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的奶奶
——我们家的那段红色家史
我的奶奶——易满妹,1949年入的党,如果还活着,她现在是52年的党龄,可惜她为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敌人角逐的斗争中、在与改造自然的抗争里、在舍我其谁的力争下,拼劲了全力,付出了所有,直至把自己的青春定格在那个拼搏奋进的年代。
摇旗振党威 持枪震山匪
1950年,全国各地已经唱响了解放的欢歌,人民群众感受着新中国的新生活。但是柳山村民却还生活在土匪的阴影里,不敢欢歌、难以笑语。
龙宫庵易德兴的匪号依然像块巨石压在全村人的心里,因为易德兴是敢杀日本鬼子的土匪,凶横霸道又狡猾,所有人都躲着。大家都记得1945年日本已经宣布投降,但还有部分散勇背着枪到处流串,那年年底有十多名日本兵就从东安方向流串到柳山村堆上,由于深陷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的恐惧里,当听闻日本鬼子来了,村民像见了猛兽一下,纷纷恐慌而逃,躲进了大山。日本鬼子看见村落没有人,肆意的烧抢。易德兴得知山下来了日本兵,人数不多且有枪,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决定对这部分日本兵暗地里下手,对其进行突袭。易德兴得力干将易四平牛高马大,冲锋先前,勇斗日本兵,当场打死两人,其余日本鬼子见对方如此凶猛,狼狈不堪,落荒而逃。就这样易德兴杀日本鬼子的事情传开了,但老百姓的内心更恐惧了,从逃日本,到躲土匪,战战兢兢的日子感觉还是没有尽头。
此时,一渡水区委决定敲碎这块硬石头,解放柳山。于是委派了黄区委以党代表身份来到柳山村,组织当地党员和民兵开展武装斗争。
我的奶奶易满妹就是一名敢于斗争的女党员,也是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妻子(谢昌庭之妻),更是村里的村长。她第一个站在黄区委面前表态,积极武装民兵力量配合上级党组织完成剿匪,并安排黄区委住在自己家里,让全村人看到剿匪的决心。村里的男民兵们在奶奶的带动下,纷纷出来支持,举起刀枪响应起党的号召,组建了村里第一支剿匪武装力量。尽管只有那么几支有限的枪支,但人民武装的烈火是凶猛的。就这样,在党代表的领导下,在易满妹的组织下,柳山剿匪武装与易德兴团伙形成了决战之势。
为了最大的减少伤亡,同时考虑到易德兴团伙曾经有抗日之功,一渡水区党委决定采取“先劝降、再镇压”的原则积极争取和平解放。这就给驻守在柳山村的黄区委出了个难题,面对这帮长期盘踞在龙宫庵的土匪,只有深入匪窝才能有谈判的机会,但是这般凶悍的土匪是否值得信任,前去的人能否回得来,让所有人产生了疑问?有怕的、有担忧的,更有放弃的。
“还是要争取谈判,匪患不除、人民难安!”易满妹果敢的说:“这是上级的决定,也是剿匪的决心。”黄区委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人民群众的支持、来自老百姓的期盼,深藏了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诚、彰显了一名党员舍身忘我的担当。“谈判”!这是最有力的军令、更是剿匪行动最后的决定。通过一番周密部署,最后指挥组决定以黄区委为代表独自进山谈判劝降,由易满妹率领民兵武装队伍在山下形成包围圈,进行武装震慑,一旦谈判破裂,全权负责指挥,展开武装剿匪。
通往龙宫庵的路有32个湾,可谓是湾多路陡,易守难攻,山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山清水秀。龙宫庵里有一个“龙舌石”很有灵性,这是龙宫庵得名的原因,“龙舌石”后面的石缝里流出一支细水,甘甜味美,环境优美,很适合生活。但是今天没有人再看得上这美丽的景色,只有紧张的战火气息弥漫着这山上、山下。
黄区委把枪交给易满妹,独身进山,绕过了32道湾。易满妹持枪站在山下,仰望着龙宫庵的山洞口,指挥着民兵营长展旗布阵,此时山下红旗飘飘、山上人心惶惶。龙宫庵内有单身入匪窝的党代表、龙宫山下有携枪围剿的女村长,形成了内外攻势,从思想上化解、从武装上瓦解,有效的震慑了易德兴团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降,成功实现了以思想进攻和武装威慑合力劝降的目标。当黄区委在山上升起约定的红旗,山下的欢呼迎来了柳山的解放。
