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自力的头像

李自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1
分享

白云樵隐

 

白云樵隐(游记散文)

作者:李自力,13187186075

 

沿桃花河,轻风拂柳,悠然而下,三十里就到了白云樵隐的去处——融“抒情言志、求神拜佛、猎奇寻幽”于一体的白云岩。

1.牧云寺                     

寺前有一石刻,上书:牧云寺由唐朝怀素草创。同样,《复修大雄宝殿碑记》:著名高僧怀素由川游于斯,见之灵山,及修身坐禅之佛地……

寺前楼牌上的图画斑驳陆离,但怀素种蕉学书图清晰可见。

相传,四川峨眉山大雄宝殿曾有青、白二龙相护,后来小青龙擅自离殿,潇洒九州。在此殿修道参禅的怀素和尚突发奇想,心中生痴:有龙必有水,有水好学书。于是,一手托钵一手拿笔,寻迹而去。不过,跨过浩瀚的大海、越过无边的湖泊,就是不见小青龙的真身。疯癫的怀素来了疯劲:上穷碧落下黄泉,循着龙迹不回头。最后,在一个微风徐徐的清晨,怀素终于发现小青龙正躲在白云岩深处的一条小溪里忘情纵游。怀素狡黠地笑了,喊来石匠砖匠木匠瓦匠,以石壁为砖,以古树为梁,以青铜为瓦。等小龙发现时,关龙亭造好了。小青龙有点愠愤:是不是欺龙太甚?龙潜水里戏天下,人立溪边舞笔墨,互不相干。你怀素干么要留住我的根?

小青龙欲绝根遁去,朝下一望,但见诚惶诚恐的野老愚妇匍匐一地、顶礼膜拜;龙心不忍:罢了,与其回峨眉山那香烟缭绕之地,不如保一方平安。小青龙将自身幻化一石,纵卧溪边,即呵护山下的芸芸众生,也接受世俗的牺牲。

而怀素更洒脱,在靠近小溪与小青龙之间的草坪上,茅草为瓦,荆棘为柱,修了一个茅亭。立于亭前草坪,既可观看小青龙腾云驾雾普渡众生时的雄风,又可欣赏雾失村庄云游山涧的田园风光。于是取名牧云亭。

一泓山泉,云游水底;数株芭蕉,雾戏枝条。怀素沉醉了。于是,在写累了玩傻了之后,就在亭中手把手教山下野老愚妇之子读书写字,或教山民以清冽的山泉磨制米豆腐。

亭外有龙气亭内有人气,又是清幽钟灵之处,乡村野老、文人墨客,牵妇将雏,络绎不绝。牧云寺名气远播:东之湘乡、南之祁阳、西之溆浦、北之梅溪。

怀素修成正果,羽化成仙,可是除了石刻上有他的名字及外墙上有幅芭蕉学书图,再也没有痕迹。

怀素生前在此开民智,树教化,成了山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怀素仙游后,一时间,人心如萍,漫无根基:做事没劲,讲话无声。不过,经过数千年儒家文化洗礼的山民硬将怀素作为菩萨来顶礼膜拜,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不管怎样,怀素到底是凡身肉体,无法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企的纯粹精神——神仙或菩萨。此时唐玄奘从印度国带回很多很多菩萨,途经白云岩。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野老愚妇拦道跪拜,唐玄奘心恸不已,顺手一摸就从袋中摸出一个菩萨,叫毗庐遮那佛。野老愚妇就在牧云寺的背后再用石砖青瓦铜柱修建一寺,叫毗庐寺。

风云际会,岁月流逝,凝成了一种罕见的人文景观:毗庐寺内紫烟缭绕,钟声回荡,阴阳交错;牧云亭外高谈阔论,胸纳天地,山水如画。

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梅山文化。

怀素虽然没有塑像和牌位,不受香火,但他樵隐于此的耕耘,早已花开四季:凡有房子,必书龙飞凤舞的红对联;远方客人,必尝酸辣可口的米豆腐。

 

