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九江,双脚行走,光影连连,融我身,入我心。
在佛心的观照之下,阳光和鲜花撒满了一路走来的每一寸土壤,温暖了所有的足迹。
白鹿洞书院文化的“德”
书院不仅是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文化传承、社会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对培养人才和引导社会文明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蕴蓄着一种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启迪教育、教化国民的一种精神性存在,成为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守护和创新的载体。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育体系完备的书院。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他带着他的弟弟来到了这里。他们在此隐居读书,优美的山林,使他们学业长进的很快。年少的李渤在读书之余与生活在这里的白鹿群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这只经常与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尽然也善解人意呀!经常帮李渤到山外的集镇上购买些学习用品和投送书信的事情。天长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为李渤的这只白鹿是神鹿,于是就称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读书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李渤兄弟开创了白鹿洞以书为中心的时代先河。
书院选址堪称胜地。庐山五老峰在其后背,屏蔽风雨,百般呵护,一溪自门前潺潺流过,溪两边古木参天,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很有故事的柳杉、松柏。阳光和树影落在门前几百年的古旧牌坊上,斑斑驳驳,轻轻摇移,似顽皮小孩在古稀老人膝前跳动、嬉闹。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
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著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八大山人)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区别于庙堂式的州、府、县学,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这正是它一千余年来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缘由。千百年来,白鹿洞书院为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和"海内书院第一"。 留下了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原始生态的自然景观。
书院,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启智、知行、儒雅、气节——书院文化,承前启后,生生不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累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价值传播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传播方式,其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正心明德思想,一种使命的自觉担当。正心在求真问学、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于当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教化人心不无启示价值。
白鹿洞书院就是这么一座好书院,点缀在山川溪湖之间,将书香气息传遍寰宇。
周敦颐理学文化的“廉”
周敦颐在中国思想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上承孔孟,下起程朱。他的理学思想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佛家、道家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随着弟子程颢、程颐等人对其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理学体系得到了国内外的追崇。鉴于其哲学成就,周敦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十六位世界文化名人。
他奠廉洁文化之基。中国的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尚书 皋陶谟》中有关于“廉”的论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其中“廉”被看作为官的九种素质要求之一。在这里,“廉”是一种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廉”的论述亦十分丰富。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论述中,“廉”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政治评判标准出现的。而将“廉”与“洁”有机结合形成独立的廉洁文化,并且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周敦颐无疑是第一人。
《爱莲说》作于庐山西北麓的“濂溪书堂”(也称“爱莲书堂”)。此濂溪发源于庐山莲花峰,溪中的荷花(即莲花)使他触景生情。庐山是佛教胜地,晋代名僧慧远与诗人陶渊明曾结“莲社”于此。周敦颐托物言志,在作品中赞美荷花“乃花之君子者也”,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具有高雅的外形和淡泊的气质。这篇范文用字极其讲究,不但语言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性。他不仅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莲花,而且认为莲花是佛教之花(佛坐莲上),并用它来比喻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在他看来,莲花象征理想的圣人之性,而追求人性至善至美,必须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克服人性的贪欲。
我们要吸收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人格独立精神。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并非要给别人一种高冷刚韧的形象,而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不外乎外圆内方。人格的独立,便是外在能圆,内心有不动的信仰。今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的影响比过去有所增加,这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腐败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制度缺陷,即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缺陷。它使权力效命于金钱,不顾公众利益,蜕变为掌权者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便是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讲人格、讲党性,廉政勤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另外还延伸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与周敦颐提倡的人格独立精神有一致性。獨立思考、独树一帜,不仅适应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尤其适宜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周敦颐,他一心为民,却又不失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现在的人能做到这样的可谓是寥寥无几了。他一生政绩卓越,有多少人倒在了“争名夺利”的官场上,他却一心“为官”,在污浊不堪的官场上“出淤泥而不染”,这种思想境界岂是一般凡俗之人可达到的?他既不激进逐利,亦不避世归隐,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好地方式,立之于世,完成了一个人所需要的精彩生活之余,也保持了人之善真本性,难能可贵!我想,我们当代的人需要向他学习的不止一点。
