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军林的头像

何军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9
分享

悠悠风车

提到风车,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荷兰,因为荷兰是“风车之国”。有人曾作为这样的描写:在晚霞、落日、一望无际的海边原野,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它似巨人般地静静矗立,伴随着稀落的农舍,悠悠传来的短笛牧歌,恍若童话世界……面对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想必你会脱口而出,“这就是风车,荷兰的风车。”

显然,荷兰的“洋风车”跟笔者的记忆无关。笔者记忆中的风车,无疑是一幅中国南方典型的乡村风景画:在蓝天白云之下,微风习习,风车的风轮欢快地转动着,驱动水车源源不断地把水从池塘或者河渠提到田间滋润着地里的庄稼。就像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风车那个风车,伊呀呀的转哪……”在中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九九艳阳天》的动人歌声的场景,那伊呀呀转动的风车,那哗哗作响的水声,拨动着乡土的琴弦,弹奏着乡土的乐章。

过去,风车是中国农村一种常见的利用风力提水的装置。据说,我国采用风车提水的历史约有1700多年,古老的风车全是木质的,庞大而笨拙。老风车的风轮是立式的,车蓬用的是草毡子,当风力鼓起车蓬时,立式的轴就形成有了圆周运动,再通过立轴下部的锥形齿轮驱动连着水车的轴,河水就从水车里被刮上来了。叫人不可思议的是,风车那种原始的将垂直转动变成水平转动的传动装置没用一块金属,可见祖先的聪明与非凡智慧。

记得笔者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的水塘边还有一架木质风车,是固定在塘边的。每到灌溉时节,风车就会白天黑夜不停地转动,伊呀呀响个不停,节奏时快时慢,声音时高时低,主要跟当时风力的大小有关。据大人们讲,这架风车在解放前就有了,是村里一户地主家的私人财产,解放后自然就成了集体财产,成了生产队最重要的农具之一。那阵子,我们村还没有通电,也没有抽水机,灌溉提水全靠这架风车,看上去很原始粗陋,而且效率很低,但很是坚固,虽经长年累月风吹日晒雨淋,依然屹立不倒。

虽然风车不需要人力推动,但在灌溉提水的时候是需要人看管的。看管风车是比较清闲的活儿,不过也是个技术活,首先必须会调试风车,其次要会看“天势”,能根据当时的天色、风向来判断天气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对风车的工作进行调控。往往刮东南风的时候,一般都是晴好天气,看车的人可以在离风车不远的地方打盹闲聊,还可以回家吃午饭,盛一碗饭捧出来,一边吃一边眺望正在欢快转动着的风车。风车转动的时候,是不允许我们这些小孩靠近的,用大人们的话说有危险。不过,风车不转动工作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感觉就像一个大玩具。

也不知怎么回事,后来村里突然就通了电,也有了抽水机和柴油机,水塘边的风车一下子就变成了多余的物件,甚至成了难看的包袱,成了没用的摆设。记都那年秋天,我跟着母亲走了一趟亲戚,仅仅两天后回家,就发现水塘边的风车不见了。听说前一天生产队把风车给拆了,拆下的木头被人们抱回家当柴火了。从此,那亲切的伊呀声被轰鸣的机器声所代替,曾经朝夕相处的风车就这样退出了我的视野。

说实话,小时候风车在我眼里只是普通的农具,最多也只是一个大玩具,跟所谓的风景毫不沾边。但如今,在一些地方看到风车被当成一道景观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拥有过令人羡艳的古老风景。每次,当我在某个景区伸手抚摸那些仿古的风车时,都仿佛看到记忆中的风车,在村里的水塘边伊呀呀地转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