最后的土匪投降了、最后的胜利到来了!易德兴带头解除了武装,跟随黄区委下了山。事后易德兴等土匪头目被送到新宁县人民政府,接受了人民的审判。老百姓纷纷称赞这次剿匪,从此“党代表独身劝山匪,女英雄摇旗振党威”的故事在村里传开来。
带头打土豪 无私让房屋
1951年,在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指引下,柳山村“土改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易满妹作为村干部、作为一名党员,带领人民群众,组织民兵营再次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阶级斗争中。
"打土豪、分田地"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柳山村最大的地主叫谢光潘,更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恶霸,为人霸道蛮狠,而且拥有自己的武装。新中国成立以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是柳山村真实的写照。因为没有田地,很多穷人只能卖身做奴隶,长期给谢光潘等地主们做长工。在大家记忆中,整个柳山村的稻田和土地基本都是谢光潘等土豪地主的,可谓“五里一个庄房、十里一座房抵”,老百姓只能靠微薄的佃粮和挖野菜渡生,苦不聊生。
在全国解放的推动下,在农民翻身当家做主的革命思想熏陶下,在成功实现龙宫庵剿匪后,柳山村群众的主人公意识越来越强,联合起来斗地主、分田地的抗争意识也日趋强烈,“耕者有其田”的运动开始蔓延。为了确保有组织、有纪律的实现“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目标,易满妹在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和支持下,带领柳山村村委干部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周密部署民兵营开展舆论斗争,借助全国各地土改运动的声势,从思想上打击感化地主、土豪,从武装上对抗震慑乡绅、地霸。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柳山掀开了序幕。
打到谢光潘,这是最大的硬骨头,也是决定“土改运动”成败的关键。通过充分研究讨论,村委决定采取武装征服土豪地霸中的顽固份子,用声势浩大的农民斗争震慑其他地主土豪。1950年在黄区委带领剿匪的斗争经验之下,柳山村武装斗争经验已经成熟,现在易满妹带领民兵营,组织村民,浩浩荡荡的围攻了谢光潘宅邸,在全民兼兵的“土改运动”声势下,谢光潘被彻底打倒了。为巩固和扩大运动成果,一渡水区委党决定在柳山祠堂对谢光潘就地枪毙,以服民意、震慑敌人。于是在区党代表的组织下,谢光潘被执行枪决,随后“土改运动”势如破竹,附近乡绅、地主纷纷被打倒,就此“打土豪”的革命运动全面胜利。
在没收地主的土地后,“让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分配任务更是繁重。通过村委紧张密鼓的统计和物资归类之后,按照阶级成分落实土地分配的村民大会如期召开,每个人看到了自己的田地,对土地的向往迎来了生活的希望。易满妹看到昔日水生火热的乡邻露出了笑脸,每个人自由自在的走在自己的田地里,家人团聚,耕田种地,不再有像过街老鼠的恐惧,心中倍感欣慰。
易满妹本来是军属,又是革命带头人,按照当时分地分房的原则,应该优先优待。但是易满妹却始终不愿意搞这个特殊,坚持到最后领。村委其他成员都看不下去,知道其家里人口多,住房紧张,决定还是要把柳山桥头的一座庄房分给易满妹,可是易满妹在发现刚从外乡搬来的肖时来实在是太穷,也没有房子,就坚决的把房子又让给了肖时来。最后实在是怕大家过意不去,就向村集体要了从地主家缴获来的一张床和一套桌椅,
这是“土改运动”的战利品,更是对未来“安于一榻、饱于一桌”的期许。这也是她对子女的祈愿。就这样,我们家至今还存获着这一张床、一张桌,它们见证了土改运动胜利的完成,以及我们祖孙三代平平安安的日夜和一日三餐的温饱。
