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
据导游介绍,黄山一年有270多天下雨,也就是说,黄山一年可能还有95天是晴天。游黄山,指望碰上好天气,真要凭运气。
丁酉初春,乍暖还寒,我们披一身绵绵春雨来到了黄山,当晚入住山下汤口镇一家宾馆。次日早上准备登山了,下了一夜的雨还在下,大家忙着抢购雨衣雨鞋拐杖等登山用品。乘景区巴士去到缆车站,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有同伴调侃说:“来黄山,碰着落雨是正常。”
载着我们于云雾飘雨中冉冉升起的缆车,一会儿就到了海拔1800多米的玉屏景区。步出车仓,放眼崇山峻岭,谁会料到,眼前竟是春阳高照,一朵朵雪白的云团,如海浪流泻在茫茫的松林之中,我怀疑自己入到了梦幻仙境。我见过“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缠绵,可“山下落雨山上晴”的奇观,却是首回见识,仅此一景,就不枉此行了。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又传说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而成了皇帝的山,后来信奉道教的唐玄宗,又将此山改为“黄山”。
黄山到处是悬崖绝壁,如泰山一样雄伟,像华山一样险峻,风光旖旎,美甲中华,历代文人为黄山留下的诗词歌赋,车载斗量,数不胜数。那高矗的千仞奇峰,有的似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都被李白收入了他的名句,传诵最为广泛。诗曰: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来到玉屏景区,只见人如潮涌,已无立锥之地,皆因黄山的许多奇景都集合于此,有迎客松、送客松、文殊台、玉屏峰、玉屏卧佛等。黄山奇景,代表着江淮山河的壮美,其闻名于世之奇景当属五绝:怪石、古松、云海、温泉和冬雪,而眼前可赏的只有前头三样,应该也算览到精华了,其中我又独爱黄山的松,因为它气质高贵,傲立群山,给人以美,从无索取。每当山风吹过,万山松涛,如波浪起伏,蔚为壮观;那千千万万有名无名的黄山松,默默无闻,茂绿于悬崖绝壁,摇曳在嶙峋怪石的缝隙之中,婀娜坚韧,神态傲然,造型奇特,虽历尽风霜,依然四季常青,亭亭玉立,就像一盆盆仪态万千的天然盆景,陈列在崇山峻岭之上,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不知是哪一季哪一个方向哪一缕风,将黄山松的种子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让它庄严地登临崚峻峭壁之上,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从空气雨雪中吸取养分,在悬崖峭壁深壑幽谷中繁衍种族,延续后代。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所以生长的速度异常缓慢。在景区,我们看到那些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它的树龄已是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了,它的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在风雨雷霆中却依然生机勃发永葆青春。如此有特点的松树,只有黄山才有,那是黄山独特的空气、水分、土壤、海拔诸因素造就的,可以说,黄山的松,只属于黄山,天下无双,是黄山得天独厚的光荣与骄傲,是中国山水之绝妙。
天都峰探询云海的探海松、文殊院破壁飞翔的卧龙松、北海清凉台的送子麒麟松等等,都是黄山松的精品,而玉屏峰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的迎客松,则是千万棵黄山松中的瑰宝,更是黄山的标志,它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让人魂牵梦绕。于芸芸游客,它的功能,又是“到此一游”的骄傲背景,所以,在这虬枝苍劲,举世闻名的迎客松前面,重重叠叠争先抢位的留影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他们千里之行,跋涉至此,就为在这里留个影,如果不是数码时代,不知要折杀多少菲林啊!有一首诗曰,如此景观,只恐天上才有:
松翁挺立玉屏峰,颔首相邀似重逢;
笑迎东西南北客,黄山深处觅仙踪。
在玉屏景区,有一酷肖韶关丹霞山阳元石的天然石柱,名号称“玉笋石”。巨石浑圆,颜色苍黛,雄姿勃发,直指苍穹,虽然外观没有阳元石那样栩栩如真,但它的挺拔、高峻以及刚阳之美,一点都不比阳元石逊色,它是黄山奇景中的奇景,是江淮大地世代繁荣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玉笋石旁边照相的红男绿女,欢声笑语,惊喜异常,更加有人觉得这是神物,对着玉笋石双手合十不停地拜。有一首吟咏此石的诗曰:
