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随父母不知搬过多少次家,每次搬家心中都是既难舍旧居,又对新家充满希望,可谓是五味杂陈。
第一次搬家我刚记事,那年我三岁,有点隐隐约约的记忆,是父母亲带着我从乡下老家来到城里父亲工作的单位。出发的时候只带了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家人的换洗衣服,我自己因为年龄太小,只背着一个快到脚后跟的花布包,这是妈妈给我用碎布条拼接成的。到了父亲的单位,来到分配给父亲的单身宿舍,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好几把椅子之外,只有一个煤油炉和一个手电筒,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后来父母回忆那段日子,依然很难过,那时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贫穷。
第二次搬家是父亲单位宿舍地块要腾退出来建办公大楼,我们收拾了一车家具物品,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旧居,满怀希望向着租住的新居出发,开始了新的生活。
到了新家,拾掇好家务后,父母亲就开始忙着和新邻居认识、打交道了,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我也很快和这里的年龄相仿的伙伴们打成了一片。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逐渐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现。
从上学到家里这段路程,给了少年的我无尽的新鲜感,宽敞的马路,车辆越来越多,红绿灯也越修越多,车辆、行人都会按照红绿灯的变幻来确定自己的行或停。
第三次搬家是搬进了新购买的三居室新房。
因为新居与租住的房子相距不远,我们家搬家的时候照例是请了几个亲戚帮忙,忙得满头大汗,焦头烂额,拉了好几平板车的东西,整整用了五天时间,才算告一段落。其实家里没啥东西,主要就是一堆煤球和一些书籍,这些东西既占空间有比较重,有些费劲,其他的倒没有什么。
可以说,每次搬家,费力最多的就是一箱箱的旧书。父亲和我都爱看书,遇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都会毫不犹豫的挤出余钱来购买阅读,加上自己多年积累的课本,这样就占据了家里很大一块空间。目前为此没少唠叨。每遇到她为这事唠叨,父亲和我就闭嘴不说,任由她发完牢骚,以后还是该买书就买书,母亲对此也无可奈何。
刚搬进新居还没有多少家具家电,没多久父母亲凑了一笔钱购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大件家电,给我买了一张书桌,添置了一把长时间坐着不累人的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又买了一块玻璃镜框装裱的画作放置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客厅的顶部安装了一个吊灯,整个布置下来,一个原来“家徒四壁”的新房就“装”得满满的,亲人朋友们来家里一看,纷纷称赞新房装修得不错。
第四次搬家发生在三居室居住了十年以后的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一个新建的小区购买一套房子,不论是市内住房面积还是小区内的绿化、安保等方面比之前居住十年之久的旧居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这次搬家不用再搬运煤球了,减轻了很大的劳动量,但是依然要搬运很多箱书籍。书籍成箱成箱的被我用电动车发扬“蚂蚁搬家”式精神不辞劳苦的运到了新的电梯房,比之前好在到了楼下可以通过坐电梯的方式上楼,不用再汗流浃背地一步一个楼梯的爬楼了。每次想到这里,我打心里都感谢辛勤劳作的父母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
时至今日,我所在的小区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升级改造,每次回家走进小区,都会有新变化、新发现、新亮点。小区里道路越来越宽阔平坦,每年春季到来的时候,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就会竞相开放,夏季里绿树成荫,秋天桂花飘香,菊花怒放,冬天松柏“挺且直”,真的是一个宜居的“港湾”。
几十年里,我们家就这样搬过了许多次。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治理的不断变革与进步,我们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国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也顺应大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搬得新居条件也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全民致富奔小康”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一个普通家庭里的现实,也是发生在千千万万个和我们一样的家庭里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