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生活总是在慢慢悠悠,时紧时缓时光里,不以人的意志,在不知不觉岁月的转换中悄然而逝。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2024年金色的秋天又不期而至,跟我们不打招呼的见面了。她步履轻盈,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散发着各种诱人的味道,满眼花簇;一如曾经没有声息,没有犹豫,更没有任何的理由,就这样任由你乐意,还是不乐意,似乎又预定好了日子一般的准时,不差分毫,如约来临。
她带着满满的诚意和希望,使得我们的记忆里不得不再一次增加了一道得意的珍馐美味,饕餮盛宴,盛情地丰富着我们的嗅觉和味蕾,在品尝岁月酿造的年轮里,感叹时光美妙的同时,泛黄的日历上也会记载下虽说平平淡淡,但也酸甜苦辣咸的日子里,却是浓墨重彩地留下抹不去的一道岁月亮色。
她精心镌刻涂抹的秋色里,一定会在历史的隧道里熠熠生辉,承载起普通大众在世间一切一切过往而描绘的精彩瞬间和享受岁月公正无私的轮回戛然,成为人人心中不一样的美丽画卷。
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骑车上下班的习惯,而且也保持着麦收,秋收回家看一看的习惯,即使自己早已不在侍弄庄稼了,也习惯性的到田间地头走一走,转一转,为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永远保持农民本色,永远珍惜土地,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更不能忘记曾经艰难困苦的岁月。
9月23日像往年一样,骑车慢行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中散发的浓浓的收割机粉碎玉米秸秆后的袅袅清香,持续不断,仿佛置身于窖藏已久的青贮窖内,自然而舒畅,让人会不由自主地深深呼吸几口,顿觉心旷神怡,咂摸着岁月时光里不曾流失的熟悉的味道和难忘的时光记忆;同时眼前不自觉地晃动起来,恍惚中拼凑起了儿时的一幕幕挥之不去的画面。
此时,绿色田野上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仿佛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海洋中的航船,劈波斩浪,在尘嚣的腾腾升起的烟雾里兴奋地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撒着花儿奔走在广袤的绿色的海洋里,如海市蜃楼般时隐时现,恍若仙境。
路边,田垅上停放着大大小小的三轮车,小轿车……
农人们或站着,或坐着,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手在不停地比划着,一会儿指向远方,一会儿指指脚下,开心地交谈着什么,和谐而融洽。
平畴如镜的玉米田里,几个上了岁数的老妪,老叟踯躅在其间,时不时的弯下腰用手中的一根木棍在仔仔细细的拨拉着覆盖在地表粉碎的玉米秸秆,期盼着心中的希冀。那种专注的神情是他们捡拾心中的过往,即使此时此刻发现的仅仅是一粒玉米粒,也会小心地捡拾起来,仔细地拂去上面残留的灰尘,再小心装进腰间的布袋里,一边用手轻轻的捏一捏,摸一摸,一边再向里面瞅上几眼,风霜光顾脸上的沟壑慢慢舒展开来,如孩子般露出满意的笑容,做完这一切,似乎才放下心来,继续向四周探寻着游去。
在我的经历中,秋天不仅仅意味着收获,也象征着美好和希望。人们总会在秋天的时光里,十分依恋秋天的各类果实,不紧不慢地品尝着秋天的味道。随着天高云淡,干爽的秋风吹过,第一波红小豆、黄豆、绿豆等豆类农作物的成熟,接下来便是油滴一点儿香的芝麻……就在不知不觉间,玉米也开始陆陆续续地成为集中忙碌的对象。最早时,农人们要么准备收割的镰刀,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慢慢的换做使用短柄而小巧的锄头。那时,一天不停歇的忙下来,快一些的能砍下二亩地,慢一些的砍下一亩地。而我基本保持在一亩多一点儿,就开始感觉累了。之后,把砍下玉米秸秆在田间晾晒了几天,全家人每天集体出动,把玉米秸秆上面的棒子一个个剥皮拧下来,堆成一个个玉米堆,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小小的金山,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剥完后,用排子车拉回家里,忙起来,舍不得停歇,直到全部拉完为止。那时,家家户户的院子堆满了玉米,孩子们在上面撒着欢儿玩耍。
剩下的玉米秸秆晾晒干透,在一个个的捆绑起来。我记事时,都是父亲一捆一捆的不知疲倦地背回家里,码在墙头外面,里三层,外三层,堆在一起,像是一排排的哨兵,守护着整个院落。我们一帮子小伙伴在秸秆与墙头之间的缝隙中像田间的野鼠钻来钻去,嘻嘻哈哈,惬意而尽兴,不亦乐乎。
