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井是军用地下电缆众多序号中的一个,在皖南广德县苏村乡境内,四面群山环绕,山溪临门而过,一年四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景色秀丽迷人。我是上世纪八十年初新兵连集训结束下到连队后分到七号井的,三间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带走廊的平房是我们休息、做饭、仓储三者共用的营房,七号井房建在二百平米院内西边,深埋地下一点五米的电缆在此穿井而过。班长是七九年兵,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脸庞微黑,叫周忠权,苏北响水人,我没来前就他一人此值勤,我的到来他非常高兴,其原因我想至少是平时有说话交谈的伴吧。
我们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对地下电缆沿线进行巡查和每天打开七号井房监测电缆内部气压,登记备案,并定时对电缆内充气。其目的是保持电缆内部干燥,保证通信质量,其次是根据电缆内气压的变化判断电缆是否损坏,正常情况下电缆内气压很稳定,若电缆内气压突然下降很快或者为零,那二井之间的这段电缆肯定损坏,与车胎扎坏就跑气同理。一般情况下造成电缆损坏的有以几种原因:一遭受雷击,二山体滑坡,三洪水冲断,四地方施工取土挖断,五老鼠啃咬。按规定我们每周要对所辖线路沿线巡视一次,我们负责6至8号井,线路长度16Km。巡线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单位和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电缆上或周围取土和搞建筑,正常每周要巡线二天(7至6号井,7至8号井各一天)。我第一次和班长巡的是7至8号井的线路,出发前班长叫备二根一点五米左右长的竹杆,班长看诧异,便告诉我现在已是春天,各种蛇类已出洞活动,行至草密处一定要先用竹杆在前边的草地上敲打几下再前行,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打草惊蛇吗。实际皖南山区蛇类甚多,在当地老百姓叫"土狗子"蛇就是毒蛇,若被其咬过很难治好,后来我才知道它的学名叫蝮蛇,属巨毒蛇。皖南山多,线路自然要翻山越岭,当我们行至一段上山的线路时,茂密的山林,遮天蔽日,身处其境,感觉有点阴森,好在时常能听到不知躲在何处欢叫的山鸟声。班长告诉我此处山林当地老百姓也很少来,走到林深处,线路两边有好多结满枝头似红樱桃的小红果,班长告诉我此果很好吃,我顺手摘了几个放入口中,果然甘甜爽囗,我问班长此果叫什么名,班长笑道:我也叫不出名。也是他的班长告诉他能吃的,我心想部队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真是无处不在。吃着山果,听着鸟鸣,似乎忘记了翻山的疲劳,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山林。开阔地带,农田边野鸡特别多,走着走着,突然就会从身边不远处的草丛里飞起,惊叫着迅速飞向远处。雌野鸡和家养鸡没有多大区别,而雄野鸡非常漂亮,浑身羽毛色彩艳丽,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斑斓的油光。巡线途中虽然有山果吃,有风景欣赏,其实还是满辛苦的,来回一趟二十公里的路程全靠步行,而且其间还要翻山越岭,若是夏天更艰苦,在烈日下行走,走不了多远浑身就被汗水湿透,高温下翻山越岭更是艰难,但是,高度的责任心促使我们每周一次巡线从未间断过,冬去春来,四季轮回,我们把线路当阵地当哨所严守不懈,始终如一,电缆一次损坏也没发生过。
七号井就我和班长两人,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刚到部队的我连煮米饭都不会,烧内炒菜更是一窍不通,天天让班长做饭,我只管吃又不好意是,我就主动跟班长学做饭,班长亦毫无保留地教我,几天后我基本上掌握了做饭炒菜的要领。平时买菜都是我骑自行车到誓节渡买,誓节渡为誓节乡所在地,相传唐末客家人犯乱,张姓率众人在渡囗誓死抗击,为纪念张姓誓死抗敌精神,后人称其为誓节渡。买米面则要到苏村粮站,那时要凭粮票才能买到,我们购粮点定在苏村。二者同为乡,但苏村远没有誓节渡繁华,苏村整日街道行人稀少,显得冷冷清清,而誓节渡街道两边店铺临立,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蔬菜我们几乎不买,院墙外有块菜地,西红柿,辣椒,茄子,长豇豆,青菜,葱蒜……我们随着季节变化而栽种,由于水、粪充足加之我们勤于浇灌打理,各个品种都长势喜人,蔬菜完全自给,平时买点鸡鱼肉蛋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的伙食相当好,每月还有节余。