党员带着干 抓粮食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积极组织农业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随后的三年间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1952年易满妹在区党委的号召下,也积极推进柳山村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与以往的运动不同,易满妹深刻认识到:这是通过农民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是农业集体化的变革。需要动员广大群众,教育广大群众,切实立足集体、立足国家发展,打破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的局限,这是一场思想的斗争,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如何打好这一场思想斗争?思来想去,最后认定只有依靠党员带头干和提高粮食生产两条路。于是她晚上组织村里党员开展农业合作化学习班,从组织上提升农业合作化的思想基础,带领大家学文件、悟思想,做群众思想工作;白天就带领党员到荒山野岭开垦土地,修葺水渠,并把自己的土地和开垦出来的田地一并划归村集体所有,进行张榜公示。半年间带领党员、民兵营开坑水田20亩、汗土43亩,随着村集体的土地越来越多,观望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以种地为生的山村,四周都是荒山,土地条件也很差,村民仅仅靠各家各户在山沟里土改分配到的少量分散的梯田为生,加上自然条件比较差,单独的各家各户很难对付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常年吃不饱肚子。这正是大家的痛处,也是易满妹的痛处。“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从苦难中走来的民族,最能真心相惜、最具有团结力,让集体的力量发展壮大,靠集体的力量征服自然,走集体化道路,共同提高粮食生产,是村民们惟一正确的选择。易满妹利用一年的时间苦干、实干,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好收成,村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慢慢的依靠集体力量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获得丰收的梦想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1953年底,通过逐家逐户加入,柳山村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在自主自觉自愿的报名参加中顺利完成,整个农户都加入农民公社。
易满妹在两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敬怀爱国家爱集体的党员思想,带领柳山农民群众率先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完成了集体所有制的变革。区党委在当年评选劳动模范中,经过一致推举、层层推荐,易满妹被评选为县劳动模范,并作为农村女党员代表在县劳模表彰大会上作表态发言。
那天,站在发言席上,带着大红花,易满妹带着一份沉思作了汇报:“如何带领大家走出饥饿?党员带头干起来,群众才会跟着走;提高粮食生产,群众才会看到希望,这就是我的两条感悟”。
正是这份沉思,让她背负了更重更大的担子。回到村里后,她几年如一日的带领村民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生产活动中完成了农田改造、荒山开垦。
随后的几年里,柳山村委发挥集体化后形成的经济力量和农民的生产热情,村里连年取得丰收,生产的粮食实现了自给有余,“黄金稻田柳山”再次成为大家的荣耀。1955年,区党委再次将易满妹推选为县“劳动模范”。因为她带着农民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这条路,是追求幸福的路,是向往未来的路,是凝聚时代精神的路,也是中华民族由弱到强走向复兴的路,更是我们需要的路。
