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志的头像

谢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0
分享

高凉鼓韵

谢志

瀛洲公园的规模不大,但布局还算雅致。弯弯的小径将公园划分为几个小广场和绿化小区,漫步其中,还是让人觉得太过小巧玲珑。于是,设计者在一个圆形的绿化单元里,矗起了一座题曰“高凉鼓韵”城雕。雕塑高16米,青铜铸造,总重约5吨;顶上平台,置大鼓一面,鼓面直径4米,大鼓两侧,壮士击鼓,造型栩栩如生,富于动感与力度,给人以激昂振奋、催人向上的感觉。

“高凉鼓韵”是一个以铜鼓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人文景观在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或节日喜庆活动。在祭神时,铜鼓是神圣的法器,有专门的鼓手和鼓点;在节日里,铜鼓是打击乐器,愉悦的鼓乐能激起人们喜庆的情绪;当然征战时,铜鼓又是号令三军的武器。南北朝时,铜鼓更是古越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高凉俚人聚居的中心地带,越族首领冼夫人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统治权力,所以她拥有的铜鼓数量最多。

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最早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南越族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近年,全省各地出土和馆藏的古代铜鼓有180多面,仅高州一带就出土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是全省出土铜鼓较多的县(市),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走近城雕,仰望着那面黛色的青铜大鼓,凝视着鼓手那矫健刚劲的身姿,我仿佛听见隆隆的鼓声,穿越漫漫时空,从1500多年前的南越古战场传来,眼前闪过冼夫人平叛的战争场景。她擂鼓挥师,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大获全胜,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汉越融和。在冼夫人多次的平叛战役中,那震天撼地的铜鼓声,更是让叛军闻风丧胆。

唐代以后的古战场,已不再使用铜鼓,估计是太过笨重,难于搬运。现代战争使用的则是号角,它催人奋进冲锋陷阵的功能与铜鼓是一样的,但轻便多了。如今,那些散尽硝烟的铜鼓,披一身历史的灰尘,夹带着千古谜团,从古战场的遗址走来,走向和平,走向民间,走入了博物馆,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品,成了历史学家思索不完的课题。

有一天,我特意靠近那座城雕,才发现它的雕工有些粗糙,但粗糙中也有精致,也许这就是雕塑艺术吧。铜鼓下面四壁镶嵌着题为“凤翥高凉”、“马骋南疆”、“汉俚一家”、“百粤归心”的浮雕。这些浮雕,暗红流光,画面飘逸,场景浩荡,史料丰富,重点展现了冼夫人文化的精髓: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冼夫人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忠心报国,好心为民的高尚风范,至今为高凉后人传扬和敬仰,并神化成了“冼夫人民俗”。承载和见证这道独特人文景观的冼庙,仅我市城乡就有300多座,终年香火缭绕,生生不息,信者众多,这是最久远、最具诗意的一种高凉民俗,它对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城雕基座,八面浮雕,玲珑精致,图案逼真,展现了高凉的山川秀美、喜庆丰收等场景,其中题为“果乡仕女”的浮雕尤为精美,它与城雕组合在一起,蕴含着一种既现代又古朴的意境。但见五女面若芙蓉,青丝掩颊,身着短衫长裙,盈盈细腰,纤纤玉手,她们捧着盛满香蕉荔枝的果盆,莲花寸步,行走在云间雾里。美女们要将高凉的特产,献给天上的神仙?还是贡给皇宫的妃子?凡夫不得而知,只知道她们在这里已站立了将近20年!

铜鼓已经远离我们,只有在博物馆那些高雅的场所,我们才能寻到它的踪影,但铜鼓文化,却鼓韵悠长,它依然流连在我们中间,它那隽永古朴的鼓点和旋律,依然回响至今,荡漾在欢乐喜庆的节日中,激扬在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流淌在古老乡村的“年例”里……我想,这不正是萦绕在我们身边的“高凉鼓韵”吗?

城雕上的击鼓壮士,不知今夕何年,永远是一个姿势,永远是那么苍劲。听高凉鼓韵,厮杀声早已远去,传来的是欢声笑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