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志的头像

谢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18
分享

今夜月明人尽望

 

谢志

那年在农场过中秋,记得月饼很少,乡情却很浓。

中秋节,是队里一年中最热闹最丰盛的日子,饭堂为乡亲们做了大镬全猪、米粉炸鱼、肉菜包子等许多好吃的东西。热头还老高,就开饭了,都是为了晚上“摆台”拜月亮。

那群整天光着屁股的“流鼻虫”早就知道,晚上大人们要敬月亮姑,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可以放开肚皮任吃。他们等呀等,那皎洁的月亮,终于羞答答、慢悠悠地爬上了橡胶林嫩绿的梢头,将深邃的天空照耀得澄澈透明,为山乡铺上了一层银色的亮光,那意境,恰似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吟咏的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让人无限感叹,农场的月夜,是那么恬静、优雅和美丽。此时,从知青居住的那幢房子,传来了悠扬的笛声——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忽然,有人叫了一声:“摆台啰……”跟着,各家各户便将吃饭的桌子,陆陆续续搬到了房前空地,摆在月亮看得见的地方。“摆台”不知道是从哪年开始的,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有人说是队里来了知青之后才“摆台”的,后来就成了队里的新习俗。

闲着没事,我转悠在队中间那条高低不平的“主干道”上,放眼两边一幢高过一幢的房屋,只见空地上摆满了方台、圆台和凳子,台面上更是丰富多彩,放着月饼、镬煎籺、香蕉、柚子、芋头等食品。近百户人家,就有近百张台,一层层,一排排,明月当空,金风送爽,饼香四溢,尉为壮观。尽管今夜大树位,尽管今夜无眠,尽管这道风景简单、朴素、短暂,但它依然充满着温馨与浪漫。

从水库搬迁来的老阿婆,在门前摆了一张大方台,我看见她忙前忙后在摆月饼、削水果、斟茶水,整整齐齐,有条不紊,跟“拜神”的架势没什么区别。这时,左邻右里的孩子们也过来凑热闹,唱着跳着,围着方台转来转去,大胆的就伸手到台上去拿东西吃,阿婆见了就打手,笑眯眯地说:“虾女,狗弟,听话,等拜过月亮姑正得食……”

我见她老人家忙得差不多了,就明知故问:“阿婆,拜月亮姑呀?”她说:“哎,年年都这样,祈个吉利平安。”只见她虔诚地向着冉冉升起的月亮轻声念叨:“月光光,照地堂,照进媳妇大屋房,明年生个烂哭王……”老阿婆许愿的歌谣,后边还有几句,可惜我忘记了。

回到自家台前坐落,对着月亮,我也学着老阿婆的样子念了几句:月亮姑姑呀,你夜夜寂寞碧海天,为胶工照路,我无以为报,今晚人间有那么多好吃的供品,你就尽情地享受吧。算是“祭月”完毕,我们开始品饼饮茶。这些早几天就准备好的美食,今晚才“亮相”,小女阿杏算是大开食欲了,她吃了一小块月饼,转了一圈回来,说还要,我干脆给她一个,真不敢相信,也吃了。几十年了,忆起在农场过中秋,她妈说,那时候的孩子,一年到头没见过零食,一个月饼,有几何?就当零食了。

拜完月亮姑,大家围坐在桌子前,赏明月,品月饼,话家常,一家人团团圆圆,共聚天伦,乐也融融。这时,阿婶阿姨们拿着许多食品来回串台,实际就是互相交换好吃的东西,一时间,你来我往,互相祝福,邻里之间,增进了友好,平日里那些磕磕碰碰的心结,都在这不经意间给冲淡了,那份浓浓的乡情,至今让人难忘。

中秋节又到了,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建的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好思念从橡胶林升起的月亮,发个微信,问候父老乡亲,开始“摆台”了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