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建南的头像

王建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7/07
分享

有“智”不在年高 年高未必有“智”

手机,自从前几天又摔过一次之后,似乎对我的不爱惜极度不满,充电变得特别慢,难以忍受的慢。有时急得我真想拿起来狠狠摔一下,看能不能把充电逆向摔回到之前。这不,一个晚上充了七八个小时,加上原来剩余的20%电量才勉强过70%。上午用了一个多小时,电量又唰唰地跌回到20%,逼得我刚进书店,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充电。随后才办理其他事——坐在侧前的高台上写文章、上网看新闻。  

中午时分,一位年纪不大的女人领着一个小小的男孩,拿着一本书坐在我放手机的桌子前。男孩跳蚤般好动,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无背的双人座上翻来翻去,还喜欢说话,并且是一扣住扳机就轻易不松手的那种,语速很快,一会一声,跟妈妈你来我往的几乎没有停歇。虽然就在我的背后,但是说些什么,我没太注意,也没刻意去听(我有个习惯,只要精神一集中,别人在一边说话听得到,却充耳不闻。但是,苍蝇类的絮絮叨叨的女人除外,会闹心)。  

过了一会儿,眼睛余光里,感到男孩好像在跟我说话,我偏过头去,没听清男孩说了什么,也许是他还太小,说话时尖啸的奶声奶气掩盖了口齿咬字的发音。男孩妈妈可能看出我的茫然,立刻插嘴说:“他说paopao。” 尽管我弄不明白什么意思,他是在说自己叫“paopao”或是哪里出现个我看不到的“paopao”,还是礼貌地向女人和男孩附和了一声,“哦——paopao。”立刻转回头继续干我自己的事情。   

电脑里的事情忙完了一个阶段,我感到有些累,掉转头闲看那对母子之间的互动。男孩注意到我在看他,似乎来了劲,指着女人手里的书,一句接一句地跟我说话。他的手像拿着一根指挥棒,随着说话声上下左右摆动,可我还是找不到曲调和音阶,也听不出一个完整句。我转向女人求助,听她一句句“翻译”转达后,才算明白。  

我插话逗问男孩“几岁了”,他伸出两根嫩嫩胖胖的小手指,回答了一声。妈妈立刻笑着“翻译”,“他说他两岁半了,实际上快三岁了。”小男孩抬起头,瞪着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专注看妈妈说完话,又转头对着我,嘴唇蠕动了一下却没出声。我猜想,也许男孩想证实妈妈纠正他的话是对的,却又不想伤自尊,所以才没有说出来。  

忽然,男孩指着我的手机,对我清晰地说了声“抱抱”。我不禁一愣,以为他想玩手机,就问了一句,“你会看吗?”女人嫣然一笑,对我说:“他说你手机里的声音是泡泡的响声。”

“哦?!”这下,我才恍然大悟,他刚才三番五次说“paopao”的意思。  手机里的声音,已经好几年了。有时三两分钟响一次,提示接收到新的讯息,因此,每天少说要响个几十、上百次,却一直没注意也说不好是什么声音。这下总算清楚了。再一细听,男孩说得真不错,确实是泡泡声,而且是深水池塘里,好几个泡泡抱团冒出时的那种响声。   

“你真聪明,比爷爷聪明,爷爷真还一直没弄清,这下才知道这是泡泡的声音。”我由衷地夸赞道。有些惭愧地想,“一个三岁孩子都能听懂的声音,我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却一直没听懂。”也就是说,是一个三岁的孩子无意中解开了我几年的茫然。  

看着又开始在座位上折腾来折腾去的小男孩,我忽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相声,有位演员把有“志”不在年高的俏皮话,谐音为有“痣”不在年高。而我,因为这个小男孩联想到另一个谐音——有“知”不在年高。进而,又联想起一个多月前看到的一件事(说出来可能有些不雅,但无伤大雅),进一步感触为有“智”不在年高。  

那天从书店出来去卫生间,刚开始小解,就听到进门方向传来一声小女孩的稚嫩惊呼,“哇,男厕所原来是这样的啊?”接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迟迟疑疑地走过来。穿着一套淡花浅粉裙装,额前整整齐齐梳着刘海,头上一左一右用淡花绸带紮着两条刚刚搭肩的小辫子。看着她,我的第一感觉是活生生的缩小版的赵氏“冯程程”。   

她径直就近走到一个稍低一些的小孩子专用的小便池前,好奇地探头朝里面看了看,立刻回身对跟来的一个年轻男子说:“爸爸,我还是去女厕所上吧?”

“那不行,女厕所爸爸不能进。”

“可是,这里我好害羞啊。”

“没关系,你还小。”说着,父亲把女孩抱进卫生隔间。

可是,女孩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呼唤:“爸爸,我好害羞啊……”  

不知为什么,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女孩那句“我好害羞啊”反复在我脑海里回荡,并且感到心头有些痛。孩子年龄小,内急时让她自己去解决不放心,把孩子带进异性卫生间似乎也并无大不妥。可是,这样的做法在孩子已经懂得隐私、有羞耻感后,难免会给他(她)造成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就像这个小女孩。一句“我好害羞啊”,正是小女孩感到自己的隐私、尊严被伤害后,处于弱者位置的她对父亲提出了抗议和要求,可是,却被父亲毫不在意地忽略了。  

无意指责女孩的父亲,他也是情急无奈之举。只是可怜了那个小女孩,懂得羞耻之后,还要体验逆而行之,无疑是在一张白纸上,划下了不应有的一道痕迹。希望这种不愉快会很快消失,对她的心理没有大的损害,同时,她的呼唤告诉我们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有“智”不在年高。有时,孩子未必没我们成年人聪明。其实,很多事情他们都懂,只是理论、道理、原理上懵懵懂懂说不清而已;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没有注意、重视、深思;只是孩子们“远远”看着我们,没有告诉我们而已。  有“智”不在年高,年高未必有“智”,大人们,请不要忽视孩子,更不要小看孩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