领唱娘子军 扛旗打头阵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于是在“依靠群众力量,排除万难,大兴水利”的号召下,兴修马架冲水库成为了和平大队(柳山村)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作为公社的干部,作为党员模范,即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吃住在大坝,那时马架冲山隘口白天红旗飘飘,晚上灯火通明。山坡上树着醒目的大标语“苦干大干拼命干,白天黑夜连轴转”,这是“大跃进”思潮的激情岁月,更是为祖国10周年大庆献礼的决心,党的召唤,时刻在提醒大家要铆足了劲头。
易满妹作为公社里的妇联主任,又是大队的干部党员,她知道在这种时候要带头表率,要干在前头,于是一边带头苦干,一边发挥自己杜鹃鸟一样的嗓音,带着妇女同志们唱起了红色革命歌曲。易满妹最爱唱的是《娘子军连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一部水利史就是一段人民群众运用勇气和智慧与水患搏斗的历史,亦是人类在自然中不断征服自然、追求幸福的历程。柳山村马架冲水库就在这样一段历史背景下,见证了易满妹艰苦奋斗、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和拼命劲头。
她成了大坝上的最有激情的战斗员、最响亮的宣传员,每天扛着红旗第一个上坝,带领妇女同志组建了女子连队,她教育妇女同志,现在农民翻身做主人,女人们也一样,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大家。她们和男工们比干劲、比进度,男人们怎敢示弱,大坝上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演绎了那个年代的芳华岁月,那里面有艰苦奋斗的激情、有顽强不息的拼命劲。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脸上的汗水如水珠滚滚流,山隘口一担担的黄土人肩挑、一块块的石头人肩抬,大坝一层一层垒砌。马架冲水库历时4年修成。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四年里,奶奶用自己的嗓子唱出了女人半边天的情怀,也用头顶上的毛巾擦出了党员拼命三郎的模样,更用爷爷赠送的军用水壶浇灌着内心不竭的动力,因为这个水壶跟随爷爷在枪林弹雨中立下赫赫战功。
“扛着红旗,头顶上包裹着一块白毛巾,肩膀上挎着军用水壶,每天第一个站在大坝上,唱着歌革命歌曲”,在父亲印象中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印象,奶奶的嗓子、毛巾、水壶,就是她“随身三宝”。奶奶常说:“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党员就应该担当在肩、党员就应该扛旗领先”。所以,在这个靠人肩挑、靠锄头挖的时代,我的奶奶,一个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足90斤的女人,内心却能装得下整座水库、整个柳山、整体村民,但唯独没有装下自己。
1959年,建国10年大庆即将来临,身怀六甲的易满妹依然坚持在大坝上,挖土、挑土,扛红旗、打头阵,“女兵连”连长的模样一点没有改变。顽强的战斗作风与瘦弱的身材形成强烈的反差,“水库不修成,绝不下火线”,她就是这样坚持着。小叔也因为他的坚持而提前临产,出生在那面土黄的红旗下,那时瘦的像《红岩》里的小罗布头,没人认为他还能养活……也许这是革命者命里天生的刚毅与顽强,小叔像枯萎的小草一样,在稀少的米汤喂养中存活了下来。带着一种娘胎里就有的顽强,带着娘胎里就在听的革命歌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他胜利的成长,见证着父母为之拼搏一生的新中国在一天天崛起和一年年强盛。
小叔的生命可谓:生在红旗下,听唱娘子军;命来如枯草,母爱藏春风。小叔的诞生印证了奶奶的一生:干瘦如柴,唯有顽强的精神不灭;劫后重生,却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执着的信赖 深情的相守
1955年,谢昌庭得知祖父去世、祖母病重,决心回家尽孝奉养,由此退伍回到柳山,告别了戎装岁月。1958年其祖母去世,谢昌庭在回报祖母蜜养之恩期间,一心尽孝,淡忘了自己是一级战斗英雄,放弃党和政府的工作安排,成为了一名普通人。
