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之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则是把“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化了。可见,“和”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和”的故事是说不尽的。在众多“和”的故事中,不能不提到“和亲”。“昭君出塞”换来了西汉与匈奴之间几十年的安宁和睦的生活;“文成公主进藏”则近一步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些的“和”都被传为千古美谈。当然,我们也不能漏掉“和谈”,不过,有些“和谈”是不尽人意的,如,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表面上双方“和”了,实质上宋朝每年都要向辽大量进贡,进一步加大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更让人义愤填膺的是清朝末年,大量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虽然换来了列强的暂时不动武,然而,中华民族的灾难则进一步加深、加重了。这些“和”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只会落个千古骂名。同样都是“和”,两相对比,“和”的意义相差甚远。看来,是到了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和”的时候了。
在我们的面前,就站着个彭老总。提到他,不少人立刻想到的是“不和”。他对上敢上“万言书”,这个对错自有公论,我们不必去说他了。我们来说说他对下严厉有加。一次,他到一个炮兵阵地上视察,看到工事修得极不合理,驻守团长却解释说在忙别的什么事。于是,彭总再也忍不住了,他大声喊道:“敌人一炮就能把你们的阵地掀翻,你们还在忙别的什么事,真是乱弹琴。”“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大家听听,彭总话语的火药味是不是够浓的了,太不给人面子了。是的,是有这么一层意思。可是,彭总话里话外所透露的对工作认真负责、作风雷厉风行,你看到了吗?如果大家都讲面子,有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去和稀泥,这能把工作做好吗?君不见由于和稀泥所酿出的恶性事件还少吗?太多的教训我们为什么不吸取呢?现在,能像彭总一样,看到不合理现象就大声疾呼,就去整治,已经不多喽!
细想一下,彭总的品格实在是可贵。然而,能理解他的人又有几个呢?谁不想做个和事佬,明哲保身呀!君不见,许许多多的检查,很多时候,明明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却发表与之相反的言论,大多是:“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盛行的是互相水抬船高。表面上和和美美,实质上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认为有些事情还是不捅破的好,这样更有利于“安定团结”。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是一件美事?“和”带来的实惠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在尽情地享用。谁愿意学彭总呀,那样一针见血,一点情面都不给人留,如果你到了关键的时候,人家也回过头来给你一刀子,到时你怎么办?还是“和”的好,你不惹我,我不碰你,大家都相安无事,多好。是的,对于个人是好了,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遭殃喽!
君不见,一些单位的领导,为了达到个人的某些欲望,提出了个不合理的建议在会上研究,其结果几乎是无一例外的是顺利通过。如果这些领导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科学的,顺利通过理当如此。关键是他们提的有些建议是人情高于理性,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却也能顺利通过,岂不是咄咄怪事?如,某市委书记因算命先生讲“命里缺桥”,遂指示新建公路改道跨湖架桥;某贫困县耗巨资搬运一块被奉为神石的大石头,寓意“石(时)来运转”;著名湖泊骆马湖因谐音“落马湖”,被认为不吉利,便改名“马上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奇怪的是,这些有悖常伦的事儿,却都能在会上名正言顺地通过,你说,这正常吗?细想其实也不怪,因为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言词再激烈些,不但不会被采纳,还会被人给抓住把柄:此人喜发火,搞得同志之间不和谐,不能重用。岂止是不能重用,为此而丢了乌纱帽的也未可知。于是,人们都学乖了,见风使舵的多了,说真话的少了。这样的“和”真害人不浅。有多少人为了这样的“和”沉默呀,真是数也数不清。中国古时候就有个号称霹雳火的秦明,上了梁山后,居然也沉默了。为什么?怕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呗。不错,“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一团和气也能其利断金;但一团和气却也能误国害民,你信不信?
此“和”与彼“和”有着诸多的不同,我们必须学会仔细分辨。“和亲”和出了几十年的国泰民安,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和谈”和谈的好,也能使双方互利共赢。如,《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就是一个例证。召开会议,大家要么众口一词喊“好”,要么低头沉默不语;调查研究,要么大加赞扬,要么一团和气和稀泥。这些的“和”则叫人大大不能理解。原因是谁也不是圣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看到错的你不说,任其发展,只会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更大的损失。你不说,自认为没得罪人,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在你的包容下将会有更大的恶性事件出现,并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社会的安定,到那时你还有什么和谐可言?我们再来说说彭总,有谁能想到,他一个堂堂的国防部长,到后来吃饭的时候,居然主动向一个团长认错。他说,“我不该说把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够了,彭总的光明磊落之心昭然若揭。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