上级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给我配发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住在我们附近的当地群众都来看电视,人少时就在室内看,人多时就把电视搬到外面看,平时我们和当地群众相处如左邻右舍一样,关系融洽,一点也不先疏,迂到过节当地群众都相邀我们到家里过节。我到七号井过第一节是端午,在故乡此节是不被重视的,可当地风俗对端午节相当重视,节日那天每家都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此时男女相恋期间,男方还要备好礼物送到女方家中。节前当地群众送我们好多粽子,打开苇叶,糯米的清香扑面而来,再沾点白糖,又香又甜,说出来都怕被别笑话,参军前我从未吃过粽子,那天我连吃六个,结果第二天一天我都没有饿的感觉,后来才知是糯米难消化造成的。吴德祥是名退伍军人,身材魁武,黑黑的四方脸上常挂着微笑,许是都有当兵的经历吧,闲时他常来和我们聊天,有次我和他闲聊时得知,他当兵所在的部队就是驻扎在我们县的炮团,而我又在他的家乡当兵,这样的巧合使我们彼此都感到意外,也许是有了这层缘份吧,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相处格外亲切,后来部队对线路维护进行改革,承包给当地群众维护,七号井就是在我的建议下承包给吴德祥的。住在我们东北方向的李根华是个种地种菜能手,我们菜地都是在他的指点下栽种的,他为人憨厚诚实,重情重义,他比我十来岁,个子不高,瘦瘦的,但干起活来就是有劲。当地冬天洗澡都是在家洗的,在一间房内单独支口大锅,加满水后烧热就坐在锅台边洗,我每次洗澡都是他烧好水后来叫我。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与之相处是快乐的,他的二女儿叫翠翠,七岁左右,跟假小子似的,敢说敢做,性格外向,从不怕人,李根华经常摘些蔬菜叫她送给我,我也经常叫她干事,有时做饭缺盐少醋,她若在我们这玩我就叫她去买,当然,每次剩下的零钱都给她买糖果吃了,现在她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真是岁月催人。我到七号井后还到村小当课外辅导员,我给小朋友们讲我军的发展史和战斗史,从秋收起义到井岗山,从井岗到瑞金,从瑞金开始长征,长征路上血战湘江,飞夺卢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一直讲到新中国成立,让小朋友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老校长听我讲完也为之动容,并征求我意见,若愿意可推荐我到其他学校给小朋友演讲,由此可见老校长殷之切,望之远,一片赤诚之心令我敬佩,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建意。军民鱼水情是我军战胜敌人和困难的法宝,教育好下一代也是军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皖南盛产茶叶,当地群众也都有饮茶的习惯,大多数群众都在自家的山上栽些茶树,每到春季他们就自採自炒也不卖,留平时自饮和招待客人。他们採茶的时间稍迟些,主要是让嫩芽长大些,这样的茶叶炒后不但其香味不减,而且还经喝耐泡。这时我们也抽出时间帮其採茶,并亲眼目睹他们炒茶的过程:把锅洗净,生火烧至锅热再变微火,把茶叶放入锅中用手不停地翻炒,茶叶在锅中热力的作用下开始慢慢收缩,颜色也由浅变深,随之泌人肺腑的茶香溢满全屋,此时若取茶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茶叶又会在杯中慢慢抒展开,此时的杯中之水已芬芳扑鼻,喝入口中咽下,茶香仍在口腔萦绕,真是美不可言,你会从内心感叹道:此生有此茶饮足矣。我的饮茶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至今难已割舍。饮茶之人必有爱茶之道,再好的茶叶如果保存不好都会失去其品质,茶叶出锅后干脆易断,此时必须把其包好密封和外间空气隔绝,否则空气中的湿气极易被其收收,那茶叶的品质就大打折扣了。平时经常看到茶杯中茶水浑浊暗淡(指绿茶),喝入口中发涩,茶香全无,其原因就在于此。当地群众为了保住茶叶的品质不变,通常都用密封的罐或铁桶来保存茶叶,而且在茶叶放入前先在底部放一层石灰块,待茶叶放好满时再在茶叶上面放一层石灰块,然后封口扎紧,这样保存的茶叶喝到来年又採摘新茶时其品质也没多少变化,其香味如初。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诗人杨万里描写油菜花开情景。而每年三、四月份当地的油菜花在春风吹拂下竞相怒放,一块块,一片片相连衔远,近处和田麦紧邻相依,远眺和青山紧密相融,田野间踏青的孩儿手舞足蹈,笑容灿烂;花丛中采蜜的蜂蝶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在金色的海洋中到处都充满着春的气息和花的芬芳,一幅秀丽醉人的花海图就这样呈献在人们眼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离开七号井已40年,40年啊!好多往事都已淡忘,但是每当想起七号井的乡亲个个都清晰可辨,这也许就是因为我们那时都是真诚相处,无私相助吧,所以印记极深,才难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