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有三种风貌。一是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浦西外滩附近鳞次栉比的各色洋房和浦东陆家嘴高耸入云的座座高楼都是这样的代表。二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南汇的新场,闵行的七宝,还有青浦的朱家角,都是这样的味道。而第三种就是广阔的农田和稀稀拉拉的农户点缀在田野上,上海的郊区奉贤、南汇、崇明依然还有不少地方还是这样的风景。这种风貌往往朴实无华,看不出什么特点,常常被人忽略。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跟农村很有缘。第一份工作就在上海的乡下,奉贤下面的一个小乡镇头桥,又到了农村,见到的就是上海的第三种风貌。食宿都是公司管的,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四点半就下班。要是工作不忙,不需要加班工作的话,会有大把的时间。而我又喜欢早期,往往五点半左右,就起来看看书。看个半个小时,离上班还很早。正好可以出去跑跑步。从公司宿舍楼出去,没多远就是一条乡间小路。几米宽的路面,没有车来车往,很是安静。跑上一小会儿,就看到了一片宽阔的天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
这里是一片稻田,稻子在浅浅的水中静静地生长着。长到盛夏时节,稻子的秸秆顶端已有略微的黄色,显示着一点成熟之气,在风中微微起伏。稻子是绿色的,路旁的油菜和芝麻也是绿色的。油菜脱去了黄色的花瓣,只剩下老叶和荚壳,浑身浅绿。芝麻还没有挂上白嫩嫩的小花,枝叶茁壮,浓绿浓绿的。田野中有个小池塘,也铺着些许浮萍,有淡淡的绿色。
太阳从东边的天空照过来,给早晨的绿野铺上了金光,空气中散发着清香的味道,让人神清气爽。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倒映在那一方小池塘和几条小沟中。燕子麻雀从身边轻轻掠过,喳喳喳叫上几声,飞上天空。一位大哥骑着车子,朝农田里走去,身着一身白衣。于是,绿野中点缀上了一点白色,十分鲜亮。
蓝天白云下,放眼望去,不远处的农田边是一座座一层高的屋舍,被绿树的枝叶遮挡着,像朴实的老农不愿意张扬自我。脚下田埂上的泥土是柔软的,有了水的滋润似乎比家乡的更加柔软。这柔软的泥土滋养着庄稼,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无声无息。
傍晚的时候,吃过饭,我也喜欢到这边的田野走一走。夜幕降临,夜空中一颗颗星星亮起来。夜空下,农舍的灯光从门窗透过来,安静祥和。在乡间小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路过村口的两个鱼塘。鱼塘里泛起浅浅的波纹,星光和灯光在波纹上荡漾着,白白的光晃来晃去。池塘边青蛙“咯咯咯”地叫着,叫得很欢。它们的世界很自由,所以天天那么快乐,无拘无束地欢叫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这欢快的蛙声,想必又是一个丰收年了。
丰收年对于爷爷奶奶那一辈的老农来说,意味着一年的温饱,一年的衣食无忧。看到饱满的粮食,脸上会露出喜悦的神情。今天的我们早已不为粮食发愁,丰收不丰收,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老农的生活悠游自在。在头桥的街上,时常看到老农摆着地摊,地摊上摆放着田里长出来的蔬菜蔬果。他们坐在那里,不慌不忙,不会喊价,不会拉客,卖掉就卖,卖不掉拉倒。更多的时候,不是在卖菜,而是在跟一旁的摊主闲聊。聊着聊着,有人来买了,拐过头去,意思一下么,给点钱就卖了。
在奉贤这里的乡下呆了一两年的时间,还是听不懂他们的方言,跟市里的口音差异很大。这里的人们也不大会离开,到上海市里,会煞有介事地说“去上海”。仿佛他们不是上海的,上海跟他们奉贤是两位地方,上海这座大城市的繁华与他们关系不大。也许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从上海这座城市还没有成形直到今天一直是这样,都忘了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属于有名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其实,上海压力这么大,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倒更是我们向往的。
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