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山
毛泽东主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著名诗人《三垂岗》。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三垂冈》是严遂成作的七言律诗,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却气势宏阔,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它囊括史事,融贯古今,起首、结尾非同凡响。对仗工整,用笔老辣,所以一代伟人才喜欢这首《三垂岗》,当然这是表面,还有更深邃深意在里面。
据2001年12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的杨子才文章载,在山西省长治市收藏的文史资料中,有一幅毛泽东晚年的书法作品。书写的是清代著名诗人严遂成的《三垂岗》诗:
英雄立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
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
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岗下路,
至今人唱百年歌。
作者杨子才评价说,《三垂岗》诗是奇山、奇战、奇诗,所以才博得了像毛泽东这样的大军事家、大诗人的喜欢,并深情地创作了“大气磅礴,笔墨雄健,浑洒自如,灵动秀美。毛泽东后期书法的诸多优点,尽在其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但表面上读《三垂岗》是看不出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的。要说三垂岗是奇山,它不过海拔几百米。历史上几千年,也只记载了李克用父子与朱温在此打了几仗,那些决定改朝换代的著名大战都与此山无关,所以谈不上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要说三垂岗之战是奇战,李、朱之战只是一般地区性的、割据军阀之间的拉锯战,说是挥兵十万,但多有夸大的成分,也没有什么值得称奇的地方。要说《三垂岗》是奇诗,此诗也没有太多的丰富哲理和深刻内蕴,好像是在咏叹英雄迟暮,力不从心,壮志难酬,寄厚望于幼儿的悲壮情调,难以称奇。毛泽东雄才大略,望长城内外,指长江黄河上下,战争南海北,挥兵数百万,气欺古今,功盖千载,而且是豪情万丈、诗势磅礴的大诗家,怎么会
欣赏此山、此战、此诗呢?
但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喜欢古诗《三垂岗》,如果不是那毛泽东又怎么会如此认真、全神贯注、精心书写它呢?这一定是此诗中有什么地方激发了毛泽东的思绪和感慨。是什么思绪和感慨呢?不由得联想《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曹雪芹描写林黛玉评李商隐的诗的情景,林黛玉说李商隐的诗都不好,只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尚佳。这一句怎么尚佳呢?因为只有这一句能准确的形容黛玉孤独、凄凉、多愁、 幽怨的心情,激发她的万千思绪和无限感慨。没有心情欣赏其它的,独钟一句。
那么就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吧,联想到毛泽东的个人身世、经历、当时环境以及中国男人的传统思想,联想到林黛玉独钟一句的情形,似乎觉得,毛泽东是在欣赏诗中的某一句,是有一句诗激发了毛泽东的思绪和感慨。这一句便是:“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因此毛泽东才兴致如此之高地书写了这首诗。
横空出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聪明好学,目光远大。奋起草泽,志夺秦汉。经千难万险,历艰苦卓绝,白手起家,创下伟业。夙愿虽遂,老无所托。爱子三个,两遭不测(一战死一失踪),一遇病残,因此他是多么羡慕李克用这样的“风云帐下奇儿在”啊!于是就喜欢古诗《三垂岗》,喜欢嘛就书写了古诗《三垂岗》!书写的《三垂岗》真迹现珍藏在山西省长治市的文史资料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