玉屏楼前绿草幽,荫凉盖下涌人流;
千年玉笋摩天立,万代传宗岁月稠。
茫茫群峰,看不尽奇松怪石、浮云雾海;悠悠曲径,铺满翠林绿草、烂漫春花。在林间石径上跋涉穿行,脚下的台阶曲折陡峭,触手可及的古松,仪态万千,遍布山峦,茂绿旺盛;那一袭袭,一束束,或粗如臂膀,或细如丝线的须根,穿过唐风宋雨,缠绕在黄山崖壁深壑之中,伴着半山寺飘忽的晨钟暮鼓,在历史的长河里演绎着一场场风花雪月,铭心故事……
在风光如画的莲花峰亭台,我看见许多游客围观一乘停在那里的轿子,骄子上面坐着一位银发飘飘的老妇人,旁边有个老头扶着轿子,时不时指指点点,与她耳语。轿夫告诉大家:“他们是老俩口,从承德那边过来的,老伴瘫了,今天老头子陪她出来转转,满足她游黄山的心愿。”听完轿夫的话,大家相对无言,肃然起敬,默默祝福这老俩口旅途愉快,健康长寿。在这里,轿夫抬一公里收费多少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独特的环境,感受到了独特的爱情。在这里,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只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的永恒守护,他们用一生的甜蜜和苦难,酿制出忠贞不渝的爱,就像黄山的云彩,洁白无暇,又像黄山的苍松,翠绿长青。
百步云梯景区,风景如画,拥有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险要的石阶,许多影视片的外景拍摄地都选择在这里。电影《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扮演),抬担架爬石梯救伤员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一路攀爬,一路血泪,那首低回在山间的《绒花》,哀愁得令人心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她/啊绒花/啊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
这幕催人泪下画面,因为印象太过深刻,几十年了还记得这部戏。
游山玩水,常见那些出名的景观,都会沾些神仙的气息,以显示神奇。在黄山,百步云梯因为太著名了,所以神仙也来到了这里。传说很久以前,山下有个黄善人,为方便村民入山砍柴,愿意出钱雇人在此开凿山道,只因太过险要,无人肯帮忙,黄善人没法,只好自己做了。一日,有个年轻美貌的游山女子,自称迷了路,来求黄善人送她出山,可万万想不到那女子却变着法儿整蛊他,一会儿扭伤了脚,一会儿刺破了皮,硬要黄善人背着她下山。第二天,黄善人简直没费气力,一连凿出几十个石级,当他直起腰来一看,风轻云淡,满天彩虹,一条不太宽敞的石级路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这时,铁拐李笑嬉嬉地迎着他走来,黄善人这才明白,昨天那个整蛊他的美女,原来就是铁拐李化身的。黄善人连忙说:“仙长容我刻上你的名号留个纪念,可好?”铁拐李说;“不必,不必,仙不图名,人难脱俗。”说完,驾一道祥云而去。
传说归传说,其实百步云梯是人工凿成,如一道天梯挂在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之上,下临无底深渊,可见云雾缭绕,十分险要,远远望去,见那直插云霄的模样就脚软。明代诗人唐世靖作诗一首《百步云梯》,说猿猴、飞鸟到此,都不知如何是好,可见其险要异常。诗曰: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百步云梯上人头攒动,有上去的,也有下来的。云梯左侧有粗绳做的扶手,供下山的人扶用,右则是石壁,碰到山泉湿润时,把手背贴在上面冰凉几秒,又继续攀登,因为后面的人又跟上来了,在这险境,如果身体有触碰,是相当危险的。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百步云梯,这是黄山之行最考验脚力最华美的一个乐章。
穿过一路林荫进入北海景区,在散花坞遥望左侧,见有一孤立石峰,于松海石林中跃然而出,凭空耸立,远看形状如同笔尖朝上的毛笔,而最上部的峰顶生长着一株奇巧的古松,盘旋曲折,绿荫成团,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这就是黄山标志性景观“梦笔生花”,清人项黻曾留诗赞叹:
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
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梦笔生花”的传说无论哪个说法都与李白有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在梦中见一处深山松海,有一支巨笔挺立,直插云霄,笔端有一朵盛开的鲜花。之后,李白来到黄山北海,看见一柱高矗的笔峰大为称奇:梦中之笔花原来在此!还有一个说法是,李白游北海,与狮子林禅院长老相遇,二人开怀纵谈,李白为表谢意,留诗一首,书毕借着三分酒意,将笔一抛后飘然离去,此笔就地
