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追光者
文/杨常军
庚子七月,我到安康紫阳,在乡间时常被感动的不是这里“夏无酷暑”的清新气爽,荡涤心灵的紫阳乡村,俊秀的容貌与昔日传说中的华丽芬芳完全是两种模样。
曾经以茶乡、民歌之乡自豪的地方,而今不仅仅是茶园碧波荡漾、民歌回声嘹亮。勤劳的人民,凭借富硒土壤,多种经营,在这场拔掉穷根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奋发图强,因地制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梦已成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果辉煌。
奔走在每一地脱贫攻坚现场,村庄城市般气象,道路顺直宽敞,田间瓜果飘香,百姓喜气洋洋。如此巨变,辛苦了奋战在一线扶贫工作者们,他们从不同的工作岗位走到一起,各尽所能,干着相同的事业,把群众脱贫当着自己脱贫,或耐心说服教育那些等靠组织扶持的人,积极投身脱贫致富主战场;或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走村串户,帮群众实现脱贫梦想;或以真诚感动,舍小家为大家,咬着牙也要把脱贫工作搞好。他们在这场攻坚战中,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帮助群众,重塑了新时期公务人员的新形象。他们扶真贫,真扶贫的情怀洒满乡村,感化了百姓,感动了山河。
金冠全:把无憾留给百姓,遗憾留给自己
走访农户,金冠全一步紧似一步在满目青翠,山花烂漫的乡间公路上。走着走着,他忽然想起过几天就是清明,由清明又想到了母亲。他赶紧掏出手机给二哥打电话:“我没得空回老家,你莫忘了给妈挂清。”
金冠全是紫阳县人大财经工委副主任,2018年初派任麻柳镇染房村第一书记。群众心中的金冠全:“他是一个热爱农村、懂农村工作的人。”而在工作队员彭飞心里:金冠全投身扶贫一线,注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堡垒和先锋作用,党支部工作有声有色;办实事,发展产业有门道,村上养鸡、养蜂等扶贫产业蓬勃兴起;党风带民风,村风民风得到了很大转变。
他是一个以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人。
2018年8月16日,染房村举办新民风表彰大会。这是全村空前盛大的一次群众会,就这一天,他把无憾留给群众,把遗憾留给自己。
为了搞好这次振奋民心的活动,金冠全进行了充分的筹备,他对表彰对象审核,颁奖会的上场顺序等细微的细节都亲自把关,做到万无一失。16日早上,数百村民拥簇在文化广场,受表彰者胸佩红花、喜气洋洋;澎湃的群众如同家里过喜事一样兴奋。
大会正在进行时,金冠全二哥打来电话,急促地告诉他:“你赶紧回来,妈不行了!”
金冠全一脸忧伤和无奈。同事们催他迅速赶回去,县人大张主任叫司机:“马上送金冠全回去”。
眼前这场面是他费劲了力撑起来的,他要是走了,万一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活动搞砸了,怎么给群众交代,以后怎么见全村群众?他默默地为妈妈祈祷:妈妈没事儿的,等活动结束我立马回来,一定要等着我回来。他一会满脑子妈妈的身影,一会满脑子群众的影子。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坚持到活动结束了才走开。
车急速在盘旋的山路上,车外疾风劲吹。此时此刻,金冠全满眼泪水,怨恨自己对不住母亲。父母大半生都在农村生活,含辛茹苦抚养他们4个子女。如今父亲脑梗半身不遂,母亲身患肝癌,他们在病痛中还放心不下子女的工作。母亲在病重期间还给他打电话,关心中隐忍念儿之情,可就这样,儿子还是没能抽空回去看看母亲。
大山无语,车伴着风的呼啸飞奔到医院,母亲没能等到儿子回来就匆匆西去。跪在母亲面前:娘,儿子不孝。金冠全的嚎啕,那是儿子愧对母亲苍白而遗憾的衷诉!