为了养育一家人,谢昌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自力更生,凭借自己幼年苦读私塾和县立一中学习经历积淀的文化底蕴,当过教书先生、办过农校,当过大队会计、兼任大队的宣传员,后来组建了文工团,任团长。谢昌庭最善表演的是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那时他在上完公分后就常常为家人唱唱戏戏,一家人其乐融融,就这样爷爷奶奶相互挟持,渡过了最饥饿、最艰难的10年。尽管那时生活贫苦,但家庭充满希望和快乐。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红卫兵运动像一个魔咒,镇压着大队里所有“有过曾经的人”。这些“曾经”与自己的出生有关、与自己经历有关。无论自愿还是被迫的,仿佛所有经历中的“不干净”、“不忠诚”都是致命的炸药,随时有可能被人引燃。周边的空气深藏了“害怕”的氧气,一呼一吸都是忐忑的心跳。那时满街上都是带着红色袖标的红卫兵。有那么一群人,每天到处去挖寻这种“炸药”,无情的揭露,然后引爆。村子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被推上街头游行,有的人被推上断头台丧命,有的人被限制人生自由只能被迫干着下贱的活。
不幸的是,也有人盯上了谢昌庭,有心计的人挖掘出他的过去。那段被迫历史现实再次被翻出来:谢昌庭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祖父花钱给他买了个保长,以此躲避兵役。但是由于谢昌庭生性清廉,不愿意欺压百姓,在征兵时,不愿强行抓壮丁,反而提前透风告知家乡青年及时躲避。后来得罪了上级领导,被革职并要求充军。谢昌庭为了逃难跟着当时返乡清明祭祖的蒋英团长入了国民军。同年参加了长沙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从此战场杀敌、建设祖国。
易满妹相信谢昌庭的为人,也深信谢昌庭对共产党、对人民的忠诚,但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作为大队干部、作为劳模党员,她做出辞职的决定,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让谢昌庭背负一个被包庇的幻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划清自己职权与包庇的怀疑、才能分清自己党员信仰与私情的质疑,才能洗清谢昌庭不染世俗的莲心寡欲。于是易满妹放弃了被推荐到一渡水区任妇联主任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一名最普通的党员,陪伴在丈夫和儿女的身边。在易满妹的心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如何确保家人安稳的度日才是重要的,她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依靠在丈夫谢昌庭身边,心中默默的祈愿“但有一榻安家、望能一桌饱食、可见一家周全”。
放大污点、抹去功劳,上纲上线的整治,此时的文革是国家的动荡、是革命者的煎熬、是黎名百姓的无奈。这种不被信任的煎熬让谢昌庭闲居家中,心灰意冷、心如刀割。易满妹默默地用自己同甘共苦的行动和对党的信仰陪伴着谢昌庭被调查的日子。
1967年,易满妹因为长期劳累,加上动荡的岁月里饥饿受寒,痨疾成患,8月份病逝。临别前再三嘱托:“共产党是讲究实事求是的,革命军人的心是赤色的,我们的经历是屈辱中不屈服、我们的曾经是在求生存中锤炼信仰的革命岁月。我们要相信共产党!”这是易满妹经常对谢昌庭告慰的话,也是最后的诤言。她没有等到谢昌庭被洗清的日子,但是她已经预言谢昌庭不会被隐没的未来。“战斗英雄”的英名不能辱没,这是易满妹对谢昌庭执着的信赖和深情的相守。
后来,经过调查,谢昌庭是一等功功臣,曾经荣立三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甲等功一次,并有国防部授予的优待证;易满妹是土改时期的老党员,有剿匪、打土豪、斗地主的革命功劳,并且是县劳模,这样的劳动模范夫妻不应该被质疑。谢昌庭没有被列入被打倒的“二十一类人”,在区党委和群众的认同声中,大家读懂了谢昌庭的不甘于为国民党做事,为民逆命的热血和赤胆,正是这份正义的赤胆和为民请愿的忠诚,让他被迫走出了这片家乡的故土,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如今历史澄清了,但不幸的是,从此,谢昌庭一个人带着六个儿女过上了孤独、相思的日子。回报祖父母养育之恩、回馈妻子患难之情、面对儿女养育之责,他就这样一辈子默默无语的守在老宅、护着儿女,因为这里有妻子的身影,也有离别托孤的誓言,在这个吃饱肚子都难的岁月里,斗饥饿、求生存,护儿女周全,才是他最想要坚守的战场,也是对奶奶的“但有一榻安家、望能一桌饱食、可见一家周全”的承诺。
