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儿的时候起,家家户户都有了一辆“洋车子”。所谓“洋车子”就是大杠自行车,赶集上街,走亲戚看朋友,都少不了它。特别是到过年的时候,经常看到一家几口,骑着一辆洋车子走亲戚。小孩坐在大杠上,抓住前面的车把,男人推着自行车,左脚踩着脚蹬子(踏板)一蹬,车子动起了,接着右腿一甩,跨上去,坐在了车座子,后面女人赶紧跟上,手抓住后座,身子轻轻一跳,就坐在后座上。就这样,大杠自行车承载着一家人的分量,却走得轻轻松松。这样的一辆辆大杠自行车在乡间大大小小的路上走着。见到熟人,男人会从车子上跳下来,打声招呼,说两句话,再蹬上车子,继续赶路。在那个年代,这倒是一道常见的风景。
老大爹是做木匠活的,村里的几个长辈也是做木匠活的。他们经常一起结伴儿去其他村里干干活,也是骑着车子去的。木匠工具比较多,有锯子、斧头、刨子、凿子和锤子。锯子太大,没法装到包里面,就别在大杠自行车的车把上。老大爹和其他几个长辈都爱抽烟,经常是烟不离手。去干活的时候,嘴里叼着烟,蹬上了车子。车子跑起来,几溜儿烟在身后飘着。一路上,说着聊着,高兴起来的时候,再哼几句戏里的小曲儿,随着车轮呼噜噜的声音,在乡间小路上一阵阵响着。这是属于他们那一带人的快乐。
车子放在家里没人用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就推出来,试着骑起来,练那么几下。大杠自行车可不好骑,车座子差不多高出了我们的个头,爬上去可费事儿了。上不了高高的车座子,那就双手牢牢抓住车把,左脚蹬上车蹬子后,右脚从大扛底下塞进去,蹬右踏板,就这样骑起来。这种骑车子的方式叫“掏腿”,挺费劲儿的,还是坐在车座子上骑车就比较舒服,但我们比不了大人,很难上得去。那就另想一个法子,左脚蹬着车蹬子,右脚踩着地跑起来,跑上一段路,等车速上来,车子稳下来,右腿一甩,奋力一跳,跨坐在车座上。腿短的小孩上了车子,还是左边扭一下,右边扭下来,让脚够得着车蹬子。
村里的小伙伴很快都学会了骑车子,有空就蹬着车子,追着狗,赶着鸡,在小路上,在树行子里,兜来兜去,晃悠着,真够得意的。我也想跟着学起来,却怎么都学不会,不是腿甩不上去,就是腿才甩上去,就摔在了地上。嘭嘭嘭,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无论“掏腿”,还是甩腿,总是上不去。我干脆把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扔在那儿,坐在地上生闷气。
小学毕业后,要到三十多里远的滑集上初中,每个星期都得骑车子去上学。不学会骑车子,实在说不过去了。我只好继续学了,又摔了好几次。学了好些天,累了,手抓着车把,坐在车子的后座上歇一歇。歇着歇着,我的脚碰了一下车腿子,弹簧响了一下,车腿收起来,车轮着地,动了起来。我不自觉地双脚轮流着地,蹬了起来,这样倒稳稳的,不会摔了。来回几圈下来,我又试着蹬几下地,等车子跑起来,脚放到车蹬子上去蹬,车子就这样骑起来了,稳稳当当的。这样骑几步远,我的身子从后座上直起来,再坐到前座上去。就这样,我学会骑大杠自行车。后来,掌握好了平衡,骑得稳当了,我又学会甩腿上车子。