母亲入土为安,金冠全想回老家看看父亲,可是想到贫困户蒋次华家的鸡苗还没领,担心他家鸡圈没搭建好了;王运洪加索然领了移民搬迁安置房钥匙,房没有装修入住;陈云安新办的户口本还没送给过去……
想到这些,向着母亲的坟头,深鞠一躬:母亲安息,儿不能为您守孝了,只有干好工作,才能让您在天之灵踏实。
张小红不是弱女子
一条淹没在杂草纵横的小路,伸向山顶的三间土坯房。一位身材修长的女子,拿一细长竹竿向山上行进。
行走大巴山的山路上,竹竿是她的“探测仪”,也是她的“警棍”。她可以用竹竿拨开伏在路上的露水草,赶走横在路上的大小蛇,还可以用竹竿敲打龇牙咧嘴的野狗。
扶贫工作以来,谁家门边靠着这根竹竿,村民们就知道是扶贫工作队员张小红来了。热情者扯起嗓子冲屋里喊——小红来了,屋内准会发出清亮的回答:“是的。来了、来了”。
张小红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扶贫驻村女干部。她有基层工作经验,孩子上大学了,她主动请缨参加瓦庙镇新华村脱贫攻坚工作。在新华村驻村两年多来,张小红共为群众办实事90余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就连两个缠访户也息诉宁人。
在她还没到新华村时,村支书在干部会上宣读“驻村的文件”,又名干部听说来了一名女干部,不无担忧地说:“来个女干部?晓得是个林黛玉呢,还是梁红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呀?”有人接过话茬:“城里的人,走不走得稳这山路哦?走不稳,你们还要背哟!”人群哄堂大笑。
这事张小红并不知道。说来蹊跷,张小红进村没几天,还真摔了一跤,而且摔得还不轻。
新华村的公路是从河谷盘到山巅,坡陡弯急。一天,张小红和同事一块儿骑着摩托车入户,经过一处积水路面时,车轮打滑,连人带车摔了出去。张小红从地上爬起来,左腿已经失去了知觉。她弯腰一看,牛仔裤破了一个大洞,膝盖上蹭掉了一块皮,血珠滚豆子似的往外冒。
村上干部赶来,把张小红送到镇卫生院做了检查,虽然没有骨折,但伤了韧带,需要静养。“刚到村上工作就休假,这让群众咋看我,我不能做千金大小姐。虽然腿不能动,手上的活儿是可以做的。”张小红这么想,也就没把自己的伤当回事,简单处理完伤口,她就到了村委会整理档案。谈何容易。几多天,她从宿舍到食堂,从办公室到卫生间,只能扶着墙,拄着拐,靠一只脚跳着走。
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轮流劝她回去休息,附近的村民给她送来碘伏。坚持工作到第五天,村支书见她的伤口感染化脓,还发起了低烧,硬是租了一辆出租车,把她送到县城医院治疗。在医院里,张小红连续输液两天,才将感染控制住。
带伤工作期间,张小红对村级资料和户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修正、增补各类资料200多份。新华村脱贫软件资料建设成为全县的样板,全县软件资料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新华村召开。她的精神,折服了干部群众,都夸她“是一个泼辣务实、愿意做事、舍得出力的扶贫干部。”
人有个头疼脑胀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心病。贫困户贺习应就得了心病,十多年都一直没治好。
贺习应的病根源于十几年前,干部动员贺习应在信用社贷款2000元发展蚕桑产业,他拿到的桑苗不但成活率低,品种也不好。产业没搞成功,还背上了一屁股债务。信贷员上门收贷款不计其数,贺习应始终一个一句话:“钱,一分都没有。买的桑树都在地里,你们挖回去得了。”也就是从此,贺习应对扶贫项目充满抵触情绪,并将所有的镇村干部划归到他的“对立面”上,被他认定为“不靠谱”。
一次,张小红和村支书见到贺习应,张小红自我介绍并说明有事他。贺习应连眼皮都不眨一下,扭头就走了。村支书连连摆手,告诉张小红:“你给他说了也白说,还讨不到好脸色,不理他。”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轻易放弃。”张小红对自己充满自信。
时隔不久,贺习应修建新房,钱不够了。他悄悄地托人打听,能否向信用社贷款。被托人带回话:你已经被列入失信“黑名单”。贺习应无言。
这事被张小红知道了,她多次找信用社负责人,协调给贺习应贷款。她亲自到贺习应家,给贺习应表态:贷款的事,我帮你办。贺习应怀疑地望着她:“你能办?咋办?”张小红说:“还了旧账,我负责帮你贷5万扶贫贴息贷款。”为了让贺习应放心,张小红向他保证:“如果还了旧账、贷不出新款,你还了信用社多少,我私人给你多少。”
信用社不但为贺习应办理了5万元信用贷款,而且还减免了2000多元的贷款的十多年利息。贺习应的心病被医好了,他对张晓红刮目相看。
