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城里的何依庆
月亮城,即汉阴城,是小时候在城东海壕坎理发时听大人们常说叨过的。
汉阴城是南宋以前就有的名字,因当时县城在汉水南岸,南岸是大巴山的北面,山北为阴,因此取名汉阴。后因水毁北迁月河新甸,百里月河自然形成川道,有与漩涌湍急的汉江两岸不一样的柔美,走在千米高的凤凰山大梁顶古道看两川,南面汉江如飘带,由西向东上下舞动,像宫娥跳舞;北面月河似月亮,上旋下旋,湾延宛转,如钩如船,犹如月亮一样祥光如链。
当时理发师叫何依庆,他的名气很大,汉阴城里老幼皆知的,那时汉阴城无电灯,大人哄幼童睡觉常爱说,再不睡着一会月亮出来了何依庆来给你刮光头。
何师理发服务很周到,价格是活的,因那时穷人多,两分、五分都可以理,实在没钱也给理,但很公平,管你县衙门的还是街混混,老少都挨次坐长凳子排队等候,不准有任何理由加塞,每逢冬腊月,来理发的人特别多,经常理到掌灯时分,理完最后一个客人才罢手吃晚饭,河南人就这个性格。因等的人多,他就有了摆龙门阵的习惯,他是早年从河南逃水灾到汉阴的,那时城墙外甚为荒凉,见文峰塔下是个码头,东有铁匠铺,北有窑货店,东门里有刘道全的卤牛肉摊,东门桥边有沈家的魔芋豆腐杂烩汤,南来北往的人多,便在文峰塔下靠城墙座东朝西盖了三间茅草房,做起了理发行当。这一干就成固定职业,养家服口全靠这独门冲手上的活儿,他明白艺多不养家的道理,竞把理发手艺干成了绝活儿,他常说新社会比旧社会好,刮光头的人少了,过去人穷,理光头管得久,夏天,人来人往爱戴草帽,到了阴凉处,揭下草帽当扇摇,全一色的光头;冬腊月街上人多,有上年岁的人都用布包头,原因是光头不抵寒。何师在长期的说叨中由中原河南腔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汉阴独有的十里不同调的客家腔,既不是川音,也不是两湖江浙口音,更无本省秦腔的调子,它就是汉阴城的老腔,他也总用这老腔说汉阴城其实就是月亮城,他从清晨太阳升起,一直干到晚上月亮出来。
何依庆晚年时毫无保留地把这理发手艺传给了下一代,下一代多女,女儿最终是要出嫁的,于是,后来汉阴城里私家理发店开遍了大街小巷,两处国营理发店随之消失了。随着社会的文明进程,刮光头的人少了,满街望去,多是小分头、齐耳长发或大背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现了寸头,寸头很有个性,方正陡俏,顶上寸发直逼市井的高楼大厦。
再后来,月亮城和何依庆的名字也渐渐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