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岳的头像

武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4
分享

风雨沧桑老城墙

风雨沧桑老城墙

武岳

埇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在今天的环城北路北门口西侧与西昌中路交汇处,有一段宿城百姓熟知的古城墙,直至今日其城壕依然清晰可见,显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据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宿州志》记载:宿之故城,莫详创始,原为筑之以土。迨国朝洪武十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垒石为城。周围六里30步,共长1115丈,每丈两垛,共有垛2230个。连垛高三丈三尺,厚二丈五尺。辟四门,东门曰“望淮”。西门曰“连汴”,南门曰“阜财”,北门曰“拱辰”。每门上建戍楼以严更鼓;外筑月墙以加堤防;内构屋俾,守门者居之,以查非常。城上每里八铺,总四十九铺。城下周围有濠,总八里一百八十步。宿州治所在城西西北隅……宿州古城,因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今仅保留一小段为州北古城墙,其余地段均已拆掉并在原址上建造了学校、机关单位、居民区等建筑物。

老城墙自建成以来,至今已经风历雨600多年。在这时光的长河里,它就像怒木金刚,又像是一位穿越时光的老人,目睹了帝王将相铁马冰河的英姿,见证了文人墨客的吟咏唱和,也留下了布衣百姓奔波劳碌的身影。它既经历过车水马龙的繁华,也有过人去楼空的哀伤。从古至今,不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士兵,在时光的长河里已化为泥土;只有这面城墙,经过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整修加固,今天依然昂首挺立,并将继续挺立下去。

随着岁月的流逝,墙面上的青砖颜色越来越黯淡无光,直至变成了黧黑色;原先光滑的表面上也长满了青绿色的草苔,丝丝缕缕·,从离地面数米高的墙头垂下来,配上黧黑色的墙砖,在傍晚甚至午后的树荫下让人感到几分恐惧和悲凉。老城墙高大宽敞,布满了垛口和瞭望口,从城垣上的累累伤痕可以想象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反复争夺。站在城墙上向四处望去,视野辽阔,心胸开阔,不禁让人想起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写的《登幽州台歌》中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抚今追昔,令人唏嘘不已。

在北墙顶部现在埇桥区政府大院北侧,建有一座名为“扶疏亭”的复古建筑。这座扶疏亭坐北朝南,是一座仿唐代建筑。据记载,这座扶疏亭的来历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宋苏轼为徐州知州时,曾画墨竹本,赠与宿州知州,并附有画竹诗:“寄卧虚积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苏轼去世,宿州知州将画与诗镌于石,明月扶疏,取“竹影扶疏”之意。元末毁于兵火。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宿州知州曾显重新筑亭,且将墨竹段残碑嵌置亭壁。明清两代屡加修葺。亭内歌颂苏轼的碑刻甚多,为皖北名胜之一。

在城墙底部,开挖了一条与城墙走向一样的壕沟,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环城河、护城河——墙高为山,沟深为水,有山有水,山水相依,这种布局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构造之一被保留下来延续至今。每天看到老城墙和环城河,都会想到诸如深沟高壁、高城深池、金城汤池等与之有关的成语,更容易想起诸如众志成城这样的成语,不禁为古人遣词造句的能力深深折服。

如今,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我不再觉得这残断的墙可怜、孤独·、寂寞与老迈,曾经高大威武的它们如今也没有萎靡、颓败,而是经过了修葺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城墙那股护城时的强悍不再气势逼人,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厚重的力量和能量承载那满墙的荒草杂木,让它们攀附着尽情地生长,释放着无限的生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