脱胎换骨。村组会议,贺习应来得比谁都早。积极加入合作社,种植魔芋4亩。合作社分红,贺习应家分了3100元;魔芋也获得了丰收,卖了6000多元。
农民的报恩方法很朴实。有一天,张小红接到贺习应的电话:“以前,给你们找了不少麻烦。下午请你在新房子吃个饭,让我展示一下在厨师培训班上学到的手艺。”张小红婉言谢绝了贺习应的真诚邀请,看到贺习应的巨大转变,她比吃了山珍海味还高兴。
到贫困户贺爱心家去,要过两条沟、翻三座梁。张小红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70多岁的贺爱心和老伴不停地念叨: “稀客呀、稀客!好多年都没有见过上面的干部了,何况是个细皮嫩肉的女干部。”老人情不自禁从灶头取下一块不知道熏了多长时间舍不得吃的腊肉,给“姑娘”做午饭。看到老人如此稀罕,张小红没有拒绝他们的盛情,她像女儿一样陪着老人共进晚餐。
张小红走的时候,给老人留下200块钱,两位老人扯着她的膀子不让走:“我们家又不是开馆子的,不能收钱。”厚道的老贺真把张小红当女儿了。张小红指着老贺的老板儿:“你的老伴姓张,我也姓张,我就认个姑嘛。当侄女的孝敬姑姑,是理所当然。”好说歹说,实在推辞不了,这才把钱收下。
其实,张小红并不是包联贺爱心家的扶贫工作,她出于对老人的怜惜和对扶贫工作的负责,坚持每月到老人家去一次。老人喜欢吃豆腐,她每次去都带上几斤。一次,老人感冒了,她就用自己的医保卡帮他们买一些非处方药。感动的老人老贺说:“我怎么感谢你这个侄女啊?你的工资还要照顾一家老小,也不容易呀!”两位老人把张小红当成真正的亲戚,经常给她打电话,“风把屋后包谷吹倒了。”“母猪下了7个崽。” “西红柿红了,你摘点带回去!”让张小红分享他们的生活琐事、丰收的喜悦。
用大量的时间拉进了和群众的关系,无疑和家人欢聚的时间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张小红的儿子特别不理解:“妈为啥抛下家里不管?”
儿子在大学,突然咳嗽了好几天,起初以为是感冒,没放在心上。没过几天,咳嗽加重、反复低烧不止。张小红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为了便于护理,她劝儿子回到安康住院治疗。她帮儿子办理了住院手续,把儿子托付给亲戚照看,自己又到村上去了。
究竟是陪儿子还是回村上,张小红心里非常矛盾。她在医院大门口,足足站了十几分钟。当想到所有干部都在忙着扶贫对象的事情,几位老同志连续两个月都没休息,她望着儿子的病房:儿子,妈亏欠你的以后有机会弥补。转身去了扶贫村。
儿子出院后,一个多月没给张小红打电话。张小红感觉到孩子不不理解她的工作。到了暑假,她动员儿子一起到新华村,他们同行在山间小路上,同吃农家饭,共话乡村事,儿子终于感受到妈妈的辛劳和不容易。
就在贺爱心家,儿子被感化了。贺爱心肚子痛得厉害,儿子主动帮着妈妈把贺爱心送到镇上医院治疗。送到医院,村上有事要处理,打电话要张小红回村去,张小红就把贺爱心老人交给儿子照顾。儿子欣然接受妈妈的重托,担当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三四天里,儿子帮贺爱心买饭,扶他上厕所,出院后又把老人送回家里。这一切被住在同一病房的贺习应看在眼里,他夸儿子是一个“小扶贫干部”。
新华村脱贫攻坚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张小红又被派到邻近的新光村驻村扶贫。他把在新华村扶贫总结的 “三明、三勤、三同”扶贫经验(话讲明,理阐明,事办明;心勤想,腿勤跑,嘴勤问;女干部同男干部一样,队员同队长一样,小部门同大部门一样。)运用到工作中,有心人天不负,有为有位。扶贫攻坚工作,张小红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奖,还被选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成员,随团到各地做扶贫事迹报告。
务实的毕锦平
毕锦平是蒿坪镇黄金村党支部书记。如果没人介绍,我怎么也不相信他是一村之书记。他身材瘦小,说话轻声细语。他是黄金村群众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凭着自己的和声细语,讲出了脱贫致富的硬道理,讲的群众脱贫有底气,走出了脱贫攻坚的大格局。
毕锦平是在黄金村整村脱贫的关键时期,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他上任之前,这个村的整体工作基本上是靠镇上干部抓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蒿坪镇政府结合黄金村实际,量身制定出了务实而详尽的发展规划。黄金村发展可万事俱备,就欠东风。毕锦平紧握接力棒后,他自己心里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