当年,跟我一起去滑集上学的村里有春峰,挨着的大闻庄有听听、闻雷,崔庄也有几个。每到周日下午,准备好了,就喊上了一声,“走,上学去。”说完,几个人一起,就蹬上自行车,去上学了。一开始,家里看我骑大杠自行车费劲,就专门给我买了轻便的铝制矮自行车。矮自行车轮子比较小,几十里路,得一个钟头左右。骑到滑集,腿肚子都酸了。后来,我还是换了大杠自行车来骑。到老集的那段路还铺上了柏油,变成了柏油马路。在光油油的柏油路上骑大杠自行车,可真是一种享受。蹬一下,可以跑好远。蹬个三五下,脚停下来,让车轮子自己转着。车子在柏油路上稳稳地走着,似乎不会倒的。于是,干脆手从车把上撒开,脚蹬着走,车子不扭也不会拐,还是稳稳地走着。遇到要拐弯的地方,身子朝某个方向微微倾斜一下,车把就扭动了过去。这个就叫撒把骑车,接近于杂技的骑车技巧,没想到自己也学会了。有一次,顺着风,撒把骑着车子,没想到一口气从老集骑到了李湖那边的马庄,感觉挺自豪的。
骑着车子,在大路上走着,走个三五里路的样子,经常碰到个修车铺。那个年代的修车铺还挺多的,大路边经常会碰到。要是感觉车子骑起来费劲儿了,那一定是轮胎没气了。这时候,就得到修车铺去打打气。走到修车铺,轻声问一句,“大叔,打气多少钱?”人家看我们是学生,一般会说,“算了,不要了。”我们挺过意不去,就说,“那怎么好。”修车师傅就只好答应说,“那行,给个一毛钱吧。”于是,就递个一毛钱给他,拿个气筒,给车子打打气。这种修车铺,现在很难见到了。
车子骑到学校,会放到专门的车棚里面,有一个阿姨专门看着,一个星期交五毛钱。交了钱后,阿姨给我们两个木牌,木牌上写着号码。两个木牌是一个木块劈开的,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放好车子锁好后,一个木牌拴在车子上,另一个木牌和钥匙拴在裤鼻子上。滑集中学有三千多人,一辆辆自行车就这样紧紧地挨着一起,黑压压的一大片,很是壮观。在老集土陂这样的大集上也遇到过这样的车棚子。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了。
在老家骑车上学放学,还会有路过特别的风景。到了秋天,路上总会有晒豆秸的,晒玉米的,晒芝麻的。灰黄色的豆秸铺在大路上,晒得嘎嘣儿脆。我们骑着车子走上去,豆荚噼里啪啦炸开,黄澄澄的豆子就蹦了出来。经过车轮这么一次次碾压,一颗颗豆子就脱壳而出了。于是乎,我们的自行车车轮就成了碾豆子的碾子。老农民真的挺会想办法省事儿的。不过豆子光溜溜的,容易滚动,在上面骑车子,不容易稳当。有一次,我就摔了下来,还好下面有豆秸垫着,摔上去并不疼,但豆秸扎得疼啊。
从滑集中学校门往西走,有一条大致南北向的斜路。斜路两侧有一大片桃花林。到了春暖的时候,桃花就开了,红的,粉的,一串串,一簇簇,点缀在绿叶间。这时候,骑着车子慢慢走着,吹着小风儿,也挺是一种享受。蜜蜂嗡嗡地叫着,蝴蝶飞着,一会儿飞到这个枝头,一会儿飞到那个枝头。蜜蜂蝴蝶有时候也会围着我们飞起来,仿佛我们身上也长着花儿似的。桃花林的一侧又是绿油油的麦田。绿叶红花和麦田,一定是一幅不错的风景画。在这幅风景画中,骑着大杠自行车的我们这几个中学生,也应该很美的一部分。
后来,大杠自行车很少有人骑了。我们也换上了电瓶车。一次,跟老爸一起去赶土陂,在街北头,偶然看到了,一个人把一辆大杠自行车朝那里一放就走了,另一个人追上去问道,“车子咋不锁?”哪个人不屑地说,“谁还要这破车子。”一旁的老爸就拿这个话题考了我,煞有介事地问,“刚才那句话啥意思?”我想了好一会儿,还是不明白,只好说,“不知道。”老爸带着骄傲的口气说,“这你都不懂,现在大家生活好了,车子不值钱了,人家都不愿意偷了,所以叫破车子。”这个时候,曾经家家都有的大杠自行车就成了没人要的破车子了,没有人来看车子了,连锁上去都不愿意了。
前些年,老大爹在的话,那辆大杠自行车还在,放在堂屋门西侧的屋檐下。老大爹走了之后,那辆大杠自行车也跟着悄悄不见了,不知道去了哪里。现在,只好在记忆中去寻找大杠自行车了。大杠自行车承载的记忆还真的挺美好的。
2024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