如果家中尚有等待收获的庄稼,诸如萝卜、白菜,山药,成熟的棉花,胡萝卜等等,会在田野里用玉米秸秆搭建一个玉米秸秆屋。一般都是秸秆的顶部交叉,下面挖一道浅浅的沟,固定牢固,地面在铺上厚厚而柔软干枯的野草,就成为了一个简易的茅草屋,即抗风又避寒。有条件的人家,会在里面搁置上一张小床,铺上被褥,便是一间不错的田野真正的“别墅”,自然风光不但尽收眼底,而且身在其中,十分受用。这样的茅草屋往往会吸引很多的人前去光顾,有大人,孩子,甚至还令有“身份”的人羡慕。大人们会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国内国外,鬼怪狐仙,各种奇闻等等,孩子们则开始捉迷藏,在田间疯跑,逮蚂蚱,蝈蝈,蟋蟀……
最令孩子们兴奋地是寻找搬仓鼠窝,这一活动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寻找,而且总会有意外惊喜。搬仓鼠窝里面有玉米、黄豆、花生等等,有时候,会收获十来斤,基本上都喂了家中饲养的鸡、猪、牲口。
遇上下雨天,大家会把自家种的白菜、南瓜、韭菜等等,收拾一番,炒上几个菜,大都是凉拌丝瓜,醋溜白菜,水煮花生,鸡蛋炒葱等等,喝上几杯泥坑酒。
晚上,孩子们精力旺盛,会在堆积起来的玉米秸秆堆里钻来钻去,捉迷藏。
初秋的时候,母亲会把那些长势很差的玉米棒子及早掰下来,舍不得浪费,好一点儿的煮熟后,让我们尝尝鲜;差一些的,会简单处理一下,当饲料喂给家中的猪鸡享用。
摘完棉花,天气一般会进入严寒的冬季,此时的人们也是舍不得休息,准备好拔花柴的钳子,一棵一棵把花柴拔下来,运回去,作为整个冬季取暖的物资。
记得,那时候生产队的劳力有限,根本不够使用。队长会亲自到我家,跟我母亲说,孩子大了,应该给家里干活了。但母亲不为所动,说我年幼,再等等。可队长韧劲十足,或许是为了我们家,也或许是为了生产队考虑,反正就是天天去,弄得母亲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最终,我被征召到生产队,成为了一名小小的社员。说是社员,其实就是协助大人们做一些极其简单的协助农活儿,比如,种化肥,我端着盛着化肥的脸盆,跟在大人后边,大人在前面用铁锹在玉米苗根部挖一个小坑,我便往坑里撒上一把化肥,算是为玉米种“化肥”。一天下来,我竟然能够挣工5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每天挣工8分。
我曾经的秋天,就是一个字“忙”,忙的高兴,忙的舒畅,忙的有滋味。每当秋天来临,家家户户几乎是全家出动,家家忙,人人忙,全村的人都在忙。从初夏时节,把粮食种子一粒粒种下,看着出苗,浇水、施肥、锄草、上肥……从一棵棵弱不禁风的幼苗渐渐的长大结果,再到收获的季节,把一棵棵成熟的玉米秸秆一棵棵砍到……终日劳作在田野上。
大家谁都舍不得浪费庄稼地里的一切,几乎是把地里能够看得到的全都一股脑的清除掉,包括杂草、玉米楂、谷子秸秆、花柴秸秆、萝卜叶子、山药蔓……在统统地收回家去。人们戏称:瞧瞧,咱们的田里,简直就是寸草不生,就是干干净净的“卫生田”,抬头远眺皆是光秃秃的一片。可是映入眼帘的却是劳作忙碌的人们,喜悦、兴奋、幸福写满了他们脸庞。
更惊喜的在收工时,人们还会在生产队棚里分到韭菜、胡萝卜、白菜、山药……
母亲会及时把新鲜的秋天的味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佳肴,我们全家会享受到灿如金色的玉米面窝窝,黄橙橙的小米粥,香甜可口的糊山药,素炒萝卜丝,白菜炖豆腐,干炒芝麻粒……
就在这高高兴兴的日子里,慢慢的等待冬季悄悄的到来。
这便是生活,也便是秋天的味道和不会消失的记忆。
现在,飞速进步的科技,一切的农活儿不再是人们劳累的象征,几乎都在一眨眼的时间里,便告别了秋天的农忙时节。但细细的品味起来,总感觉秋天的味道不再浓郁了,似乎意犹未尽之憾。当我们身心轻松的同时,又总在回忆难以忘记曾经忙碌的场景。当下,农人们嘴上说着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轻松,又是多么的减轻了体力劳动,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间又很自然的转向了几十年。看得出来,也听得出来,那种对秋天过往的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血液里的。
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嘟哝上一句:哎,秋天一晃不见了,眼瞅着快过年了,真快啊。
他们说,慢慢悠悠,不急不躁,踏着岁月的脚步,自然而然的享受秋天,走过秋天,记住秋天,才是他们秋天的味道。
日月前行,秋之味却永远不会变;
岁月可以变化,但秋天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味道也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或许就是我们时时挂在嘴边的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