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农业
/郭伟
岁月催人老,季节逼人忙。
农村农业历来与偏僻,闭塞,贫困,落后,繁忙等词语连系在一起。
现在的农民过得如何呢?靠天农业,一去不返,现代农业,逼不了人罗。
河东三村并为白鹤寺村。原光辉村是本届村两委争取的一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现在已经建成各式各样的农村小别墅百余套,村民聚居点周围还建了村小、医疗点、养老院、红白事集中办理点。蓝天白云下,光能路灯通明达旦,环村公路纵横穿插,家家小菜园路面硬化,家家几分面积的菜园子,像绣花一样小巧别致,葱绿茂盛。
这哪里是农村,分明就是一个小城镇。
村支书GKX,文化虽不高,却年富力强,眼光独到。他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几年就成为全县的养猪专业大户。他敢想敢干,以身示范的精神,让他带领村民致富自不必说,很有引领作用。还有他大公无私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村两委很多开支,都从他家私人公司支付,不给村民添负担。他工作有办法,办事有能力,做事执着,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深受村民拥护。
GKP的兴趣在致力于培养子女,两个孩子完成大学学业后,分别到市县部门工作,对市县政策很熟悉,他是村子与外界的联络人,也是GKX支书的参谋和助手。
FSJ原在煤厂务工,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回到家乡,买了挖机、推机,临近几个村不论公私的基建项目,令他忙得不可开交,收获也是满满的。村两委特聘他为办公室主任。
DHR多年在外务工,电焊工技术好,月收入也上万,但子女成家立业后,带着孙子去了外地,不到退休之年的他逆向而回,陪伴老伴。村里有焊大棚,烧葡萄架,电焊门窗之类的活,首先叫他,他来者不拒,照干不误,价都没人讲,两百元一天,天天几乎不断,月月也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在家又自在,老伴把热热火火的,香香脆脆的饭菜端到桌上,一家两口也得以团聚,早晚在家侍弄菜园子,还养了六只兔子。逛路时在南山上寻得几苗兰花,种在奶粉桶里,搁在二楼阳台的栏杆上。
GYP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周末,几辆小轿车停在水池边,他家的院子也在全村格外热闹。他的退休工资和夫人的养老保险金,已经让他们过得很富足了,孝顺的子孙从城市的花店引进几十种鲜花、修木,栽在屋堂屋转,香气扑鼻,格外抢眼,让他们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而儿女每次返城时,后备箱里,瓜果蔬菜,五谷杂粮,腊肉禽蛋,都装得满满的。
GH的父亲去逝了,母亲不习惯城市生活,非要在农村生活不可,他便每个周末都自驾回家,划着从网上购买的红色电动塑料船,到河里打野生鱼给母亲吃。
GQA的儿子在外面办小加工厂,孙女放家中由老两口领着,村上维修、抄表、搬东西,公司需要零工,他都干,天天都有现金收入。家属在土地流转的公司里管猕猴桃产业园做点工,轮流在屋后方摆弄菜园子,带着孙女玩,小园子里经常有时鲜蔬菜要可吃。没事时,还可以带孙女去钻山坡,转河畔,参观七、一、五、八、九共五社连片、平坎填沟,扯高填低的猕猴桃园。目送优良的猕猴桃一车一车地运到上海、广东等地,卖到每公斤六七十元。
GYX的儿子GS在县城开小商店,他见父亲在家没事可做,就把一些货运回家,在村里聚居点中自家屋子里开起了一个分店,生意火急了。
还有一些建筑工,粉刷工,铁艺工,园林工,大棚农业工,筑路工,司机等人,纷纷回乡生活,特别是在防治新冠病毒肺炎时期,回来就不想走了——过着似农非农,似闲非闲的生活。
老支书家门前旁水池边,葫豆、油菜籽几近成熟,似一堵堵绿色的墙。池旁路边还有一小块地,以铁柱子、铁丝网围着,一个头戴白色遮阳帽,身穿朱红与黑色方格大衣,双脚穿着淡绿色没膝长统靴,左手提着一只红色水桶,右手拿着一个粉色水瓢,从池塘里提水到地里,向禾苗上浇水,修长的身影慢慢向东延伸投进了浓密的油菜林——各个环节都是漫攸攸的。
前山向北,有一条清澈的河,下游两公里处正在建设一座快车过江大桥。向东可看到铁佛镇参差不齐,鳞次栉比的建筑。白鹤寺村天上的月辉特别亮,特别静,叫偶尔可闻及蟋蟀声。早晨至中午,没鸡叫,没犬吠,整个山庄被晨雾笼罩,洁白迷幻,对面不相见,或偶见一檐半瓴。日中时刻,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如人间仙境。
不论做多大的事,当多大的官,有多少钱,当厄运突然降临,把我们打回生活原点时,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块地——一块保障生存的基地。因为,与生俱来的一种危机感让我们时刻想到要从最基础的生活层面开始,重新设计未来。可以说,农业永远是中国人的根。田边地头,车钱子、折耳根、马齿苋、蒲公英,既是菜又是药,既是药又是菜。春天,绿豆、黄豆、豌豆、扁豆、黄瓜、南瓜、冬瓜,油菜籽、随便撒一把在地里,就能长出一片绿荫,长成一个菜园,萌生一些希望。
几分地,却也不值多少工夫去做。一位姓刘的朋友干脆带一本书去田头,一坐就是半天。误了棉花地,也没有人责备。眼睛看酸了,想下地就下地,误不了季节;误了季节,也可以改种其他作物。有时直到家里来电话催着吃午饭,才想起在地头干活。或见了朋友的摩托车路过,跷上去就走,到哪里去也随便,天不黑不回家,生活似乎漫无目标。
半天农活半天工,半天农活半天玩。用老祖宗的话说:“这是干农事的吗?”
偏偏也是这个地方,曾住在省、市、县城的SKR、GYP、TSB等十多各级退休老干部相继返村居住,为本村带来了飞越秦川,互通外界的好观念,好信息,好人缘,好商机。
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但寄居贾府的林黛玉,并无充裕的用渡,同样可以把日子过成诗——精致,有格调而又慢节奏的生活,令人响往。
和煦的春阳把树影投在门前,八十八岁的老奶奶坐在门前树影班剥的石栏杆旁拨嫩豌豆,目光却随时跟随重孙子转。她时而腾出一只手来,指着重孙子稚嫩的五官,教他说话:
听话话,看亮亮,闻香香,吃四方。
(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