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存华的头像

范存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7
分享

10.5元伙食费

年轻的一代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会问:10.5元的伙食费,什么意思,一天的伙食?一顿的伙食?还是买了点儿零食?

其实,有这个疑问,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毕竟10.5元这个数字,在当今年轻一代人的心目中,它或许就是购买一瓶饮料的价格而已。

可10.5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是刻在骨子里都不敢忘却的一笔“巨款”。当然,这么说起时,才或许会引起年轻人心里一点点儿的惊讶,抑或吃惊,甚至惊诧,或者心中压根就怀疑这个真不是问题的问题。

这样想,一点儿也不假,10.5元的伙食费,是我四十多年前上宁晋中学时一个月的伙食费。

时光飞逝,岁月更迭。一晃高中毕业已经四十多年了,回首往事,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宛如一场梦,在东方欲晓的霞光里不知不觉中醒来,懒洋洋地惺忪着睁开眼睛,怀疑地环顾看着周围。顿时,曾经所有的一切早已烟消云散,成为了往事。此时,我即使有再多的无奈和不情愿,也不能阻挡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变换。

只能喟叹一声,眼睁睁瞅着自己依然决然步入了杖乡之龄,再也回不去曾经的青葱岁月。

岁月是无情的,更是公正的、无私的。于是,在感叹岁月不经意间流逝的同时,也不得不怀念曾经的如青葱一般的年华。那时的我们朝气蓬勃,阳光帅气,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美好而美妙,又都是那么的葳蕤生鲜,人生真的犹如祥云照沟壑,氤氲霞满天。

犹记得刚刚步入宁晋中学的第一天,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鲜活却又生疏。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走进过如此宽敞明亮的学校,心中难免不自觉的惊诧着:这那里是学校啊,简直就是一所殿堂级般的宫殿,是我只能在连环画中描绘的、画报中油印的、电影中拍摄的不曾在现实中看得到的图片殿堂。

然而,班级会上老师的一句话,使得刚刚走进校门的我还得回去一趟。

原来,入学前由于通知书上没有说明需要带足伙食费,或者在当地粮站需要交足伙食粮的事情,很多入学的学生们不得不回家向当地粮站预先交足粮食充当日常的伙食费,要么回家拿足一个月的伙食费用,不然在学校会无法日常生活和学习。

我知道家中拮据,没有足够的钱款为我提供伙食,即使入学的20元学费还是筹借来的,心中不由得有些迷茫,也很是无奈。入学前,为了20元学费,母亲目标很明确,无论遭受什么样的艰难,上学是第一位的,没有理由拒绝。而父亲却显得有些纠结,他不想为了我求学而低下身子去央求他人借款,嘴上用一种半商量半拒绝地口气回应着母亲,就是简单的几个字,“没钱,不上了吧。”

父亲不支持的异常态度,在那个年代对于所有家庭里的遭遇应该都差不多, 20元学费仿佛就是俗话说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一下子就会打乱原有的生活状态,能将整个家庭拖入瘫痪风险,以至于很长时间内再无法回归正常生活。

母亲却是很开心,她说,一个人一生中谁还不遇上几件难事呢,不能一遇难事就打退堂鼓。更何况考上的是县里最好的中学,是别人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事情,让我们遇上了,不但不珍惜,动不动就存有想着放弃的念头,让他人知道了,肯定会笑话死的。母亲遇事有主见,她说,什么难不难的,咬咬牙就过去了。母亲让我把家中仅有的五十斤小麦用自行车驮到粮站,抓紧时间完成上学前需要交纳的所有费用。

其实,我非常理解父母的难处,心中也几次打退堂鼓,合算自己要不要非得这样看着父母为了我而处处求人,把本来窘迫的生活弄得更加艰辛和糟糕。我怕母亲伤心,也偷偷的私下里哭了几次。记得开学前,母亲为了让我上学方便,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已经把家中仅有的尚未成熟的一头猪卖了,又卖掉大部分家中的小麦,把钱款交给舅舅,委托他想尽办法无论如何帮助买到一辆“燕山”牌自行车。