政府制定的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让毕锦平找到了村上工作的突破口。他把目光投向始建于明嘉靖十年的显月观和与之毗邻的“七宝寨”。这两处有故事的地方,过去已被紫阳列为“紫阳八景”之一。如何让黄金村真正实现“宝地生金”?毕锦平出招了。
景点再好,道路不通,势必影响游客观赏,没有游客的“连锁”反应,更会让景点失去价值。毕锦平想到就干,他狠抓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观光环线公路建设。可是问题来了,修路要占用群众耕地、林地210多亩,要迁坟15座,面临部分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解决难度不小。
他冷静思考之后,下定决心:有问题,就得解决问题;再大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这时毕锦平的轻声细语派上用场了。他和其他村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上门做群众工作,群众有怨言,甚至是与修路无关的多年沉积的怨气,他都给他们发泄的机会,并从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从大局出发把握导向。在解决修路占地与迁坟问题上,他始终坚持一个大道理,补偿不分君民人等一个标准,并且不急不火,不凶不燥,始终对群众动之以情,让百姓晓之以理。他感动了群众,群众便感动他。修路所涉及占地和迁坟的群众,都爽快地同意了,还没有索要一分钱补偿。施工期间,大家齐心协力,没有出现影响工程进展的情况。
路修好了,怎么让景点火起来,他真动了脑筋。显月观这个地方,往年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这天,举办“迎春祈福庙会”。每到这天,周边县区群众蜂拥而至,或观看演出,或销售农产品,十足的人气、活跃气氛彰显景点的魅力。
毕锦平既利用这些方式,又对这些方式赋予新的内容,也办起了“庙会”。他的“庙会”一年比一年形式新,一年比一年内容丰富,因而一年比一年人气旺,形成以农产品展销为核心的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毕锦平这个人,别看他瘦小,志向一点都不小。他做事有定律,他要做的事情,总是按照轻重缓急,稳步推进。旅游项目留住人是个关键问题,于是就组织全村人优化人居环境,做好乡村游的配套服务。在这方面,既保障农民增收,又兼顾游客的观赏性,他把目光瞅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樱桃树上,在显月观可视范围内发动群众栽种樱桃1500亩。这么多的果树,管理是关键,毕锦平通过外出考察和自学,掌握了大量的果树管护知识,成为人人称道的“土专家”。每到修枝、施肥、防虫等关键时期,他义务逐地块检查指导,督促群众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管理。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培育下,这些果树从有效的树苗,现已展示出十里繁花似锦樱桃红的春和景明气象。
群众认可干部,不是看其任职时间的长短,而是看他在任期内做了什么,是为群众做事,还是为自己谋私。在群众心里,在村子里的党员干部心里,毕锦平是个不存私心、不谋私利,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好“官”。
“天地之间有杆”,毕锦平相继被授予紫阳县2018年度优秀党支部书记,2019年10月获得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陈辉耀:网店走出新生活
他是个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他叫陈辉耀,我在向阳镇钟林村一组见到他。
见到他一眼就看见他左手低垂,右手的食指缺少了半截。问其故?八年前,陈辉耀在福州一家工厂务工。第一次领到工资的陈辉耀满怀喜悦地走进银。他正盘算着,得先把买化肥、籽种的钱寄回家,再用200块钱给妹妹买一套换季衣服。岂料,刚走到工厂门口就遭到抢劫。穷凶恶极的劫匪重击他的头部,砍伤了他的双手。重度昏迷的陈辉耀被工友送进医院。家人闻讯,攥着卖猪卖羊的钱,赶枉出事地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本想赚钱养家,反而落得终生残疾一身债务。陈辉耀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
