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海峰的头像

曹海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9/17
分享

错峰

    堵车,是现代都市的绝症。每天开车上班,短短五公里的路,却要走上半个小时。

由堵而生的“路怒”花样百出。无论是行诸手脚的争抢和别车,还是挂在嘴边的低吼和对骂,抑或是憋在心里的咬牙切齿,都让我们在被堵的同时,又沦为“堵”的一部分。堵得久了,怒的来处与怒的去处渐渐变得眉目不清。横七竖八的车流,像一根鱼刺卡住我们的要害处。每个人都成了无可奈何的弱者。

何以制怒?这个秋天,我竟无意间找到一条简便易行的捷径:把上班时间提前一小时。

如今,每天早上,我都是六点多出发,十分钟便可抵达单位。一路上街道宽敞,车流稀疏,晨光普照,气爽风清。尤其给人欢喜的是,一天能白白赚得20分钟!有了这20分钟,可以读好几页的书呢。

    读书是平生一大嗜好,但我从来不买“畅销书”。总觉得阅读纯属私事,一本书之于读者的价值,断不能用畅销与否作衡量标准。小时候,村人饮水,皆取自村头的一口老井,储存在一口水缸里。井水入缸后,一般不会立即饮用,先沿着缸的四壁打一层明矾,等上一段,杂质沉淀到缸底,水才真正纯净起来。每次买书时,我都会想起那块明矾。想读到一本好书,必须多一份耐心,学会在“畅销”的浪潮中“错峰”而行。

其实,“畅销”的浪潮多半都是人造的,多半都带有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装腔作势。就如同,历史进入“加强版长舌妇”年代,“报纸已死”的声音也成一股铺天的浪潮。大潮之下,新闻记者似已沦为尴尬职业。自媒体像蝗虫一样呼啸而来,人们宁愿在情绪和观点的泡沫里娱乐至死,却对事实和真相的本来失去起码的敬畏。渐渐的,现实生活扭曲成一部狗血的娱乐剧,在手机屏幕不停“反转”,真假难分。情绪的泡沫越堆越厚,真相惨遭活埋。以“报道事实”为天职的新闻记者,最终和事实一起被推进灰色地带。“情绪贩子”套上“记者”的外衣,将惊世骇俗的口水呕吐在偷来的事实断片上,当成独家新闻四处叫卖。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他们还不忘回过身,朝着致力于“报道事实”的新闻记者轻蔑地一笑。

这“轻蔑”的潮水,几乎可以淹没一个记者的从业初心和职业尊严。然而,拔开潮水中厚厚的泡沫,却能一眼看穿它的虚张声势。因为,布热津斯基发明的“奶嘴”终究是有毒的。没有哪个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可以离开对真相和真理的不懈探寻。摆在空中楼阁里的情绪和观点,只有功利,没有价值观。有些人口中的“大势”,其实只是“大流”。勇敢地逆流而上,“错峰”前行,心无旁鹜,坚定履行“报道事实”这一天职,“记者”两个字就永远值得尊敬。

    今早这20分钟,读的是晚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文中有这么一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雪夜,划一叶小舟,独自品读天云山水、湖影堤痕,这是何等奇绝的意境,又透着多么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看雪和办报,都不要随大流,还是“错峰”的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