刚刚好转起来的生活,因为我的求学一时间再次陷入窘迫的境地。但母亲很高兴,因为我的所谓的文化成绩为家中增添了些许书香气息。所以,即使家中每天吃着咸菜,喝着稀粥,依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虽苦却有自己感觉到的快乐。

母亲说,快乐不能以生活艰难为理由而缺少的。

因了这种缘由家中再也拿不出更多的供我读书的费用,为了求学,只好把家中仅存的改善生活的小麦交到粮站。

当时小麦价格一斤是0.25元。母亲为了我能够有足够的伙食消费,以后的日子里不知想了什么办法,总能让我往粮站交50斤左右的小麦,然后拿着粮站开具的票据交到学校,不再交纳10.5元的现金。

我感念于母亲的母子情深,但凡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总是在家里家外寻找所谓的活儿,诸如打扫院落,捡拾柴火,浇地,给庄稼施肥,打猪草……等等,不一而足,就是不让自己停下来,感觉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母亲和一家人对我的支持和关心。而我要做的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

我相信,这或许就是自己认为的“劳逸结合”和别样“感恩”的一种认知吧。

麦收时节,我会头顶烈日,拿着布衣包袱奔忙于收割过的田野,俯身捡拾丢落在田地里的麦穗。生活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忙碌在田野,牢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祖训,彼此连招呼都懒得招呼一下,都在憋着一股子劲儿奋力捡拾麦穗,希望能够比他人多捡拾一些。

说实话,哪里有那么多散落在田地的麦穗,人人都把粮食看得比命都金贵,在农人们眼里,即使一粒麦子也是浪费不得的,那里面全都是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即使这样,大家还是乐此不疲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与我而言,忙忙碌碌几天的时间,大概也会捡拾十几斤麦穗而已。虽说不多,可是心里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更有一种为父母减轻了所谓负担的一种作用和自我安慰。

我记得《红灯记》铁梅的唱词里有一句“……年龄十七岁不算小……为什么不能帮助爹爹操点儿心……好比说,爹爹肩上有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它八百斤……”

当时我恰恰也是十七虚岁的年纪,心说:一个男孩子,怎能甘心落后于一个女孩子树立的英雄气概和决心呢。

秋季,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而且秋假时间更长些,正是放开身子,帮助父母操持农活的好时候,怎么能错过呢。

12岁秋假、寒假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生产队的大人们在田间劳动,锄草、施肥、摘花、掰棒子等等,每天挣工分,为家分忧,何况现在呢。

童年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便一溜烟奔回家中,等到我看见时,他的手中则是拿着一个黄色的玉米面窝窝头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有的会拿着一块大大的红薯在大口大口咀嚼着,更有的则是拿着一个白白的馒头,吃的空气里都散发着满满的麦芽香的味道……

我悄悄低下头,不敢正眼直视,只能暗暗咬着下嘴唇,止不住使劲咽着口水,感觉哈喇子都在嘴边不断地滑落。我脑海中不断地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吃得上散发着香气的馒头啊。

这个画面至今依然清晰而难以忘记地刻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可以说,对于粮食的恐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血脉里。

想不到,如今走进学校,遇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粮食问题,怎不令人心中忐忑,好在八十年代的日子比过去好了许多,努力一下能解决;要是搁在七十年代,我不敢想象,即使母亲费尽一切,大力支持我求学,不知自己能不能也像现在这样幸运。

不但幸运的来到宁中,而且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开始了生活学习。

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简单的就两个点:宿舍——教室。

宿舍,除了晚上大家在一起睡觉外,男孩子也会想鸟儿一样,叽叽喳喳,热热闹闹,说个不停,但更多的话题还是谈论一些吃不饱。我不插言,静静地倾听着大家的高谈阔论,丰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奇闻轶事,回想起来,至今依然受用多多。

