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建南的头像

王建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4
分享

一尊还酹江月

城隍庙小商品市场闲逛,迎面碰到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惊喜之余,相邀到一家茶馆泡茶叙旧。问他退休以后都干些什么,他说,一天三件事:采买,接送孙子上学,写东西。还有,就是在家呆的实在无聊,出来遛遛。问他都写些什么东西,他说,回忆、随笔、诗歌、短篇小说……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有。问他在报刊上发表过吗?他说每年都发表几篇,但不大,都是些豆腐块。

朋友小我近两岁,我是马头,他是羊尾,曾在一起共事七八年,关系一直不错。他是技术院校毕业的,退休前是单位“骨灰级”的技术高管,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性格倔强,宁折不弯。有时,说一不二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主管领导拿他没办法,只得摇摇头服从他,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因为,照他说的办,从未出过大错。作为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理科男”,他又喜欢文学,国内外的名家名著,几乎看了个遍,按他的话说,工作累了,资料看倦了,看文学书是休息,是调整,更是享受。由于他的专业功底扎实,思路畅,文笔好,成了单位跨“文”“理”的“笔杆子”。

闲聊间,他忽然叹了口气,说起一件既可气又可笑的事情。前段时间,他们单位准备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号召所有员工包括退休的老同志给予支持。他赶了几天,改了又改,创作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品,因为旗帜鲜明、针砭时弊到位被筹备组一致夸好地采用。谁知,演出结束没几天却引来一连串的烦恼,他说:“现在想想,真后悔抻这个头。”

晚会那天,他有事在外地,没看。回来后也并未多在意,听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说,作品不错,演出成功,大家挺欢迎。可是,几天后碰到一位平时关系不错的熟人,几句话就把他的心给搅乱了。

那天,熟人的话没说上几句,就问他:“这次公司奖励你不少钱吧?”

他一时懵得没反应过来,反问道:“奖励我什么?”

“这次晚会啊,不是有你一个小品吗?”

“哦,1000元钱,还有一把伞,其它没什么。”

“还是你好,动动笔就1000块,我们折腾了两个多月才600块。”熟人笑着说。

“动动笔?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不费点脑子就想拿出手且一举成功,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也许别人天生聪明,能办到,我可没那么聪明。”

“听说公司还要安排你们和晚会编导出去采风旅游。”熟人又问朋友。

“哪有的事儿,真是乱传,反正我没听说。”

熟人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说:“哥们,老弟说一句不该说的话,你都退休几年了,老谢也调走一段时间了,你干嘛还要用小品暗讽他?”

朋友一下惊呆了。这时,他才领悟熟人拦他说话的真正目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凭空创作的作品,会被人“对号入座”,并且,还是本单位原来的一位领导。他知道这位熟人跟那个领导的关系一直不错,他觉得有必要把事情说清楚,否则,一旦传开被大家当真,光舆论这把火,都会把他烧熟烤焦。

“怎么可能?我是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为蓝本创作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扯不上。”他赶忙解释,随即又问熟人,“是他这样认为,还是你猜测的?”

“不是他,也不是我,是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说的。我没当真,就怕有人听到后当真,我是好心问你,也是好心提醒你。”

再看熟人的目光,他发现里面少了几分友善,多了几分怪异的质疑,而质疑的潜台词分明是:不要自以为是,嘲讽别人,弄不好会吃不了兜着走。他立刻感到脸颊火辣辣的,像是被狠狠地甩了一记耳光,对那篇作品,他充满了想要收回撕碎的沮丧。

“那一刻,我真的很后悔写这种事,拿出它。”朋友懊恼地说,“回到家,打开电脑,我把那个曾经得意的作品彻底删除。我发誓,今后,再也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蠢事。”

看着眉头紧皱,一脸沮丧的朋友,我笑了笑,安慰他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必要生那个闲气寻烦恼。一篇文章,一句话,有人捕风捉影地说三道四,有人别有用心地播弄是非,有人生拉硬扯地对号入座,那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你能左右得了的。别人莫须有地自寻烦恼,你却紧跟着效仿,真不值当。谣言是风,终将止于事实,我以为,不管不描,一笑置之,不理它,忘记它,宽心最好。”

不能“狗咬吕洞宾”,朋友的那位熟人也许是好意提醒,但我还是想就事论事说两句。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我相信,朋友的小品即使有嘲讽,嘲讽的一定是某种丑陋、肮脏、卑劣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针对生活、工作圈的某个特定人,否则,很可能上不了单位晚会的台面。如果有人“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主动跑来“对号入座”,不说等同也近似于“投案自首”。仅此一点,我要放开双手为朋友鼓与呼,他的小品是成功的,针砭到了时弊,并且取得了“一针见血”的卓著成效。

对任何一件作品的评价,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结论有异甚至完全不同,难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见仁者说仁,见智者言智,作者既不能因为看到几个大拇指而飘飘然,也没必要因为几句轻视甚至贬低的话就戚戚然。好与不好,客观存在,人心检验。

有些人,秉性属“锉刀”,天生一副“蛾眉善妒”的小肚肠。看不得别人取得成绩,受不了别人被“众星拱月”,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背后说三道四做手脚,最大的本事就是看到别人的锋芒,“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噌、噌、噌”,恶狠狠地锉上三下再说话。一旦把别人锉伤,立刻会“幸灾乐祸”地再补上一把盐,然后,躲到阴暗处洋洋自得,冷笑不已。所以,君子不能上当。

作者的心胸要开阔,要有承受能量。虽然辛辛苦苦“集腋成裘”造就文章,奉献于世,也要有心理准备,接受世人“苦辣酸甜,各有所好”口味的检验。说好说坏,言是言非,是观者的权利和自由,作者静心审视,仅做参考即可。其实,有些时候,别人如何评价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有人愿意看,看了能引起别人心里的共鸣,那才是一件作品成功的标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