2.白云寺 

白云寺为宋代宝鉴凿建。《宝庆府志》记载:宋宝佑年间,宝鉴辞官归隐,见一石穴“皓月当空,巍巍山岩,白云掩映,如同白昼”,于是攀藤牵棘入此穴中,壁上有一石像,睹石像宛然“眉目、手足毕具的普陀像”,知因缘所在,始开此洞,后坐化其中……

都是传说,无人亲见。

岩下绝壁千仞,古木拥翠,岩上峭壁如檐,翠鸟翻飞。岩外峭壁斜錾着数百个石级。

岩的正前方、石级的外侧,有座毫不起眼的福德堂;上书的对联却气势恢宏:

日日日日安天下;

月月月月定乾坤。

这与其他的福德堂完全不同,其他福德堂的对联不是“人人敬我三柱香;个个得吾一串福”,就是“来来来灾难消尽;回回回福德安祥。”而白云岩前的福德堂却是安天下定乾坤。不难看出,宝鉴在此凿洞建寺,樵隐于野,并不是万念俱灭,而是宁静以致远。身在洞中,心系天下。

扶级仰视,一扇简略的牌楼迎面壁立,轰轰然倾于额前。牌楼上下左右没有任何雕梁画栋,简洁得就是一方横木两根柱子。木柱上刻着一幅让人回味无穷的对联。

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

风清洞古,风生洞,洞生风,风嘘风吸洞无心。

横批:恰似普陀。

楼牌的后面则是神奇诡异的天地。

说它是寺吧,没有屋墙,没有屋顶,没有砖瓦,普天之下、环宇之内一切寺院应具有的固定结构都没有,三面七方都是红赭色的结着无数大大小小圆珠的岩壁——纯为一洞穴。也许“眉目、手足毕具的普陀像”就在红赭色的岩壁上,只是千百年来的香烟已将它厚厚地遮住了。牌楼与洞穴之间,青天白日、凉风习习。内侧,峭壁的落脚处,是宝鉴的七尺之地。但此坟即不是一座塔,也不是一抔黄土,而是一个依峭壁而造的祭坛:横三尺,纵一尺,高三尺,有梭有角。坟的前面没有任何祭祀,哪怕是一柱香一杯酒。更绝的是坟内侧的峭壁上方渗出一层晶莹剔透的水膜,水膜在离坟还有三四寸远的地方又汇成一股细流,沿着浅浅石槽悄然流向洞外。

说它是洞穴吧,洞穴的中央却端居一尊披红挂绿的观音;红幡飘飘,钟鼓悠悠;祷词祝告,此起彼伏。除了无固着的雕梁画栋,其它寺院里的一切可移动的摆设,概不缺少。

白云寺亦寺亦洞的神奇构造恰巧符合了信男信女的心思:有始有终,有去有回,有求必应。于是,或信男信女,或野老村姑,或文人骚客,面对无法解释或迷茫的现状,到此一悟、一参、一省、一自己,似乎参悟出其中的禅机,从而无法承受的重负顿时释然,全身舒担。一切的不幸、一切的不快就在这有底有棱有方圆的洞穴中,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

世俗的人们叩拜于观音脚下,而观音大士却凝望着曼舞的长幡;长幡之间,一诗一词若隐若现:

诗曰:白云岩上白云奇,岩豁神人紧相依;宝鉴禅师葬古寺,旷男怨女拜观音。

词云:青松翠柏仙寺藏,白云翔,岩水漾。香客匆匆,千里奔山岗。为拜观音保平安,左提纸,右拈香。好卦求得心花放,前程好,菩萨帮。问自己,上上卦签,何能得长久?一生永行慈与善,敬爹娘,切勿忘!

天、地、人、神、寺、穴,在这里有机而神奇地融为一体,也许世上只有白云寺才有这种特行独步的气魄和胆识!

