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煤矿作家,《攀枝花文学》签约作家王玉军的长篇小说《井巷壁画》近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并被四川省作家协会列为2020年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听到这些消息,对我们川煤和攀枝花的文友来说无疑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刚拿到书,我便被这本书淡雅的封面所吸引。封面的正面是矿工雕塑的高大伟岸身躯显得尤为突出,仿佛给我带来了一种夸父子孙追求光芒力量的感觉,再配上淡黄色的背影和竖排工整的书名,正如封面下面作者所说的话一般: “矿上有一处很特别的壁画,建在井下巷道里,壁画上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色彩鲜艳的风景画,有赫然醒目的诗歌”
翻开书本,没有过多华美的图片,好像一位学者,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满腹经纶。其中一篇章都精炼含有那人寻味的小故事,令我对它爱不释手。
说起王玉军,我们认识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那年认识王玉军,他刚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学校毕业分到攀枝花矿务局太平煤矿机电科当了一名技术员。1989年。太平矿文学爱好者创办了一本手刻油印的文学刊物《星海》。作为《星海》的编委,玉军和我也参与其中,《星海》是该矿职工自办的文学刊物。矿工写,写矿工,抒煤海之情,长煤矿之志,如点点繁星,在漆黑的矿洞里闪烁着煤的光泽,在平凡的矿区辐射着煤的温度,温暖着矿区的黑哥们。在玉军看来,无论是最初的《星海》,到成长为后来的《攀煤文艺》,再到现在的《川煤文艺》,一路走来它们承载了煤矿作者的文学梦想,以及众多读者对文学刊物的喜爱。他本人无论是到矿供应科当副科长还是到办公室当主任,就是后来到了矿基层单位当书记、科长,玉军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写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每次他和我谈起文学,总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很是投入。在谈到文学创作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趣事。早在十年前他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煤矿干部》。而现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井巷壁画》已经是玉军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了。
看完了,最终看完了《井巷壁画》, 感悟颇多。留在脑海里的,慢慢的勾起我对煤矿生活工作的记忆, 一种似曾相识的情节,浓缩了的人生精华,不管世事变化沧桑,如何跌宕。支配人的是精神,是不屈的意志。
看完了,获得了什么?在这矿山人的世界里,一个个平凡普通的矿工,历经艰辛,享受感情亲情友情,领悟生活的基本要素,站稳自我,让思想去飞,肆意奔放。也有自卑,落泊的日子,走过,转成记忆,转成财富,锻炼出不羁的灵魂。
最欣赏主人公伍南的刻画,真实,顽强,这样的意志定会鼓舞很多人,脚踏实地的向前。对文学一生执着,终不舍弃。最终走向的是什么?尽管不得而知,但经历之多,人生历练之重,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刚开始翻这本书,不料却看迷了眼,几欲落泪,勾起太多往事。同是矿山文人,至少以前在那样一段时间里我一向把自我当做矿山文人来看待,以至于此刻在自我的工作生活里,也仍然以这样一个标准要求自我。不管干什么事情,只要你身上有了职责的识,便会无所畏惧,放诸各行各业皆是。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梦,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杯具。
上级领导到十里沟煤矿下井检查工作,看到壁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十里沟的壁画在春江煤业公司出了名,经常有兄弟单位的派人来参观学习取经,有领导和外来人员的时候,黄毛儿自然就成了壁画的讲解员。壁画有了意想不到的效应后,黄毛儿就想把画里的人和事写出来,为此他常对着壁画发.....于是就有了他的小说《井巷壁画》的创作和王玉军的长篇小说《井巷壁画》。《井巷壁画》虚实相生、明暗相衬,内外相合,壁画与小说人物故事就自然融为一体了。《井巷壁画》,既是王玉军的艺术创作,亦是煤矿人的艺术创造。这是一幅煤矿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是以十里沟煤矿井下的壁画为切入点铺陈开来的。
十里沟位于大西南的川滇交界处,55年前是个十分荒芜的地方,一条湍急的金沙江几乎让它几乎与世隔绝,高山峻岭沟壑纵横、野兽毒蛇出没。仅有的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大山之中,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60年代中期,十里沟因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特别是世界上的稀有的煤种主焦煤被发现开采而成为一座国有煤矿,由此又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小煤矿,沉寂的荒山野岭十里沟才日渐热闹起来,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
几十年来从十里沟挖走的煤炭少说也得有几千万吨,但好像没人去关心这些,人们似乎只想把煤炭变成钱去消费,而消费本身也是一种排泄。即使有人挖煤成了暴发户,人们也不怎么关心,因为物质的东西对人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有人说,一个人身上有一百块钱跟另一个人有一一万块钱只要不去消费都是一- 样的。不管是煤炭还是钱,总是要被忘掉,而不能忘怀的是十里沟的人与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历史文化。
十里沟煤矿变化最大的是人,职工从建矿初期的几十几百人到几千人,90年代小煤窑火爆的时候,职工家属和各类流动人口多达五六万人。进人2004年以后,随着职工安置房在矿区以外修建和煤炭市场的影响,人员大幅度减少,2018 年,十里沟的人只有六千人左右。在十里沟生活工作的矿工,有的搬到外面住,有的退休告老还乡,有的老死,有的病死,有的在矿上出事故死了,最后留在矿区生活的大多是风烛残年之....不过,他们在十里沟留下的故事,都在井巷中慢慢鲜活起来.....
