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建南的头像

王建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0/30
分享

电脑梦

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曾经是我一个延续多年的梦想。

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电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市中心的一家电脑专卖店。路过时被门前印有各种电脑的大幅彩色海报所吸引,透过玻璃门看到店里熙熙攘攘有不少人在围观,觉得稀罕,不由也推门进去。电脑不多,只有六七台,似乎都是从日本和美国进口的,放在几个一米多高的展台上。价格贵得吓人,印象中都在二、三万元人民币以上。虽然喜欢但不敢奢想,因为就我当时的工资而言,即使不吃不喝,也要大几年的收入才能买上一台。

之前的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大学里打过计算机方面的“补丁”,并且“照葫芦画瓢”地编过两个小程序,集体乘车去市里的一个计算机中心轮流上过一次机。那次,最深的感触不是上机,而是神秘,踏着软胶垫,走进计算机房,看到里面静悄悄摆着十来台从没见过的“高科技”,紧张得像进入军事禁区。过后没多久,由于不懂英语,不懂计算原理,没再摸过电脑,对计算机那点可怜见的所知,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懵懵懂懂只剩下“电脑是计算速度很快的高科技产品”这点认识,实际上仍是个一窍不通的七尺“桐偶人”。所以,像绝大多数“刘姥姥”那样,围着计算机展台转了一圈又一圈,只敢伸头看,不敢到近前,更不敢上手,生怕摸不好、碰坏了赔不起。

后来,电脑价格一路走低到万元以下,可自己是工薪阶层,收入不高,也不紧迫需要,算计来算计去,还是舍不得买。一晃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与电脑衔接的新产品、新科技、新应用越来越多,焦心地预感到电脑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肯定越来越重要。不会电脑,将来恐怕难逃被时代、社会,乃至单位淘汰的命运,况且已经四十多岁了,再不抓紧学就来不及了。咬咬牙,拼凑5000元人民币,抱回一台组装的台式电脑。有空就黏在上面,有时为了学会一个程序、软件,竟然不知不觉一直摸索到天亮。

学会操作后,对电脑的兴致越来越高,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趴在电脑上。这时,尤其是出差在火车上,住进宾馆里,看到别人时不时打开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竟会像两岁幼童盯着邻家孩子手中的棒棒糖一样,艳羡不已。

时光快如梭,转眼到了2010年8月,整整用了十年的电脑突然不行了,很想就此换台笔记本电脑。近一个月的再三犹豫,还是选择放弃了,因为,对已经被“一刀切”进内退行列的我来说,五六千块,相当于家里几个月的生活费,还是太贵了。从性价比角度而言,我需要的是电脑最基本的功能,并且退休后极少外出,主要在家里用,打字、上网包括安装、使用一些实用软件,能用就行,不需要价格和过多功能的炫耀。如此这般心理一调整,还是花一千八百元组装了一台别人调侃说“那还是电脑”的电脑。 

2011年10月,我被聘到一个高速公路项目部打工。在办公室和其他人合用一台电脑,虽然双方都自觉互谦互让,但日常工作你急我也急时难免会发生使用冲突。后来,有人私下跟我说项目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私人电脑拿来办公,每月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我琢磨着也想借补助这个理由买一部笔记本,项目领导劝我不要买,怕我来的晚,补不了多少。可是,这次不买,已是满头华发的我,也许以后不会再买了,我真不想留下遗憾,立刻下了不管补多少也要买的决心。

买电脑那天早上,没有人能领略到我既激动又伤感的复杂心境。在福建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上,走进几天前就琢磨着趁“开业大吉”捡便宜的一家新开的电脑小店,左挑右选了一台价格最低层的“联想”。虽然档次不高,配置很普通,但我终于拥有了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2014年初,用了两年多的笔记本电脑断断续续开始罢工,直到彻底瘫痪。这时,我已经转到第三个项目部打工,在福建莆田风景优美的湄洲湾,项目部领导知道后,建议我再买一台。也是,现在办公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当天中午,我专程坐车到市里,花费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又买了一台配置稍好些的“华硕”。也许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吧,这台电脑竟然用到现在,打这篇文章。只是有时有点发卡,跟上了年纪的我一样,反应有点慢。

为了防止意外,2019年8月份,我又更上层楼地配了一台备用电脑。可以说,是断断续续的打工之路,也是孜孜不倦的写作之路,圆了我一台接一台的笔记本电脑“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