10.5元被学校安排为每天0.35元的伙食费,每10人一组,每组配备打饭的工具为一个用薄铁皮打造的跟担水用一般的水桶,一只竹皮㧟篮,一个三寸长左右,半寸宽大小的褐色竹片,作为打饭时的“通行证”和信物。每个人自配一个粗瓷大型碗,一双筷子。仅此而已。家中条件好些的,还会准备一个竹皮暖壶,一个喝水的瓷缸。

早晨的饭基本都是能照出人影的一桶玉米面稀粥,多半碗咸菜,两个玉米面饼子。玉米面干涩粗糙,难以下咽,根本不是在家里吃的那种香甜爽口的玉米面。有人说,这是出了葡萄糖后剩下的玉米渣面。晚饭虽说是小米粥,除了碗底数的清的几粒米,奈何也是清汤寡水,只是因了几粒米汤的颜色却是橙黄色,看着诱人。即使这样,于我们而言,已是珍馐美味,甚至饕餮盛宴。刚刚把饭食盛在碗里,转眼间,呼噜呼噜几口已进入腹中,什么味?根本尝不出来,饥肠辘辘的胃是不允许我们一口一口享受和慢嚼细咽的。一句话,真的是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才不管什么稠稀和味道,就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最令我们幸福的是中午的那顿饭,有时是疙瘩汤,有时是菠菜汤,有时是面条汤……总之,里面掺杂了些许的菜叶子,看着就能够勾起贪婪的食欲的所谓佐料。中午饭配制稍高些儿,每人都是两个白白的圆馒头。我第一次接触,就喜欢上了这种馒头,在家里母亲做的馒头都是四方形的。

遇上每周五的中午做的饭食,是至今想起来都忘不掉的真正美食。这天伙房的师傅们会比平时忙碌许多,又是炒肉,又是炸油条,煮粉条,泡海带……反正是我们平时吃不到的。

这是学校的一条规定:每周一次的伙食改善。

不及下课的铃声响起,诱人的肉香早已被徐徐吹来的风儿裹挟着从窗户的缝隙里带进教室,正在上课的我们都会禁不住吸溜几下,课堂秩序迅即有些凌乱,正在黑板上书写的老师,也会不自主的顿一顿,似乎等待着什么事情。

记得有一次遇上下雨天,大家挤在伙房前门口,杂乱无序,自己不知怎的就被挤进伙房内,平时进伙房都是先在门口把“通行证”交上去,里面的师傅们才会一边把粥饭舀进水桶里,再把干粮一个一个放进㧟篮里。

可是这一次,里面的师傅依然认为我把“通行证”交给了门卫,不待分说,就盛好了饭和干粮。我回头看了一下,似乎好几个人都是这样进来的,大家不敢说,好像都心领神会,配合默契,悄悄地回到宿舍。

我看看手中的“通行证”,跟着和我一样情况的人,为了肚子的需要,第一次有了私心,再领取了一份馒头,得意的吃了好长时间。

为此,心中也着实纠结的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后来又出现了类似的事情,再不敢这样做,心中才慢慢恢复了平静,自己原谅了自己。

后来,遇上学校供应的馒头吃不完,每星期会积攒四五个,舍不得吃,放学时拿回家中。

估计现在的孩子们非但不能体会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更不可能理解我们这些人对一个馒头缘何是如此的钟情。

10.5元一个月的伙食费用,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可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真实的生活写照,虽说伙食单调,也补充了身体成长的需要,更是为了日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追求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能量储备。

一个月10.5元的伙食标准,每天0.35元的生活消费,奠定了我们成长、生活、工作坚实的物质基础,更是书写了岁月的华丽篇章,即使人生命运多舛,可呐喊依然精彩,生活依然快乐。

那段珍贵的人生历练,是美好的,和必须经历的。她是时光隧道里转瞬即逝闪亮的流星,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最有力的见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