小说(井巷壁画〉从井下的处画廊开始的, 以“文化人”的视角, 刻画了众多小人物的不同遭遇和结局。多层面反映了基层文化人的生活和追求。以主人公伍南和多位煤矿文化人的现实生活再现了在江市和春江煤业公司几十年的大变革。多层面厉映基层文化人和煤矿人的生活和追求。通篇贯穿了国有煤炭企业变革对文艺创作和对文学爱好者们的影响,一如矿井中的文化长廊, 那些文化人就是其中生动的部分。讲述了一群矿山文人丰富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讲述了矿山文人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多重。
通过对王玉军长篇小说《井巷壁画》的阅读,给我整体印象和感受是这样的。王玉军长期工作生活在煤矿,形成了煤矿人的气质和性格,他以真诚的心态对待煤矿人,以真诚的心态对待文学创作,把情感转移到作品中。《井巷壁画》呈现出独特鲜明的特色,看似本色的原生态记录,实则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再现。它的意义,就在以井巷壁画的故事感悟和现实生活,小中见大,一叶知秋。《井巷壁画》题材的独到、创作手法的成熟,应当是近年来攀枝花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较大的突破。小说的结尾,伍南调到市作协是一个亮点,似乎昭示了矿山文人光明的前途。或许,这就是作为艺术创作的小说,充满倔强的生命力,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温暖和力量。
《井巷壁画》是反映三线建设以来煤矿变革的现实长篇小说,共计33万字。小说是从井下的一处井巷画廊开始的,在十里沟煤矿的一段巷道里,有一处矿工自己打造的画廊,那里是矿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壁画一面是风景画,一面是浮雕人物画,都是矿山五十多年来开发建设世事境迁的画卷,风景是衬托人物的,矿工们经过那段巷道时经常触景生情,看着壁画,谈论着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他们谈论的故事越来越多,便成了这部小说的素材。很多人说,煤矿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可他们并不知道煤矿的生活是深刻的,也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因为很少有哪个行业是一上班就带着生死风险的,越是这样,矿工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越加强烈。
《井巷壁画》没有按部就班的写煤矿工人如何能战斗,如何能吃苦,如何能奉献的事,而是从煤矿文化人着手描写的。十里沟煤矿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一座国有煤矿,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历程。在煤矿的一段巷道里,有一处矿工自己打造的画廊,那里是矿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壁画一面是风景画,一面是浮雕人物画,都是矿山开发建设、世事变迁的画卷。《井巷壁画》以矿区作协主席伍南的生活为主线,从煤矿文化人着手描写,刻画了众多小人物的脸谱,其中伍南跌宕起伏的生活遭际,周文良善良宽厚的长者风范,张丰传奇戏剧的人生经历……
《井巷壁画》中以伍南为代表的诸多文化人在与现实生活的各种碰撞中,展现了一座煤矿、一个矿区、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大变革。再现了自从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开始到现在矿工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大转变,刻画了众多小人物的大脸谱。尽管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他们都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善始善终、曲终奏雅的良好结局。可以这样说,《井巷壁画》中形成的“井巷壁画”,既是煤矿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和创造,也是煤矿人生活中需要的文化长廊。由此散发开的平常故事,便形成了内容各异、感觉万千的艺术化的壁画。这既是煤矿人的生活照,也是社会百态的缩影。以“文化人”的生活,多层面反映了基层文化人的生活和追求。尽管他们有诸多的不如意,却像春蚕一样,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诗(丝),小说通篇以正能量的故事讲述了以伍南为主人公多位文化人在生活中的不同遭遇和结局。
《井巷壁画》小说中的故事是与现实生活紧扣在一起的,每个篇章都透露着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有的章节就是一个完整的中篇或者短篇,但各个章节又是串联在一起的,充满着跌宕起伏和悬念。小说既适合老一些的读者,也适合青年,全书为读者呈现着煤矿耐人寻味的故事。
《井巷壁画》这部作品弥补了近年来煤炭行业无长篇小说的空白,作品多层次、多年代、多人物、多角度描写了了煤炭行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带来各种变革,也由此产生了煤矿、矿工多版本的故事,读者将会在作品中看到煤矿人的现实生活。
