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山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曾任监察御史。他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乌衣巷》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当时还没到过金陵,但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之情,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刘禹锡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是第二首和诗。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乌衣巷》的意思为: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这首怀古诗凭吊了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因此这首诗博得了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称赞。
首句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地点相邻,且在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而如今桥边丛生着野草和野花,这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第三、四句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经过了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刘禹锡没有采用那种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他的意图,刘禹锡特地指出: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啊。
刘禹锡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刘禹锡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余味无穷。刘禹锡的《乌衣巷》写尽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他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而借燕子栖巢的描写,表达了刘禹锡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深沉、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