包村干部孙东经常来找陈辉耀开导。当孙东说起他一个朋友在网上卖茶叶,销量很好,问陈辉耀有没有兴趣。陈辉耀想了想,觉得投资不大、不用出门,比较适合他,就注册了“陕西紫阳小陈土特产”淘宝店,决定试试。
很快,陈辉耀做成了第一单生意,虽然只赚了十块钱,他还是非常开心。陈辉耀隐隐预感到,这是他实现致富梦想的新起点。
陈辉耀的网店经营当地农产品。一天他给母亲说,做一百斤豆腐乳。母亲心里想,这么多豆腐乳得卖多久啊,要是卖不出去,够全家吃几年了。
刚进“头九”,母亲做了30斤豆腐乳。她没想到做好后,一天的功夫就卖完了。没等儿子安排,母亲当即到集市上买回了60斤原材料,制作第二批豆腐乳。
从此,家里的一切劳务都围绕电商而生产。计划卖皮豇豆,便种植了一亩多地豇豆;计划卖腊肉,一次买回了8头仔猪。家里荒废的一亩多水田也栽进了秧苗,还没种植就有客户预定了一半的产品。
陈辉耀的淘宝店就像一张喂不饱的嘴,“吃”完了自家的东西,又打起了别人的“主意”。一组的贺习芝腊肉卖不完,陈辉耀主动帮她销售。没几天,陈辉耀就给贺习芝送去了700元现金。当地出产的蜂蜜、土豆片、干竹笋等,都是客户青睐的好东西。陈辉耀十分感谢为他扶贫扶智的孙东:“多亏了包联干部。”他伸起指头数:队员孙东、工作队长陈勇、镇人大主席王军,他们扶智又扶志,还亲自为我解愁帮困,他们不遗余力帮扶我脱贫。
恩惠总是伴随着厚德而生。可恶的劫贼关了陈辉耀一扇门,扶贫干部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成功时常眷顾那些诚心守信勤奋努力的人。一年多时间,陈辉耀销售各类土特产5000多斤,带动8户贫困户增收,自己年盈利3万多元。
杨平:脱贫攻坚的真汉子
“娄书记,我现在回村上工作了。”
杨平是紫阳县汉王镇干群有口皆碑真汉子。扶贫期间,他的父亲、儿子相继离世,丧父、丧子本来就是一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在短时间内失去两个亲人,这种打击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然而,他挺住了。
军人出身的杨平,迅速从悲痛中走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他包联马家营村22户贫困户、200多户非贫困户。可谓重任在肩。他善待群众,务实工作,群众颂言他是“接地气、处事公道、不表空态”的好干部。
在很多人眼里,杨平是一个“不讲究”的人。如何不讲究?其实就是一种随遇而安。他在机关沙发能坐,到了农户柴板凳也能坐,板凳上有陈旧好赖、干净卫生和灰土尘埃,他都能坐。有时候,遇到田间地头没有板凳坐,常和群众蹲在地头聊半天。
杨平在集镇的家,是村上群众的“会所”。遇到杨平在家,他们都会坐下来喝杯茶,聊些事情。群众都有打早赶集的习惯,若是空着肚子遇上杨平,经常是买一些菜夹馍、茶叶蛋伺候。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开头说的杨平刚失去而至的事情,发生在2018年,那天他从村上刚回家,电话响了。是儿子出车祸了,正在医院抢救。他向领导汇报之后,急忙赶往广州。当杨平赶到医院时,儿子的生命已经定格在了24岁青春韶华。
奈何。白发人送黑发人。擦干泪。杨平以军人的果敢坚强,仅用了10天时间处理完儿子的后事,化悲痛为力量,赶赴村上继续他的扶贫工作。
随后不到两个月,他的父亲又因病去世。失去儿子的父亲和失去父亲的儿子让他一个人摊上了。他只有一个信念,自己不能倒下,这个时候他只能挺住。只有他挺住了,才有他联系的贫困户脱贫的希望;只有他挺住了,他的多病的母亲和脆弱妻子才不会无依无靠。其实,在失去两位亲人的日子里,杨平完全是在用忘我的工作抚慰心痛。
贫困户郭家斌养殖土鸡,杨平不但给他带来各种养殖信息,还带着老郭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土鸡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是脱贫致富好项目。杨平成了老郭土鸡的代言人,广泛向同事、朋友、邻居宣传。春节前,普通肉鸡卖14元一斤,老郭的土鸡35元一斤、鸡蛋2块钱一个,全都是杨平带的 “客户”上门来买走的。
贫困户黄正祥70多岁了,老伴和儿子去世早,儿媳改嫁,孙子在西安上大学。同“病”相怜吧!杨平对黄正祥特别关照,隔三岔五要走访一次。很多时候,杨平走访只是陪老人,让老人不孤单。老人被感动了,直夸:现在的扶贫干部,上比父母强,下比儿女好。