中华贤母园文化的“忠”
母亲至上,母爱永恒
母亲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民族母亲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把尊敬母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融合国际和东方双重视角、依托传统和现代双重资源,打造体现中国风格的“中华母亲节”,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在当前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下,中华贤母园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一地文化气质,是非凡独特的文化精品力作。它是以陶母、岳母乃至欧母地方属性为依托,以贤母文化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目标,构建的集文化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贤母文化主题公园。九江与贤母文化结缘深厚,被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誉为“母爱之城”。中华传统四大贤母中有三大贤母曾先后在九江生活、游历过,其中两大贤母(陶母、岳母)。孟母三迁择邻、断织教子;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欧母画获教子、诫子奉公;岳母为儿刺字、励子从戎等典故,蕴含着忠、孝、仁、爱、礼、义、信、公、廉的精神,深刻浸润到华夏儿女的心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人无限景仰中,光彩照人,是爱国主义、廉政爱民、中华贤母文化等教育基地和母爱文化研究基地。
它阐释了贤母概念的形成、贤母文化的内涵、贤母的教子典范、贤母对子女、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作用,以实现传承贤母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匡正社会风气、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目的。
中华贤母园标志性建筑是一对母子眼神对视的主题雕塑,母亲和蔼慈祥,儿子手拿书倾听母亲教诲,表达了母爱文化伟大的贤母形象。主题雕塑聘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设计,设计方案完成高29.8米,材料为浅黄色天然花岗岩石料,雕塑极具感染力、冲击力,令人敬仰。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瑞昌)”的剪纸艺术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随着灵巧的手上下翻飞,一幅幅风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惊艳迭出。这便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瑞昌剪纸艺术。
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瑞昌剪纸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选材上,剪纸题材十分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劳动生活场景应有尽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也是常见的题材。
自1972年11月,在瑞昌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今天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十分相似,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汉晋年间。
瑞昌剪纸口授手传,代代相承,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婚丧、制衣等领域。瑞昌剪纸在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及采用新手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1993年,瑞昌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称号。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瑞昌剪纸艺人应邀赴德国黑森州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使瑞昌剪纸名扬海外。中央电视台曾以高达35万元/集的制作费用拍摄播出瑞昌剪纸艺术专题片。
如今的瑞昌剪纸已经从过去的田间地头、乡村农舍步入繁华的都市,成为提升文化品位的时尚装饰品和对外交流的珍贵礼品,为许多收藏家、艺术家和商家所青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创新和传承中熠熠生辉。
现代瑞昌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手法出新,有套色贴花,甚至还受到北方剪纸民俗影响,将绘画融合进入创作视野。他们不仅师法古人,还要师法自然,师法现代生活,将现实生活中诸多情致意趣运用现代艺术造型,勾勒、描绘民俗变化的现代意味。如反映赣东北风土人情的《农事系列--碾米》就是运用多种革新后的创作造型手法,形式简洁,形象概括,现代信息明确,风韵纯正,在透出现代美好生活,歌颂劳动场景的同时,不失传统文化的内涵品质。 瑞昌剪纸和其他艺术一样,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内在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道德观念,性格特征以及审美态度均是在时代的关照下得以呈现。自1978年以来,瑞昌成立了剪纸委员会,从事现当代剪纸艺术的开发和创作,充分利用其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结合人们反朴归真的现代审美需求,把剪纸艺术直接反映在各种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如服装、窗帘、台布、伞具、手帕、扇面等,更具体地将民俗功能性与现代文化的物质追求亲密结合。
瑞昌剪纸市场的扩大,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作热情。善剪历史人物的夏畈镇朱朴光先生创作的《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四美图》等剪纸作品经过市场运作,达到了很多的效益。剪纸艺人分布最多的黄金乡,85%的村组有剪纸艺人,该乡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集中培训,并举办大型比赛,造浓剪纸氛围。
整理所有的独白,演奏成灵魂的交响,这是瀑布的情怀,它让激情飞流直下,把一座城的市民,推上世纪瞩目的舞台。它欢天了也喜地了,在这里,每一寸土壤都充满着生命,因为这里的土壤像春天一样滔滔不古,因为这里的土壤,像真情一样滔滔不枯,因为这里的土壤,像奔腾一样滔滔不竭。
在九江,遇到的都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