《井巷壁画》这部小说基本上是玉军在工作之余写的。“多年来,我一直下沉煤矿一线,对煤矿生活可谓了如指掌,创作了一批煤矿小说,比如长篇小说《煤矿干部》,短篇小说《塌陷事件》等。我虽非常熟悉煤矿生活,或者说就在煤矿里生活。但是,“生活”绝不等于“小说”本身。换句话说,要把“生活”变为“小说”,就得作者用敏锐的艺术触觉,去感悟,去提纯。刚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写三十万字,真正开始写了才知道——正如黑哥们所说,煤矿是有很多故事的。煤矿这些平凡的普通人物,他们永远是生活的主角。”谈及《井巷壁画》的创作,王玉军说,“只要提笔写小说,自然就想起煤矿,想起这帮矿山文人们,他们的酸甜苦辣会潮水般涌上心头,我就想把读者当作朋友,把煤矿人的故事向朋友侃侃而谈。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带着生活的质感,煤矿的烙印,展现了当代煤矿里的人情世故、安全生产、改革发展、资源竞争等,再现了一幅幅矿区生活画卷,带读者走进煤矿人的酸甜苦辣,仕途坎坷,人情冷暖。”人都是有惰性的。身为业余作者同样如此,更何况长期置身于繁忙疲惫的矿区工作。有意思的是,在王玉军没有创作欲望与动力的时候,总会有矿上的干部职工找到他,缠着他,同他聊聊天,喝喝酒。无形中,这些人给了王玉军丰富的创作素材,催促他写,鼓励他写。带着黑哥们的鼓励与期许,王玉军坚持写煤矿小说。他期待,自己能写出重量级的煤矿小说。王玉军的小说宣泄了煤矿人的情感与风采,劳苦与欢欣,现实与未来。让人读后最深的感受是:有对煤矿人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有对煤矿人生存的关怀与思考,还有对煤矿人的理解与祝福。的确,王玉军的“煤矿小说”有一股庞大的情感洪流,而这一切的真情流露,都不是空穴来风,闭门造车,而是王玉军的亲身体验。“文学源于生活。煤矿是我小说创作的‘富矿’,这是我最熟悉的环境,写这些作品,都是在写我的记忆,我的生命体验。”无疑,这样的创作有激情,有温度,有力量。
这《井巷壁画》是王玉军长期的生活积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而积淀、清洗、遴选的心灵“富矿”, 这“富矿”经过与“井巷壁画”的深情摩擦,擦亮了煤矿人的人生风景,放射出迷人的光华。
作为一名从小生在矿山,长在矿山的矿山文人和玉军的老朋友,读《井巷壁画》这部作品,我就有一种说不来的亲切感。因为小说里的那些人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整个故事,伍南作为一个线索,穿全文,作者可谓匠心独用。故事中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感情,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主人公的善良,坚强,可爱,勇敢,执着都让人钦佩。这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的煤矿工作如何艰辛,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善念,摆脱自卑的阴影,我们就会遇到完美的事,广结善缘,邂逅友情和感情,幸福地过一生。对于亲情,我们始终都要心存感激,感激父母的辛勤付出,并关爱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对于友情,我们要真诚热心,鼓励帮忙他们去追求梦想。对于感情,我们要信守承诺,将心比心,相濡以沫,懂得珍惜。人生之路仅有拥有可敬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甜蜜的感情,才能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了。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 ,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矿山文人是清贫的,矿山是温暖,欢乐和幸福。惟愿做个这样的矿山文人。
《井巷壁画》是部反映地层深处煤矿文化的小说。矿工也和普通人一样,渴望高质量的生活,于是,许多矿工便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矿山虽然是出作品的地方,无奈许多矿工的文化底子太薄弱,要想依靠文学创作走出井下,走出煤矿,是十分艰难的。但煤矿终究有部分文化人锲而不舍,于是在追求的道路上洒下一路的辛酸泪,尽管他们没有成功,但留下来作品却是永久的,正如井巷壁画。
《井巷壁画》 有很多不同生活意味的代表符号,或者说是煤矿人不同的生活写照,这些或是壁画上的人物风情故事,或是小说虚拟的艺术形象反映的煤矿人的生活:比如“壁画的策划人”“迟来的颁奖会”“小说的主人公”“文人的酒宴”“酒醉的惩罚”“患难中的朋友”‘孤独的春节”“荷花苑里的托付”“大山的情怀”“荷花的情谊”“单身狗的生活”“意外的升迁”“无情的眼泪”“麻将的魅力”“冷落的上任”“文人的葬礼”。
这部长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来自地层深处的呐喊,为煤矿文化呐喊,为矿工呐喊!
还有我要另提一点,此书之所以被称为在矿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作者王玉军的文笔十分的优美。没有堆叠的华丽的词语,也没有无用的赘述,却刚刚好抓住人的心理。而且本书最令人陶醉的部分就是矿工工作生活活动描写和人物神态描写,作为一名煤矿工人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煤矿作者的笔调和内心,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看完整本书让我有种想立刻拿出我手中笔,写一写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煤矿生活工作的冲动,可我没有王玉军那样的好文笔。
《井巷壁画》里的人物栩栩如生,是小说的魅力不趣的源泉, 重温《井巷壁画》有更进一层的体会。相读之后。不吐不快。
合上书,还是那么朴实,讲的故事和表达方式那么朴素,里面的道理是那么实在。这本书如我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又如这条路上的指示牌,指示着我该如何前行。
我为这本书感动,也看出了作者为笔下的煤矿人物感动,煤矿人物也被生命感动。生命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平时它静如止水,一直潜隐在每个人心中,可一旦微风拂动,音符就会响起,从拨动的心弦飞出。我真的十分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须要充实自我,有本事去应对未知的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完成我自我的这一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