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东明的头像

陈东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2
分享

走马霄南村

一下车,我就被在村口路左边竖立的一个栩栩如生较大的铜塑像迷住了,连忙跑去拍摄。

塑像是远去的燕、秦时代一个中年将领,身穿铠甲手持长矛跃马向前征战的勃勃英姿。塑像座基下面黑底框内标注着一行黄色醒目的隶书“鲜卑源氏始祖——源贺。”这个塑像造形很美,富有那个年代军人的特色。

看到这塑像,令我联想起元代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率领大军马背上横扫欧亚大陆;想起前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封面,保尔在马上挥着战刀向前冲锋陷阵的英姿,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塑像所在地为鹤山市龙口镇内鲜卑族人聚居的一个古村落一一宵南村。迁居在这村有700多年、人口近千人的源氏家族,近年经考证为鲜卑族后裔而受到关注。源氏有闻名海内外的“源吉林甘和茶”就出自这里。

走进霄南村,这个古老而恬静的村子房屋和祠堂古朴,光洁的麻石小巷纵横交错向四面伸延,地面处处十分干净卫生,街道没有一点烟头纸屑和垃圾。村内鱼塘连片,时值春夏之交,荷塘长出不少鲜嫩的叶子,不少鱼儿在水中游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

在村里,领略了“源氏”的人文历史,“源贺公园”、“源氏民俗馆”、源吉林凉茶、古建筑古祠堂、冰心奖儿童图书馆及霄乡“云吞”、鲜牛肉等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参观了广东省作协、江门市作协以及鹤山市作协分别设在这里的散文创作基地。这一切,让人无不感受到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文化生活气息。

一个在远古时代的小数民族,怎么会迁移到南岭的水乡扎根、融入汉人的生活和文化呢?为什么省级作协将散文创作基地落户在这里? 站在“源氏民俗馆”前,答案就有了。

时光将我带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来自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从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嘎仙洞走出来的鲜卑族人,历经了一场长达三百年的迁徙,他们从原始森林的狩猎到草原的游牧,再到中原的农耕,伴随着生存方式的巨大改变,他们从一个没有文字、靠刻木纪契的原始部落,后来他们的姓氏分别有有源资、拓跋、慕容、段氏等,成为中原的统治民族,先后分别建立了燕、秦、凉、魏等12个政权,特别是北魏统一了北方中国。汉族人三千年累积起来的文明,仿佛一夜间他们就进入了。

历史记载:拓跋鲜卑走出山洞的酋长拓跋毛,“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其中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慕容氏建立了楚燕……

鲜卑族人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南北朝时期统治了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奠定了隋唐两朝盛世,隋唐两朝的皇帝其祖先就是鲜卑族。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在鹤山霄南之前源氏的祖居地在广东南雄珠玑巷,源氏人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再之前,则要追索到南宋建炎年间,临漳与洛阳的源氏祖先会合,从洛阳分两路南下。鹤山源氏的祖先沿着运河往东南方向走,走到了应天府,又改乘船,经山阳到达高邮、泰州、扬州一带。金兵南侵,他们随皇室继续南迁,到达江西的上饶,再经抚州、吉安、赣州,从大庾走梅关古道翻越南岭而落脚广东南雄珠玑巷,七百年前,再从珠玑巷迁移到现时的鹤山霄南。

霄南古村落风光旖旎,东南绕村的龙口河水,从西江流入南海,随大海潮起潮落。村口古码头的大榕树遮天蔽日,四面池塘汪洋一片,潮湿的空气让榕树悬空的气根猛长。村口那蹲勇猛骑士的塑像,诉说着那个民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村里的古旧建筑和族史,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历史的风云不断变幻,岁月的沧桑留下了不少旧痕。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今天,鲜卑族虽已消亡,但有些源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血统来自鲜卑这个古老民族后,寻根意识便越来越强。霄南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拓跋鲜卑唯一的后人聚居地,在全国绝无仅有,体现了中华文化寻根问祖、对生命源头的探寻精神,故省市级文学组织将散文创作基地落户在这里。由此,我领悟了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站在霄南这片土地上,畅游美丽乡村,追寻历史踪迹,听着远久年代的故事,闻着现代浓郁的现代书香韵味,不禁令人留连忘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