化为奇峰,笔尖化树,成就了“梦笔生花”的千古奇景。
现在,走马观花的游客哪里知道,“梦笔生花”上面的黄山松是人工移植上去的。此松又名“扰龙松”,旧志列为九大名松之首,由于自然衰老,这棵600岁高龄的黄山松于1982年枯死。黄山园林部门曾塑制松树模型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但几年后仿制树龟裂残缺,甚是尴尬。为了让“梦笔生花”不留遗憾,景区通过科研攻关,成功地将一株自然生长了五十年的黄山松,移植上梦笔生花的顶尖之上。
爬了一天的山路,有高低浮沉,有山谷沟壑,感觉就像一条人生的路,从来没有平坦过,等到爬上始信峰渡仙桥,七旬身躯已没剩多少力气了。那株饮尽风霜的接引松倚在桥畔,舒展着碧绿的臂弯,仿佛在向我招手:过来吧,风景这边独好。始信峰,位于北海之东,是黄山三十六小峰中最美丽最飘渺最有故事的山峰。明代著名文人黄习远,从云谷寺漫游到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便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
登上始信峰,始信此峰奇绝,三面临空,千丈悬崖,顿有近天而立,飘飘渺渺的感觉。眼前翠松林立,突兀于百丈巨石,凛然于断崖绝壁,迎风摇曳;山雾浮云,漫流于群巅之上,黄山就像沐浴中的少女含羞带涩、若隐若现,所有的美景都在烟云的缭绕之中,就连自己站立的位置也被云雾怀抱着,恍在天上宫阙。古人于此留诗曰:
黄山绝妙神奇境,萦绕经年梦幻真。
始信峰巅横宇外,渡仙桥下乱云湮。
双连松臂风姿秀,独饮琴台浊酒醇。
人世灵应无此景,九霄日月可为邻。
在黄山上,有一道特别耀眼的风景叫“绿马褂”,他们游走在千山万壑,拔涉于山间石径,不经意间又会从你的肩膀擦过,他们就是辛勤劳作的挑夫,是早晚不见太阳的抬轿人,那些走不动和想过轿子瘾的游客就去找他们,还有许多挑夫是专门为山上宾馆、酒店、商铺挑东西的,所以山上的东西很贵,食一个早餐要130多元。
时近黄昏,从光明顶上来的那条山路可能是斜顺一点,我们看见特别多的挑夫挑着重担,艰难地往上攀登。他们挑的东西都是生活用品,如米面肉菜、油盐酱醋、灌满液化气的瓶子、一扎扎的矿泉水等等,肩上还搭着防雨的伞,脖子上挂着擦汗的毛巾,手上拿着木棒。那木棒用途可大了,攀登时,放在另一个肩头翘起借力,以平衡身体,有时又当拐杖借力。在莲花峰山道转角处,有个姓李的挑夫跟我说,大概行30多步就得换一次肩。我见他喘着粗气,用木棒支起扁担稍息,满身豆大的汗珠,用毛巾一抹,双手一拧,汗如雨下,他后背上的血印、褶皱和老茧全都糅在一起,过路游人见了无不起敬,有人给他递水,也有人给他送面包……
在白鹅山荘前,我看见一位绿马褂编号为121号的挑夫坐在台阶上休息,看样子近五十岁了,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我一边喝水一边与他闲聊。从他口中得知,他们挑担是“按斤取酬”,每斤工钱是一元钱左右,挑一天有二百多元的收入,这是重活,不能天天出勤,是挑一天,休息两天,下雪了,淡季的时候,也不上山。他很健谈,又说,这条路走了二十多年,早上从山脚物资中转站出发,入胜亭、白鹅岭,登上光明顶,又下坡,来到这里卸货,行了大约十六里的山路,以前有记者跟着我采访,说这条路有3万多级台阶。听到这里,我有点瞠目,这跟登珠峰没区别了,只是珠峰冷一点罢了。我说,这么辛苦的工作,等你们这些老挑夫都退出江湖了,以后还会有人来干吗?他说,如果收入能再高些,一天有三百多块,肯定会有人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的。
老挑夫的一番话,让我无限感叹,想起下乡在农场时的情景。有一次上山砍绿肥,砍了大约一百多斤,捆绑好准备挑下山,谁知肩膀刚用力,就听到后背“啪”的一声响,腰被扭了,连行路都要弓着背,食了田七煲鸡,休息了一个星期才好。因为有过相似的经历,深知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所以,每遇到过往的挑夫,我总是满怀敬意地为他们让道,目送他们负重前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之中。
黄山归来,翻看着在黄山拍摄的挑夫图片,那是一幅幅震撼灵魂的影像啊!正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头顶星光,脚踩霜雪,行走在悬崖峭壁,跋涉于春夏秋冬,挑出了磅礴璀璨的黄山日出,挑出了迎客古松的青翠挺拔,挑出了谪仙居士的梦笔生花,挑出了烂漫春花的紫红艳丽,为万千游客送去欢乐与陶醉。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游黄山,曾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意思是,黄山集天下之奇景,看了黄山,其他的山都不必再去看了。其实,黄山回来之后,我还去各地看了一些山,因为祖国山河,处处锦绣,何止黄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