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明
距湛江市约80公里的红湖农场,地处鹤地水库,该水库面积140多平方公里,为广东省第三大水库,跨广东廉江、化州和广西陆川、博白4个县,于1959年建成。听说那里湖面鹤鸟飞翔,农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十分美丽,一年四季水果飘香,于是驱车前往。
当车驶过鹤地水库码头不远,马路上就见到漂亮的门楼镶着这几个大字“广东省生态示范场——红湖农场”。
漫步进入农场,但见湖面微波涟漪、水天一色。近处鹤鸟飞翔,远处几艘小渔船在撒网打鱼。堤岸边杨柳依依,长长的沙滩在晨曦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几个大小不一的人造石海龟面向无垠的湖面,惟妙惟肖。一块石碑上镶有名人手书“十里银滩”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湖心公园,新砌的堤岸和新建不久的护栏十分牢固美观,铺设的人行道十分亮丽,栽种的各种树木已经初步长成,沿途多个风雨亭供人们休息小憩。
离湖约百余米的地方,是一片宽阔美丽的广场,分别竖立多个色彩艳丽的风车,四周栽满了大王椰子树和龙眼树,高大的大王椰子树叶随风摇曳,龙眼树已经果实累累。这一切,让人感觉这里其实更像公园。
广场正中是一座建造得较为雄伟的场部办公楼,走上只有五层高的办公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农场的全貌,一边是烟波浩瀚的湖水无边无际,而另一边则是绿色的果林广袤柔美。
农场内有自己招待所、文化体育中心、中小学校和医院,这些建筑和设施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气息。四周建有的职工住宅都很规划,许多还是别墅式,显示了部份人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们再驱车在农场下面的分场转转,放眼望去,四周全是连片成熟的荔枝、黄皮,或者是将要成熟的是龙眼、石榴、香蕉和杨桃等水果挂满枝头。
农场下属的园山村,在注重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还保留着一片比较大的原始森林和古井以及百年名优老荔枝树。走进这片森林,古树老藤长得高大茂密,仿佛进入了远古时代。
据了解,现时的红湖农场放弃了过去那种农场办工厂的做法,利用毗邻鹤地水库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立体生态的农业生产架构,于是就有了种植荔枝8655亩,龙眼501亩,番石榴3375亩,香蕉480亩,杨桃126亩,红江橙300亩,其他杂果1886亩,鱼塘5472亩的面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王国和水产养殖王国。
入夜,雨后我们漫步于农场的文化体育中心,馆内几十名中年女性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轻歌曼舞,显示出太平盛世,职工家属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周围环境静谧,花香随风阵阵飘来,陪同我们一起散步的一名农场负责人同我们说:这里没有外来人口,治安十分好,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风气。
说到这里,这位负责人不禁十分感慨地说:2005年前,由于那时国家后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等各种原因,人们收入低、生活条件差,绝大部分职工仍住在农场成立初期修建的低矮砖瓦房里。面积狭小不说,一旦遇到台风袭击,就有可能瓦破屋漏甚至被掀顶。于是,这里的职工成了广东省的上访大户,一批又一批到省政府上访,还有几批甚至到北京上访。那时我们农场领导接待上级前来检查工作的领导,中午请他们吃个便饭时,闻讯的一些职工不请就自行入席。现在好了,我们按照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号召,注重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水库资源,经济发展得很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也和谐,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了解,2014年,红湖农场实现了1989年以来的首次扭亏为盈。戴在红湖农场头上25年的贫困帽子,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他们利用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先后投入资金1.2亿多元,先后建成黄泥岭运河大桥等四座桥梁,修筑了150多公里贯通全场所有单位的硬底化道路,新建高规格职工住宅楼房1800幢,重视绿色文明生态建设,让农场一年四季花果飘香,风景优美,山清水秀。
“青青红湖,悠悠白鹤;四季果蔬,早晚渔歌。”这是红湖人对自己家园的赞歌。四季有果,早晚有鱼,与天上的仙鹤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令人神往的立体生态图画。
放眼望去,红湖农场新建的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夏日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就像一处迷人的海市蜃楼,让远方来的游客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