 

3.齐月塔 

齐月塔位于白云寺的正顶上,2005年陈善光所建。如果用一根线从塔顶下垂,刚好落到白云岩内观音的眉心。塔体完工之日,百凤来朝,声动天地,祥云缭绕,久久不散。

去齐月塔的路是新凿出来的,凿在小青龙的脊梁上。两侧嶙石,贴于峭壁。太阳一照,跳金溅银,眼冒金花。向右看,松林下伏;往左瞧,万丈深渊。无草可扯无蒺可攀,身子好像被什么托起,悬浮于空中。但是,一队朝气蓬勃的少年,双手张开,一路直下,嘴里高吭:“御龙啰!御龙啰!”

攀爬到齐月塔,我已气喘嘘嘘,汗透衣衫!

塔后秀峰耸立,惟正前方山峦起伏,逶迤而入渺茫的天宇——西方极乐世界。

塔顶上,有人狂饮高歌:“遥望神仙不在家,携壶水酒爬上塔;浮光掠影轻风舞,独饮独酌独天涯。”

有人挥笔疾书:“天光彩云,宇宙方寸。说是当年寻觅处,名山大刹不见影。怀素宝鉴,何苦闪烁说樵隐。俯瞰天下弄白云,陈善光,天地神。”

“俯瞰天下弄白云,陈善光,天地神。”也是,无能无德的人谁能奉为神明?神明不过是一种寄托,一种支柱,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还应当在他人的心中产生向上的共鸣!

现有文字显示,陈善光在“文革”前,就醉于生意,秉承性情,无怨无悔;收破烂、卖荒货;挨过批,受过斗,还被关押过。但是不管狂风暴雨、霜冻冰寒,执着而专一。

为什么会在这绝壁之上修建这座塔?为什么将上山的路錾在小青龙的脊梁上?是功成名就后的骄示?还是长途跋涉后的释怀?

塔在风中,肃静无语。

来时的路是不可能下去了,自愧没有驾龙御凤的本领。塔后有一条狭窄小道。小道荆棘丛生,拖衣划裤。走了片刻,不觉回头仰视那融入苍穹的高塔。我不禁“呵!”了一声。偏西的太阳光平射到塔下新錾的白色石壁上,飞溅出一个金碧辉煌的神话世界。但见:

霞光万道失天宇,流金碎银频泻玉;

龙嘶凤翔任遨游,无尘无埃无烦忧。

我从未遇过这种神奇的天象,痴痴而沉醉。良久,太阳堕入西方的雾海,天空暗淡下去了。可是,眼前依然是金光闪闪,耳边依然是仙乐飘飘。

我木然地站在原处,沉醉着刚刚消失的一幕。

我忽地狂喜起来:哦!我参悟出白云岩的由来。偶而一次山体震动,峭壁上一块布满乌黑青苔的石块滑落,于是,藤蔓葱郁之间露出一方皎洁的石壁;皓月当空的晚上,月亮的清辉平射到皎洁的石壁。如水的月色,皎洁的石壁,两厢一对接,会是一种怎样的瑰丽天象?那就是“皓月当空,巍巍山岩,白云掩映,如同白昼” 的洞天福地、瑶池世界!

恰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月白风清的晚上,猎奇寻幽的宝鉴正在山崖上小憩,于是寻到了独善其身的去所,于是凿壁为穴,看明月,听虫声,让污浊的身躯在月色中洗涤,完成了人生。

而我却在白天,眼前呈现的是太阳与石壁交融的奇观!

我之前也许只有宝鉴遇上这种天地交融的奇观,怀素没有,陈善光也没有。可是,落魄的我凭什么樵隐呢?

山风起了,松涛阵阵,鸟啼声声。

蓦然,我眼前浮现一幅对联,极具怀素的疯癫神韵:

揽胜悟禅机但见碧波千秋月;

登塔看天下狂带山间一片云。

横批:时不我待。

如果冥冥之中有命与运的使然,那应是一首壮行的歌!

                                                            2020/12/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