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碧小家
如今的塞外大地,歌舞升平,禾黍弥望,一派太平气象。
身处祥和安静世界,我们不会忘却这盛世延伸的历史深处,曾经付出的人生苦难,以及为护佑这片土地,所献出的生命、所付出的精神和情感。
某一年,我游览内蒙古大青山下的昭君墓,由此感受到了这一沉重的历史事件。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在和亲之路上,走过不少的献身者,比如走向西藏的江城公主、文成公主等,走向西域的王昭君、刘细君和解忧公主等。在这里,我对昭君的感慨最深。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即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饶有大家闺秀之风范,有道是:“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17岁那年,即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美女。
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说:“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然而,圣命难抗。是年仲春,昭君挥泪告别父母,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据说,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于是,毛延寿除了把她画丑外,还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了一颗大大的丧夫落泪痣。
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面见,只好以画像呈奉御览。当元帝看到昭君画像时,留给他的是一种厌恶感。因此,五年过去了,昭君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事务之外,她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就这样一寸一寸地流失了!
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长夜和日复一日的寂寞,她“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当儿,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汉廷,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女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扮公主嫁出去的。
不过这回,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呼韩邪。原因是,这时,已经是汉强匈奴弱了,没必要一定要挑选皇亲国戚的女儿和亲。皇亲国戚的女儿虽少,但宫女则多的是。
于是,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遥远的漠北,一个个争嚷的劲头顿时就减弱下来了。
元帝召后宫嫔妃五女让呼韩邪挑选,其中就有昭君。昭君想,如其这样无期地孤守冷宫,还不如趁此机会,远走高飞,或许生命会有一个转机,会有一个寄托和归宿。于是,她从被选的五女中挺身而出,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国。呼韩邪看到眼前如此貌美的女子又如此主动应诏,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昭君。
看得出来,昭君是一个主动操纵自己命运的女子,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显露出昭君与众不同的个性来。
在辞别宴会上,昭君一出面,满朝的文武百官顿时为之倾倒。只见昭君婷婷玉立,光采照人,确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美”,堪称后宫—绝。元帝见此,便大惊失色。天哪,竟然不知后宫有如此美貌的嫔妃!他多么想留住昭君啊,然而,一言即出,已难以收回了。
《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此有记载:“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王昭君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夜里,元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思来想去,最终迁怒于画师毛延寿。次日,他便命人将毛延寿杀了。
王安石于《明妃曲》一诗写道:“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其实,这就是元帝的缘分。说到底,是他无缘消受这位后来被称为中国四大美女的昭君。既然无缘,那就由她跟随呼韩邪上路吧!
为了纪念昭君出塞和亲,元帝将此年改元“竟宁”,封昭君为“永安公主”。
元帝赏给昭君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在车队人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告别长安,向茫茫漠北走去。一路上,昭君的心情是茫然而复杂的。一方面,她为自己能走出皇宫而庆幸;另一方面,她又无法预测未来又是怎样的一种命运。不管怎样,她往后欲见亲人的愿望变得越来越渺茫了!行于大漠途中,昭君怀想自身的命运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苦,于是在马背上弹出了一首《出塞曲》:
北风卷,关山月残,
梦醒五更灯火寒。
琵琶叹,痛到心坎,
不忍回想是长安。
金雕栏,如花美眷,
谁曾相思年年盼,
盼倾城只恨太晚,
试问谁情何以堪,
思念的眼泪望断南飞雁。
风雪几程,匆匆又过万重山,
天给的注定,爱为家园担,
纵然今生一去再也不归还。
曲调的幽怨和感伤,听着使随者肝肠寸断。天边飞过的大雁,听着听着,便也纷纷坠落于地。这一切,如前定的。昭君貌美,然而孤傲,得罪画师,埋没了天姿国色。不甘心,这就注定了去关山重重之外、为国献身的命运使然。
历时一年多,昭君于次年初夏到达漠北。出雁门关时,昭君受到匈奴人的盛大欢迎。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的青草。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
入帐后,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开始有了保障。自此,呼韩邪单于对昭君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
试想,当初昭君如果留在汉宫,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一个被元帝玩弄的普通小嫔妃而已。
事实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之路开始了。在漠北,她成为匈奴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美貌和她的来自大汉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享有极为尊贵的地位。
于是,昭君的凄凉之心在草原的高地逐渐退却、淡化,而被受宠的美满之感成汹湧之势,訇訇然溢满心间。
当时的匈奴,只是把王宫设在了漠北,可这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活动延伸到了敦煌、阿尔泰山和天山脚下。
塞外有苍穹、草原,如此广袤的大地,正适合昭君的性格。昭君骑马驰骋时,她的思绪随着骏马的奔驰在草原上飘然飞动。昭君一身匈奴人的行头打扮,皮衣革履,头戴孔翎羽帽,身着貂狐裘,乘骑在马背,带着随从或巡视于部落,或围猎于丛林。……昭君披着红斗篷骑马奔驰在漠北草原时,阴霾的天空顿时变得晴空万里,寒彻的大地倏然间变得温暖如春。
昭君的容颜,照亮了漠北草原大地,使山川朝霞彤红万丈;昭君的琵琶琴弦,拨动了草原人的心声;昭君以自己的倾国倾城之貌,温润了匈奴人的心怀,于是,她创造了六十年的西胡太平人生。
……昭君已经拥有最饱满的爱情和最温暖的人生了。
看来,人生之路,需要靠自己去蹚。记得诗人周涛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不设计你自己,谁来设计你!”昭君的选择,非但解脱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父母兄弟之命运。
昭君出塞以后,元帝依照她的意思,将其父母兄弟一并接到长安,赐宅遗田,都妥善安置了。
昭君主动出塞和亲,促成了汉匈和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边塞的烽烟熄灭了半个世纪。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至塞次年,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一年,老迈的呼韩邪离世而去,此时的昭君仅有二十四岁。
大阏氏(即呼韩邪的大老婆)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之礼俗,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昭君更是宠爱有加,夫妻生活过得十分甜蜜,昭君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昭君生活了十一年后,随即也去世了。这时,昭君三十五岁,正是绚烂之盛年,不必再有婚姻之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往来,着实起了不少沟通与协调作用。
昭君之兄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相见。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即元帝的皇后。太皇太后有个侄子叫王莽,之后篡了西汉政权,于是,边陲烽烟再起。
眼看着自己创造的和平日子毁于一旦,昭君在幽怨绝望中郁郁死去。一代美人,就这样在漠北度过了她的一生。昭君死后,葬于漠北大青山下的大黑河畔。墓地至今尚在。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叫“青冢”。
《筠廓偶笔》却载:“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历来提到“青冢”的诗句颇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感叹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忘掉的。那就是被称作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晋朝时,为避晋太祖司马昭之讳,将昭君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近2000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
古往今来,反映昭君的诗词歌赋不下千首,写过昭君的名擘也有数百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那天,我去拜谒昭君墓,有团团白云盘旋于高空,隐隐绰绰,云头似乎有昭君在频频招手。
昭君墓是一座土封的高大墓冢,有台阶可登顶亭。墓地周围镶嵌着数10块碑刻,碑文皆为昭君颂词。亭前立一高大石碑,碑文为董必武先生所题:“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文章结尾时,我只辑取李白的《王昭君》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做此文的点睛之笔: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