷。

靠近洞口,一股清凉的风吹来,比空调风还凉快。抬头时,巨大的云门洞口悬于云巅绝壁,像猛兽张开大口,横眉怒目,等着我们。看到此景,很多人倒吸冷气,汗毛直竖,不敢往前入洞。

入洞第一厅,大得惊人,到处是人工堆积如山的黄泥,泥山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泥炉锅”。大家在“锅炉”上随意踩踏,谁也没有在意脚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

洞厅里的“锅台”“炉灶”,是岑巩古代先人留下的炼硝遗址,有专家认为这是宋元明时期,田氏土司有组织地生产用于战争的火药。直到清代,官方仍在使用。解放后,民间沿用这个炼硝场,文化大革命时期写在洞中巨石上的“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标语能够说明,但此时炼出的火药已经不再用于战争了,而是用于烟花爆竹。

我们猜测,明代分管军事的参政蔡潮,来此僻静之所,恐怕不是游山玩水,极有可能是来视察这个秘密的“地下军工厂”。“溃兵之乱,府中绅士多避居焉。”府志里的这段文字说明,云门洞里有强大的军事防御能力,能够保障动乱之际思州府衙里官绅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置身炼硝遗址,硝味还很浓郁,我们在大厅里寻找当年蔡潮的题刻,好不容易在旁边一块奇特的巨石上隐隐约约的看到繁写的“云门”二字,但并未得到确认。“云门”究竟题刻在何处呢?

“云门”一词,百度词典多达十余种解释,其中一条说:“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这条释注,与先前我们看到的水洞,十分贴切。如此看来,水洞就是泉洞,也就是云门洞。我们可以确定,黑洞是此次看到的炼硝洞。就是说,《思州府志》关于“泉洞,土名黑洞”的说法有误。

《岑巩县志》(1993年版)记载了黑洞中的景象,说黑洞总长超过万米,洞内有各种大厅十七八个,其中最大的洞厅可容纳上万人。洞内有“千丘田”“万块土”“钟乳龙柱”“太极八卦”“仙宫冰块”“莲花观音”等罕见奇观,有七级飞瀑,有宽阔的阴河,有透明怪鱼等。

我们在洞中一一见证了这些景象。同时洞内恐怖之景也四处纷呈,如洞口不远处,石壁伸出一石,形如巨型花蟒之头,一些洞石形如凶神恶煞和鬼怪妖魔,一个个张牙舞爪,令人胆战心惊。

当地群众沈祖云说,黑洞是旱洞,泉洞是水洞,说得很明白。还说黑洞和泉洞周围还有很多洞,如和平洞、蛤蟆洞、烧鸡洞、土匪洞、小海洞等大小七八个洞。“动乱年代,黑洞藏官,土匪洞藏匪,和平洞藏群众。”

我们的云门之旅,有许多惊人的发现,云门魅力,传响千里。泉洞悬于绝壁,至今无路可去,蔡潮“云门”题刻是在水洞里吗?无路可去,古人又是如何能够进入洞中乘舟览胜的呢?

越来越多的疑问来自云门洞天,云门之魅,令人着迷,云门之惑,令人费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