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汉青
在我童年的回忆里,春节的初四和初五,是乡下亲戚家最热闹的时光。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腌制好的腊猪肉,我们称之为“箩格料”,以及一筒粽子或一块甜粄,都整齐地放置在用竹编织的“箩格”内。随大人们访亲的孩子们,被亲切地称作“田背狗”。
一到亲戚家,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食茶”,那是包含糕粄、炒花生和花生糖的传统款待。随后,围坐在一起共享一顿饭菜,温暖而亲切。
离开时,亲戚们往往会收下我们带去的“箩格料”,作为回礼,会给我们一只熟鸡腿,并给每个孩子分发一个约一毛钱的红包。
奶奶曾告诉我舅婆家条件艰苦,建议我不要去。但我执意要做“田背狗”。果然,舅婆的生活很艰苦,尽管如此,舅婆还是给了我2分钱红包。
这一年,我跟随奶奶走访了所有亲戚家,历经千山万水,直至年初九才完成探访。让我攒下了宝贵的1元钱,心中充满了喜悦。
春节过后,从初四开始,每个村庄都会轮流放映电影,多是关于《地雷战》、《地道战》及《南征北战》的影片。每个村庄放映完,下一个村庄接着放。我与小伙伴们跑了几个村看了8遍《南征北战》,虽然没完全理解内容,只知道戴军帽的是好人,戴钢盔的是坏人。我们追逐着电影的脚步,从一个村庄跑到另一个村庄,尽管对电影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多,但那种对好奇的追求和对英雄的崇拜,让我们欢喜不已。
一位小伙伴有位亲戚在城市,跟着大人探了一次亲回来。看到城里有自行车、有水泥房,回来后,同我们讲故事,足足讲了一个月。讲故事结束,他还特别强调:“我摸过一部小车的方向盘”,还伸出右手掌给我们看:“就是这只手摸的”。
我们都很羡慕他的手掌,但,又觉得,他摸过车的手撑与以前一样。
由于那位小伙伴上过一回县城,见多识广,回来第三天就当上“头头”领导我们了,时不时,我们还要从家里偷来几粒花生收买他讲“故事”。
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位讲述县城故事的小伙伴,他的见闻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这些没离开过村庄的孩子,窥见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但这些故事更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春节期间或探亲时收到的红包钱,我们总是小心翼翼,不敢随意使用。最多只是去“合作社”换取几颗糖果,其余的都存起来。我们每人都有一个竹子制成的“钱筒”,只能投钱进去,不能取出。等到下一个春节前,我们会进行“年终总结”,用刀破开竹筒,欣喜地数着里面的钱。通常,年终的积蓄能有5元,我们会用这些钱买连环画、新鞋或新帽。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是我们童年最纯真的快乐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个春节前打开“钱筒”的那一刻,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也是对新一年的期待。
这些记忆,不仅仅让人怀念那个简单而又美好的时代,教会我们珍惜亲情,懂得感恩;让我们懂得了节俭与积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