生前革命情 死后望妻墓
1947年,易满妹正是青春美丽,情犊初开的年龄,经族人介绍,与谢昌庭相识相恋。那时爷爷在乡里也算是贤达之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生活过得还算幸福安稳。但随着国民党重苛税、抓壮丁盛行,爷爷抑郁的日子越来越多,他不愿意看到老百姓如此受欺压,暗地里帮着大家躲兵役和避征税,就这样一步一步让自己深处险境。后来,经人告发,国民党要将其充兵役,所以不得不逃离家乡。那是1949年,在诞生长子之后,谢昌庭就此被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这样,爷爷奶奶分别两地,义无反顾地抱着革命理想和信念,相互鼓励,一个在战场上杀敌剿匪,一个在家乡组织土地革命,成了一对革命夫妻。正如爷爷的信中所言:
革命夫妻志相同,身处两地心互通;
长夜别离多眷恋,你我待聚江山红。
硝烟散去,英雄归来。1955年,爷爷带着对其祖父母的蜜养之恩,回家奉养老人。在建设新中国、新生活的奋斗里,就这样过着夫妻相守的日子,在接下来的12年里,他们又生育了两个儿子,还有三个女儿。
但在这个苦难的年代,磨难一个接着一个,易满妹最后没有抗争过疾患的摧残,身体日渐败落,于1967年8月告别了谢昌庭和孩子们。从此谢昌庭过上了孤苦伶仃的日子。他39岁开始打单身,直到91岁(2018年2月)逝世。谢昌庭用50多年的相守、相思,承载了自己半个世纪的爱情。在其2007年回忆录中有诗云:
巫山月下单鹤泪,湘水横流鳏影凄;
梦惊泉下怨声起,孤枕床前魂欲飞;
愁冲宵汉天无路,恨煞阎罗地难劈;
那得澄清幽冥界,阴阳无阻永相依。
又诗云:
衾寒枕冷不成眠,月移花影近床前;
惊看几疑卿再见,儿啼鸡晓又天明。
诗情流露,难舍之情如今历历在目,可见怀念尤深,思念浓郁。
2013年,我从部队休假回家,和爷爷聊起部队的变化和发展,说起部队的那些传统故事,爷爷倍感欣慰。“只可惜,你的奶奶没有这个命,看不到你现在的军装”!在遗憾声中,我读懂了爷爷,也读出了奶奶对爷爷那身军装的眷恋。那天爷爷还跟我说,他常梦见奶奶易满妹来找他,说是她觉得孤独,让他去看望她。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这就是跨越空间的对白,也是跨越时间的爱情。
所以乘着一个晴朗的天,爷爷让我陪着他去了奶奶的墓地。他站在坟前说了很多的话,有对过去的思念,有对现实的抱怨,有长久以来的诉苦,有对子孙后代的不放心,也有对奶奶的安慰。在这场超越时空的对白之后,爷爷变得心情不那么沉重了。在奶奶的坟地烧纸祭拜后,爷爷又绕着周边的山头开始寻找自己未来的归属,他要给自己找一块墓地,其实他很想将来挨着奶奶安葬,但是附近已经密密麻麻的葬满了坟,所以只要另行寻找高处,找一个可以看得见奶奶坟墓的地方。就这样,我们绕着山头寻找了一上午,终于在半山腰处一块山石旁找到一块平地,放眼望去,正对着奶奶的方向,可以直接俯视墓地所在。这是他最满意的地方,也是他预定的地方。他让我为他做好标识。回家后,他又跟父亲交代好这件事,算是给自己心头释放出了一块石头。
我想这就是爷爷最后的情感归属地了,而这份归属,应该就是爷爷对奶奶至死不渝的爱情。爷爷用跨越时空的相约和相见,回答了奶奶在那个世界的约定,同时留给我们后辈子孙一个“生前常探亡妻,死后两墓相望”的爱情故事。
2017年底,爷爷九十岁寿宴上,家人齐聚,四世同堂,堂屋内盛满了团圆和喜庆,爷爷带着大家堂前三杯酒,后辈子孙齐叩首,藉慰了奶奶在天之灵:
当下的生活,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足以“有一榻安家、能一桌饱食、见一家周全”。
如今50年多过去了,苦难也过去了,但灵魂支柱依旧在,丈夫用50年的相思、儿孙用50年的追思,再次回忆家史,往事历历在目。易满妹在斗争时期,在贫穷时代,在动乱岁月所做出不可磨灭的的功劳,以及她留给丈夫的精神支柱和留给儿女、孙辈们的生活信仰也是不可抹灭的精神文化。这不仅是一段家史,也是一段红色的党史。父亲和我都是党员,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我们也必将像易满妹一样,敬怀一个共产党为民、为国的诚心,赤胆忠诚、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