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长青的头像

马长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7
分享

读书给我力量

    我出生在高邮湖畔,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我童年的梦想。少年时代的我是一个读书迷,十分喜爱读书。如今我作为一名乡镇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读书的机会就更多了。我国著名学者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他们的精神支柱。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我更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翻阅龙平平著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上下部,初步了解到此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讲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酝酿成立时那个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分两类: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是主体;二是虚构的人物,重要的有十几个,虽然是虚构的,但都有原型,有的是好几个真实人物的集纳。

真实的历史人物分两条线:一条以《新青年》“三驾马车”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从相识、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李大钊与陈独秀是从分到合,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是从合到分;另一条以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赵世炎、周恩来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我想通过这些人物,艺术地再现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描绘出的一段充满理想、燃烧激情的壮丽画面。

  《觉醒年代》中有许多英雄,比如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蔡和森,当然也包括李大钊,他们个个都是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精英,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拯救中国,不惜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他们理应成为今天青年的偶像。

    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对于读书另有高论。他声称,一册好书,能够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那样优雅地读书的,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如饥似渴,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锐利。而金圣叹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了。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他是一个探险家,是一个猎奇者,那种神秘的氛围和意味,那种不为外人知道的秘密,或许只有这位伟大的批评注述家才能享受的了。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读书更是全然没有风雅境界和心境了,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家里大大的房子,宽阔的书架,上面像垒积木一样垒满了精装的经典书籍,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显示学问的。其实,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书是用来读的,现在做了装潢用品,岂不是书籍的悲哀?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林语堂1895——1967),福建省龙西(漳州)县人,谱名“和乐”。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福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黄山谷,即黄庭坚,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在皖东,有一个令我十分敬仰的老者,他叫夏锡生。我是他老人家的常客,他的写作室、卧室主要家当就是书。他一生喜爱读书,也写了不少文章,目前已经出了三十余部文集。他经常谈读书的感想,向我传经送宝。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知道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等等,等等,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通过读书和看书,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知识,我还通过创作和运用,创作了自我欣赏的小说、散文、诗歌,还学会了写论文,尤其是每年发布相关信息和新闻报道200余篇(条)。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中华诗词》《安徽人大通讯》、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等多家媒体网站。新闻稿件还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大奖。

2015年,我的散文《我的老家高邮》在《中国散文网》发布,同时喜获全国一等奖,2016年3月还光荣的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颁奖大会。

  总而言之,读书给我力量。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将自我加压,刻苦学习,看好书、读好书,精心创作新时代文艺作品,为我们天长文化和旅游工作以及赞美大天长鼓与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