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岳的头像

武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5
分享

大院与小区

 

武岳

过了2019年的最后一天,上个世纪的最后一批90后也已经成年了。他们以及之后的00后、10后以及更往后推的时代里,他们大都是在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生活设施齐全的封闭小区里长大的。

这些一个个小区高楼林立,设施齐备,错落有致,物资丰富,另外还不可或缺的配备有物业管理人员外与政府、社会各方面打交道、沟通联系各种事宜,内为居住在里面的业主提供各种生活上的服务与便利并因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目前这一代的年轻人以及以后的年轻人大多或许不知道我们以及我们父辈、祖辈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大院”。

这里所说的“大院”,并不是解放前所说的拥有很多进院落的“大户人家”,像王公贵族、才子佳人等上层人物居住的“名门府邸”,而是特指解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之间的各种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房屋多、进深大的院落。

这种院落的建筑物往往包括两种组成部分,一种是学校教室、办公室、图书馆、会议室或者医院门诊室、急诊大楼、住院部等组成的办公用房,它们往往建在院落的前部;院落的后部基本上是居住着教师或者医生等单位工作人员的家属楼或者平房。

当时院落后部的家属楼或者平房条件条件并不是有多好,各家各户因为房间狭小,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只是在院落的一角建用砖石和水泥建成的公共洗水池和厕所供大家使用,材质非常简陋,使用高峰期还得排队,却也成了大家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信息集散地”。在做饭洗菜的时候,谁家买了什么菜,谁家中午、晚上吃什么,基本上都是“公开的秘密”。那时候,大家洗菜时都会互相“检查”,谁家要是买了什么类似鸡蛋、猪肉之类的“贵重物品”,立刻就会成为“大新闻”传遍整个院落。

院落不大,一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若是听说谁家做了一些什么可口的饭菜,就会不请自来,主家也会非常欢迎,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后来,我读了一些书籍,知道类似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筒子楼”,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建筑物。

这样的院落里没有路灯,没有燃气管道、网线等现代才会出现、普及的一些生活设施,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各家各户临路边点亮的电灯就成了“夜行人”心中“最亮的那颗星”。

住在院落里的各家各户,工作时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下班后是比邻而居、相互照应的邻居,除了出去走亲戚、会朋友,基本上都会工作、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如同一杯陈酿的美酒,历久弥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无可阻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改建、拆迁、搬离、分别成了久邻而居的“大院人”的主旋律,人们从“大院人”逐渐变成了“小区人”,原来非常熟悉的邻居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多年以后在某个地方偶遇时,也许时光改变了容颜,模糊了记忆,一提起年少时一起的青葱时光,不由得感慨时光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和坚强。

在一处处原有的大院逐渐被拆迁、推平、改建的同时,一座座高楼组成的小区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你、我、他乃至我们的视野里,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触手可及处。

这些小区与原来的大院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小区生活设施齐全。一处处小区里,水、电气、网、供暖等生活必备设施基本上都具备,人们只需要按月份足额及时缴纳相关使用费用即可。

其次,配备物业服务人员。小区里各种公共费用的缴纳、各种公共设施的维护都需要人力资源的服务,这就产生了物业服务人员,他们直接为小区里的业主提供各种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因此领取工资报酬。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小区里基本上不存在统一的供小区业主工作的办公建筑,这和原来的“大院”迥然不同。

时至今日,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原有的“大院”已经所剩无几,一个个现代化的“小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我们的视野里,我们的身边。不管是大院还是小区,我们每天行走在其中,居住在其中,与家人、朋友一起安居乐业、其乐融融,都承载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粗茶淡饭和冷暖热凉,都是我们快乐、幸福、美好的家园,不是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